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纳入发病4.5 h内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53例,分为rt-PA组24例和对照组29例,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rt-PA组还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来评估治疗安全性。采用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改良Rankin(m 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未发生s ICH及死亡。rt-PA组治疗后2 h、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 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与常规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灌注CT检查结果以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因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发病6h内入院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n=24)和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n=30)两组。收集两组患者部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进行头部CT灌注检查计算出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rPS)数值以及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计算患者评分,另外收集2周内发生HT的患者例数,最后统计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rCBF、rCBV、rPS、NIHSS评分的差值以及治疗2周内HT发生的病例数有无差别。结果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灌注CT参数的rCBF,CBV,rPS以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高于r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周内HT的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能明显增加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的脑部血流情况,同时减轻脑血管表面通透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朱海暴  李勇  张冠文  沈永玲  杜海松 《临床荟萃》2014,29(12):1348-1351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探索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否安全,能否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传统静脉溶栓组22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组2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同时联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未溶栓组25例,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轻型卒中患者,常规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3个月时评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其中NIHSS评分0~1分、BI 95~100分、mRS为0~1分者定义为良好结局.评估3个月内脑出血率、病死率和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3个月时,传统及联合静脉溶栓组良好结局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溶栓组(P<0.05,P<0.01),传统静脉溶栓组和联合静脉溶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溶栓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3组之间的脑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3个月内良好结局的比例、减少卒中的复发.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短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3分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基线NIHSS评分≤3分,发病到就诊时间≤4.5 h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按照是否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静脉溶栓组(n=92),非静脉溶栓组(n=9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判断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TOAST分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同型半胱氨酸,尿素氮,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基线、发病24 h NIHSS评分,发病14 d NIHSS评分比基线增加≥1分占比,发病7 d、90 d mRS评分,发病90 dmRS评分比7 d mRS下降≥1分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收缩压在150~185 mm Hg的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采取积极降压,即在溶栓开始60 min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对照组患者按照指南标准降压,即将收缩压控制在180 mm Hg以下。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4、48及72 h给予多模式核磁共振检验,记录2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再灌注及血管再通情况,对2组随访3个月,观察2组生存状态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24、48及72 h的收缩压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而2组同时期舒张压、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3个月自发性脑内出血率、生存率、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血流再灌注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未见不良影响,亦不会增加患者致残或死亡风险,提示静脉溶栓后早期避免收缩压骤升可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为观察组,同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月、3月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的mR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均下降,但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2组的组间(F=15.941,P=0.009)、不同时点(F=13.173,P=0.014)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F=23.08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3月2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2组的m 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诊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诊超时间窗(4.5~9.0 h)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rt-PA溶栓组(B组),各组按静脉干预时间再分为<4.5 h亚组及4.5~9.0 h亚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急诊行头颅CT和多模式MRI检查,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B组两个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亚组(P<0.05),且B组两个亚组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组<4.5 h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4.5~9.0 h亚组(P<0.05);各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急诊<4.5 h静脉应用rt-PA溶栓疗效确切,多模式MRI指导下急诊超时间窗(4.5~9.0 h)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1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85例AIS患者,根据rt-PA治疗7 d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比较两组基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时NIHSS评分等。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可能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NIHSS评分较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和骨桥蛋白水平高是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情况分别评定。其中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者为14例,预后良好者71例,后者的骨桥蛋白显著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周碧芳  杨蓉 《华西医学》2011,(10):1551-1553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施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相关状况和指标进行评价分析。方法2003年1月一2010年11月对神经内科收治的29例脑梗死患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并就治疗前后各相关时间点血压监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溶栓前后血压对比显示:溶栓后2h收缩压相对于溶栓前和溶栓后24h升高(P〈O.05);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溶栓后患者收缩压出现升高,护理上应该加强血压监控,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凤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溶栓后30 min内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4周,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4周NIHSS评分下降(P<005);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评分均下降(P<0.05),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4周和3个月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t-PA静脉溶栓后立即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24 h内血压水平与溶栓后出血的相关性,旨在得出各出血部位对应的血压预测值及测量时间。方法 纳入2015年6月—2017年12月北京市4所高级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48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溶栓前血压、溶栓后24 h内血压及发生出血时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Youden指数最大的血压分界点及监测时间点。结果 168例(34.5%)发生不同部位的溶栓后出血。出血患者血压高于非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出血、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的发生时间为溶栓前或溶栓时,呼吸道出血的发生时间为溶栓后早期,鼻和泌尿系统出血的发生时间为溶栓后12 h左右。不同部位发生出血的血压预警值分别为:全身出血146/81.5 mmHg(1 mmHg=0.133 kPa),颅内出血159.5/108.5 mmHg,牙龈出血159.5/85 mmHg,鼻出血184/87.5 mmHg,呼吸道出血143.5/100.5 mmHg,泌尿系统出血136.5/91.5 mmHg。结论 溶栓后24 h内高血压是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各出血部位对应的血压预测值及测量时间可为护理观察的重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振元  杨雪华 《临床荟萃》2020,35(2):144-147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内出血并发症和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科在时间窗内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0例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不良嗜好、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分析溶栓后出血并发症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溶栓患者中发生系统和颅内出血41例,出血率为20.5%(41/200),脑内出血转换率仅为1.5%(3/200)。包括牙龈出血21例、舌部出血9例、舌部+牙龈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道出血1例、梗死灶内出血2例、舌部+梗死灶内出血1例、脑室内出血1例;所有出血患者中无严重致残、致死病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是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出血转换率非常低,心房颤动是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但治疗要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 对134例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85例,后循环组49例,统计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率、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病死率,评估前后循环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溶栓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后循环组低于前循环组(P<0.05)。结论 与前循环梗死比较, 后循环脑梗死虽然病程差,但及时接受阿普酶静脉溶栓能明显获益,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汉族居民急性脑卒中溶栓时间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心城区2005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入选的急性脑卒中综合征并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患者。入选标准:1)按Kidwell标准定义的明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4~25分;3)接受过阿替普酶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4)入院基线CT、MRI扫描未发现明显异常信号,或者低信号区域小于三分之一血管供血区;5)症状出现到接受治疗时间均在12 h以内。排除标准与美国的NINDS试验类似。静脉溶栓最大剂量0.9 mg.kg-1,动脉溶栓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临床结局指标以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1分为良好,2~6分为不良,同时对死亡结局进行单独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共入选100例患者(男44例,女56例),年龄中位数73岁,阿替普酶剂量中位数50 mg,NIHSS评分中位数13分;溶栓方式(静脉67例,动脉33例)。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37例(37%),预后不良63例(63%);死亡15例(15%)。时间窗﹤3 h、3~6 h和﹥6~12 h 3个时间段对溶栓预后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OR=0.858,95%CI 0.666~1.106),但时间窗、NIHSS评分和体温3个因素与死亡结局独立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905和0.624;死亡分布与时间窗呈负相关,而单位时间NIHSS改变值强烈预测溶栓后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小于5分.h-1者,生存概率可增加约27倍(P=0.000,OR=28.03,95%CI 5.74~136.76)。结论汉族城市居民急性脑卒中溶栓结局与传统时间窗定义无显著相关性,而急性脑卒中病情的发展速度则与溶栓后90 d死亡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