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定量、乙肝病毒(HBV)DNA定量与前S2抗原对乙肝患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荧光定量PCR(FQ-PCR)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对141例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乙肝病毒DNA(HBV-DNA)、乙肝两对半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检测. 结果 137例HBsAg阳性患者中Pre-S2阳性119例,HBeAg阳性69例,HBV-DNA阳性84例,阳性率Pre-S2>HBV-DNA>HBeAg.结论 联合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两对半、HBV-DNA定量及Pre-S2,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临床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含量HBV-DNA与乙肝两对半组合模式的结果,为乙肝的确诊治疗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158例住院病人血清同时做HBV DNA定量检测和乙肝两对半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V DNA,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 158例疑似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HBV-M模式13种,最常见的是'大三阳'、'小三阳'、'HBsAg(+)和HBeAg(+)'、'HBsAg(+)和HBcAb(+)'四种模式,阳性模式的标本有149例,阳性率为93.94%;所有标本中HBV DNA阳性的有87例.阳性率为55.06%.结论 HBV-DNA阳性率为模式2、4>模式3>模式1、5、6和7,HBV-DNA强阳性率为模式2、4>模式3>模式5>模式HBV DNA阴性或者弱阳性患者血清中仍存在有意义的血清学免疫学标志物;HBV-M阴性患者也有可能为HBV-DNA阳性,因此同时用两种方法对乙肝病人进行检测,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为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的判断以及指导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HBV血清学标志物结合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与HBV感染不同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9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其中检测结果为大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者有223例,小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者有473例。同时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HBV-DNA,其检测下限为5.0×102IU/ml。结果 ELISA结果为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平均对数值为7.03±0.85,即(1.08±2.53)×107IU/ml,其中2例的定量结果阳性率为99.10%。小三阳组的HBV-DNA定量平均对数值为3.84±0.98,即(6.95±2.53)×103IU/ml,其中HBV-DNA定量阳性率为39.95%。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HBV-DNA定值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结合HBV-DNA定量检测对于评价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传染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该院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阳性率、血清学模式以及弱反应检出率,总结该地区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导出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化学发光法检测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为EXCEL数据文件,排除重复检测者,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2 24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检出率为12.06%,抗-HBs阳性检出率为64.98%,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检出率为0.53%,抗-HBe阳性检出率为16.07%,抗-HBc阳性检出率为25.14%,共发现17种血清学模式。检测结果弱反应HBsAg占1.56%,HBeAg占2.76%。结论 12.06%的HBsAg阳性检出率证明该地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人群中HBV血清学标志物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共同模式。分析HBV各种血清学模式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临床诊疗信息,各种模式的定量结果动态观察对HBV感染的预防、治疗、预后判断意义极大,定量结果的变化与HBV感染机制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6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拷贝值,依据HBV血清学标志物不同分为小三阳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组: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HBc阳性;依据临床类型不同分为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变组。比较组间的HBV-DNA定量对数平均值差异,并分析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结果小三阳组与大三阳组的HBV-DNA定量对数平均值分别为(4.17±0.68)、(8.05±0.96)U/mL(P<0.05);而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变组的HBV-DNA定量对数平均值为分别为(8.98±0.98)、(9.04±1.02)、(8.72±0.94)U/mL(P>0.05)。HBsAg及HBeAg与HBV-DNA定量呈正相关,而抗-HBe、抗-HBc则无相关性。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有部分相关性,联合检测能评估传染性,但对临床类型分析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两种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TRF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用FQ-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不同的乙肝两对半模式有不同的阳性检出率.结论 FQ-PCR能反映 HBV真实感染和复制状态,更有利于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了解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各种表达模式与乙肝病毒含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监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所有检测标本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含量同时检测.结果 乙肝血清免疫抗原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性其HBV-DNA均为阳性,且含量较高;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大三阳[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中其HBV-DNA阳性率为94.61%;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小三阳[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模式中其HBV-DNA阳性率为39.26%;乙肝血清免疫抗体标志物HBsAb+、HBcAb+模式中HBV-DNA阳性率显著减少.结论 在乙肝检测中应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为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的判断以及疗效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态与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910例,收集术前乙肝两对半和HBV-DNA的结果,结合临床病理信息和随访资料,阐明肝癌患者乙肝感染状态和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1%的肝癌手术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以"小三阳"者最为多见,占54.2%。HBV-DNA的阳性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肝硬化程度、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肿瘤大小以及血管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完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肝癌的防治以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O-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A组(大三阳)、B组(小三阳)、C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阳性]、D组(HBsAg、抗-HBc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7.3%、57.8%、100%、54.3%,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V-DNA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HBV-M)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联合检测HBV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水平将其分为3组,即大三阳组285例、小三阳组358例与其他模型组245例。所有患者均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与HBV DNA定量检测。