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常见,且较难治疗。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微血栓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原因[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肠辟""痢疾""久泻"范畴,多为脾虚肝郁所致,本文观察了自拟疏肝补脾汤加减配合锡类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脾虚、肺气不利为发病的内在依据,当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脾气虚、肺气不利,气机运动失常致瘀血内生;同时肺气不利,肺失宣发肃降,及脾气亏虚,脾失运化,可造成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流大肠,终致痰瘀互结、阻于肠络,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1995,(2):9-11
乔保钧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窥探乔振纲整理(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肠、久痢、肠风等范畴。临床表现以大便溏薄,夹带粘液,甚则便下脓血为主症。乔保钧老中医认为:本病脏腑定位“标在大肠,本在脾肾,并与肝,肺相关”;本...  相似文献   

4.
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阐述了"掣引"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掣引"之法是指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采取挽回、导引阳气上升,补其气而升其阳的治法,以调畅气机令补而不滞。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腑,病因病机复杂,以脾肺肾三脏亏虚为本,肠腑湿瘀互结为标,认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肺失治节、气血壅滞、久病及肾、关门不固是该病发展的关键。若单用补益之剂恐闭塞气机、有恋邪之弊,故治宜"掣引"之法。根据张景岳对"掣引"的释义,具体治疗通过温补脾气、益气升阳、提掣肺气、调和气血、摄纳肾气、平衡阴阳的方法掣引脾肺肾之气,以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溃疡性结肠炎为发生于结肠和(或)直肠黏膜层处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属于弥漫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其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以青壮年为多见~([1]);临床上多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血、里急后重等。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肠风""肠澼""下利""久痢"等范畴~([2])。本病的致病因素尚未明确,可能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神经精神等方面~([3])。溃疡性结肠炎与普通的慢性结肠炎不同,其具有反复发作、慢性持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难治性、迁延性、反复性的特点,且存在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的风险,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下降、消瘦等,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迄今为止西医尚缺乏远期疗效肯定的根治手段,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肠黏膜炎症、促进肠黏膜愈合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认为,湿热、痰浊、气滞、血瘀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日久则变生浊毒、痈疡,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气血、寒热、虚实、表里的演变,并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脾病及肾"的生理病理特点,将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用治法分为清肠化湿法、调气和血法、寒热并调法、温脾暖肾法、疏利肺气法、逆流挽舟法、消痈生肌法、化浊解毒法。文章归纳总结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及常见治法,以期更好地指导及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王邦才临床治病注重从证求因,详察明辨,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有独到认识。认为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病位虽在大肠,牵涉肝、肺、脾、肾等脏,临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久泻难愈者往往虚实并见、阴阳互损、寒热错杂。王师以“肺肠合治”理念为基础,提出本病治疗当上下交损、宣肺洁肠,湿热郁结、宣通清肠,病体结合、调体防病,为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1]),本病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文献中无本病病名,根据其症状当属痢疾、泄泻、肠风、下血、久痢等范畴,其病因复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述:"腹痛作泻,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瘀血"是导致UC发病及病情迁延难愈的原因,又是发展之结果,贯穿疾病始终,现就瘀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便血""痢疾"等病证范畴。目前该病尚无根治方法,且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多数医者从脾肾阳虚论治,而忽略了脾阴的概念。本文从脾阴理论基础、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讨论理脾阴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脾虚为本,久泄久痢、忧思愤郁、饮食不节均易导致脾阴受损。中医论治主以甘淡实脾,辅以甘温益阴、酸甘化阴,投以辛苦去滞之品,使得护脾而不碍脾,补脾而不滞脾。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otis)是一种主要以泄泻、腹痛、血便、黏液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炎症,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该病目前被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我国的发病率正逐日上升~([1])。溃疡性结肠炎可归属中医学"久痢""肠澼""休息痢"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2-3])。目前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1.
林燕  李兴广 《北京中医药》2012,31(3):191-192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和"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积为标"病机特点符合络病"久、瘀(痛)、顽、杂"之实质。"毒损肠络"理论是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深入认识。基于"毒损肠络"理论,采用以解毒通络法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将清热解毒、化积除湿、益气和络、调和营卫有机结合,有望建立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免疫失调有关,遗传基因缺陷,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免疫反应的异常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临床特点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情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不愈,属中医"泄泻""久痢""血便""肠风"等范畴。为了进一步探索溃疡性  相似文献   

13.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中医学中"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控制活动性炎症及调节免疫紊乱为主,疗效欠佳。中药治疗本病具有改善病情、减少复发、副作用低等优点,是临床治疗UC的有效手段。现笔者就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具体如下。1辨证分型,分期内治1.1辨证分型论治:现多数医者根据病证的病机变化,大致可将本病辨为6个证型:湿热蕴结型、脾肾阳虚型、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脏毒""肠澼""久泄""久痢""休息痢"等范畴。麦粒灸属艾灸疗法直接灸、小艾炷灸范畴。从方法与疗效(基本方法、实验研究)、理论基础(中医、西医)、效应机制、优势与不足等方面,介绍麦粒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麦粒灸治疗UC可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隔日施灸,降低艾灸频率;节省材料用量,降低治疗费用;易于准确定位,便于获得灸感;提高皮肤对灼痛的耐受度,降低疼痛感;不易留下瘢痕,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刘万里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是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基本病机,提出调理脾肺法论治肠道疾病的学术观点。刘老师以抑肝扶脾,宣肺化湿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补益脾肺,清热固肠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培土生金,渗湿止泻为主治疗慢性腹泻;以清肺运脾,利水化湿为主治疗肠道息肉。  相似文献   

16.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直肠或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病理特征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疾患。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或便血,或便急肠鸣、矢气等。本病属中医学"泄泻""休息痢""肠风下血"等范畴。西医治疗此病常用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嗪口服,但只能短期控制症状,治标不治本。本病根于脾胃虚弱,涉及脾、胃、肝、肺、肾、大肠等脏腑,与湿、热、寒、瘀等有关。笔者根据治病于本的原则,采用隔药灸背俞穴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徐逸  陈亮 《国医论坛》2021,36(1):70-71
便秘型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便秘""大便难"等范畴,病位在肠,以肝郁脾虚为本,肠络瘀滞为标,治宜调和肝脾、通调三焦、导滞和络.在临床治疗中灵活运用对药,白术、枳实健脾消痞以通下;芍药、甘草酸甘缓急而通利;苍术、玄参健脾燥湿而润肠;威灵仙、路路通化瘀散结以通便;旋覆花、枇杷叶和蜜紫菀宣发肺气通大肠.对药在便秘型溃疡性结肠...  相似文献   

18.
灸法可治热证,其基本理论支撑主要有火郁发之论、甘温除热论、热因热用论和双向调节论等。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证型中湿热为患居多。该病在血分,气血壅滞,病久及肺肾,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毒为标。以艾灸可治热证为理论基础,提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当以艾灸法温通经络,燥湿运脾,透发郁热,温助脾阳,以固后天之本,取关元、足三里进行艾灸,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1注重标本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多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久泄"、"久痢"、"肠澼"、"休息痢"、"肠风"、"脏毒"等病证范畴。沈舒文教授临证认为本病产生的原因多由饮食不节、起居不适所致,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主运化水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遗传、免疫、凝血、感染、环境因素有关.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此病有"泄泻""肠风""脏毒""结阴""血痢"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阐明溃疡性结肠炎风邪致病的内涵,认为"肠风"这一称谓更符合临床实际,总结出溃疡性结肠炎为机体阳气动变后感受风邪而发,从而提出调和阴阳、疏风散邪的治疗及防病之法,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