观察并分析HBV DNA对HBV感染的检测结果,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以及不同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模式与不同HBV DNA定量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3组对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三阳组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小三组其他模型组。3组HBV DNA定量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其他模型组。490例HBV DNA阳性样本中,HBe Ag检出率为48.98%(240/490),HBsAg检出率为96.94%(475/490)。HBV DNA水平7 lg copies/m L时,以大三阳组居多,占77.24%;5~7 lg copies/m L时,以大三阳组居多,占66.04%;2.7~5 lg copies/m L时,以小三阳组居多,占44.66%;2.7 lg copies/m L时,以其他模型组居多,占55.83%。结论 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增强HBV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文清  陈玉丽  林经安  刘豫瑞 《临床荟萃》2003,18(18):1025-102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以及与乙型肝炎血清学e系统 (HBe)标志、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速率法 ,对 14 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含量、血清学标志、ALT和AST进行检测 ;同时动态检测了 2 0例乙肝患者 2 4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的血清HBe标记系统和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 e抗原 (HBeAg)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 (M =6 .4 8)显著高于e抗体 (HBeAb)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 (M =4 .2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2 8.4 8,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乙肝患者的HBV DNA含量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2 .181,P >0 .0 5 ) ;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 ,血清HBV DNA含量的下降和转阴明显先于血清学标志系统的转换。结论 HBeAg是反映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 ,HBeAg阳性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 ,但在抗病毒治疗期间 ,血清学标志指标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 ,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变化、ALT和AST水平与HBV复制是否活跃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乙肝两对半"模式的关系.方法 选择24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及含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HBcAb(阳性)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及含量最高,分别为95.68%、(6.72±1.56)pg/mL.两两比较,HBeAg(阳性)模式的患者HBV-DNA阳性率及含量均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5)."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阳性率有明显相关性(χ^2=36.78,r=0.30,P〈0.05).结论 "乙肝两对半"模式与HBV-DNA相互弥补,可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人群中隐匿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71例重庆黔江区HBsAg阴性住院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271例HBsAg阴性人群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7%,HBV-DNA含量均低于10^3 copy/mL。HBV—DNA检出率与性别、年龄无关。在HBV-DNA阳性人群中抗-HBc抗体出现率较高,抗-HBs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性也可检出HBV-DNA。结论血清HBsAg阴性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匿性感染,对不明原因的肝损害、输血、器官移植等应结合灵敏度高的HBV-DNA检测结果再作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46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 结果 HBsAg、HBeAg、抗-HBc抗体和Pre-S1Ag阳性患者组的HBV-DNA阳性率(50.6%,x2=56.2...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该地区预手术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HBV血清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预手术者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HBV五种标志物.结果 在4 853例标本中,共发现十种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HBsAg、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25%、20.73%.结论 该地区预手术人群HBV的感染低于全国人口的整体感染水平.手术前HBV的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为防范与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 PCR 法(FQ-PCR)检测乙肝病毒 DNA(HBV-DNA)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ELISA 法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12月在该院检测的653例乙肝患者,先采用 ELISA 法对其血液标本进行 HBV-M 模式定性检测,检测顺序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乙型肝炎 E 抗体(Hbe-Ab)、乙肝表面核心抗体(HbcAb);再采用 FQ-PCR 法进行 HBV-DNA 定量检测,观察不同 HBV-M 模式检测结果。结果 HB-sAg、HbeAg、HbcAb 检测同时阳性简称“大三阳”。大三阳[1(+)、3(+)、5(+)模式]和[1(+)、3(+)模式]的 HBV-DNA 阳性率分别为97.97%、94.74%,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 HBV-DNA 阳性率(P <0.05)。大三阳的 HBV-DNA 表达水平(5.59×10^6±2.42×10^5)copies/mL,明显高于其他模式(P <0.05)。结论联合 HBV-M 定性及 HBV-DNA 定量检测,对临床早期诊断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与病毒复制、肝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同时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肝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达及肝功能.结果 将肝组织中HBVCccDNA定量水平分为低(<104copies/mg)、中(104~106copies/mg)、高(>106 copies/mg)3组,3组中HBsAg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05~106copies/mg和>107copies/mg组HBcAg阳性表达高于<104 copies/mg组,分别为105~106copies/mg组HBcAg表达14例(63.6%)和>107copies/mg组7例(77.8%)vs<104copies/mg组2例(13.3%)(P<0.01);HBeAg阳性组肝组织中HBV CccDNA和肝组织总HBV DNA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分别为肝组织中HBV CccDNAHBeAg阳性组(8.72±1.94)log10 copies/mg vs HBeAg阴性组(6.54±1.56)log10 copies/mg;肝组织中HBV DNAHBeAg阳性组(7.45±1.82)1og10 copies/mg vs HBeAg阴性组(5.27±1.48)log10 copies/mg(均P<0.01);肝组织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血清HBV DNA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纤维化程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无相关性.结论 肝组织中HBV CccDNA定量能准确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但不能将其视为肝组织损伤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DNA、HBV-preS1、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探讨LHBS与后3者的相关性及LHBS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LHBS、HBV-preS1、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DNA的检测方法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91例HBV感染者血清中,LHBS的OD值与HBV-DNA拷贝数对数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s=0.652,P0.01),LHBS与HBV-DNA、HBV-preS1、HBeAg间均相关(P0.01),且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S的阳性率最高。在HBV-DNA阳性和HBV-DNA阴性组中,LHBS与HBeAg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HBS与HBV-preS1的阳性率在HBV-DNA阴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HBS更为敏感。在HBeAg阴性组中,LHBS与HBV-preS1、HBV-DNA的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HBV-preS1、HBV-DNA均高。结论LHBS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敏感、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