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成人家庭肠外营养(HPN)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HPN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及中国知网建库至2019年3月关于HPN患者CRBSI发病率的研究,应用Stata 13.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队列研究文献,1 4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ICC的HPN患者CRBSI发病率低于CVC (12.14% VS 37.18%,RR=0.42,95%CI:0.34~0.52)。有6篇文献报道CRBSI日发病率,结果显示PICC的CRBSI发病率低于CVC(12.97% VS 37.21%,RR=0.37,95%CI:0.23~0.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PICC置管方式组(超声引导、X线检查、未报道组)、报道CRBSI的诊断方法组、不同血管导管使用日数组(报道和未报道组)、报道感染菌群种类组PICC患者CRBSI发病率均低于CV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CVC相比,成人HPN患者选择PICC进行治疗时CRBSI的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数据库中关于ICU患者CRBSI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2篇,总样本量为14 422例,5篇队列研究,7篇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为4~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WMD=12.25,95%CI=5.55~18.94)、多腔导管(OR=3.52,95%CI=1.46~8.52)、股静脉置管(OR=2.44,95%CI=1.34~4.46)、肠外营养(OR=2.47,95%CI=1.18~5.21)、住ICU的时间(WMD=10.01,95%CI=4.17~15.85)、APACHEⅡ评分(WMD=4.46,95%CI=1.25~7.66)、合并糖尿病(OR=1.83,95%CI=1.08~3.0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导管留置时间、多腔导管、股静脉置管、肠外营养、住ICU的时间、APACHEⅡ评分、合并糖尿病是ICU患者CRBSI危险因素。因纳入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一般,尚需设计严谨、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无针接头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无针接头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3月。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9个随机对照试验(RCT)4 052例患者,其中27篇文献比较无针接头和肝素帽相关并发症,2篇文献比较无针接头和三通接头相关并发症。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无针接头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RR=0.25,95%CI:0.18~0.35)、堵管发生率(RR=0.17,95%CI:0.13~0.23)、回血发生率(RR=0.11,95%CI:0.08~0.15)、静脉炎发生率(RR=0.21,95%CI:0.11~0.41)、针刺伤发生率(RR=0.12,95%CI:0.03~0.43)及拔管发生率(RR=0.100,95%CI:0.038~0.259)均低于肝素帽/三通接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无针接头可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  相似文献   

6.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 (pcriphc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ors,CVC)在老年病人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及并发症。 方法 :1988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对 2 0例老年病人实施了 PICC,同时与 70例实施 CVC的老年病人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PICC与 CVC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 97.1%和 90 .0 % ,(χ2 =2 .97,P>0 .0 5 ) ;导管留置时间 PICC组 7~ 10 7天 ;中位数 (M) =14天 ;四分位间距 (Q) =2 5 .6 ;CVC组 8~ 90天 ;M=16天 ;Q=2 7.4;导管阻塞率分别为 11.4%和 4.2 % ;(χ2 =2 .47,P >0 .0 5 ) ;导管尖端误入颈内静脉 PICC组为 1.4% ,CVC为组5 .7% (χ2 =1.0 3,P>0 .0 5 ) ;导管感染率 PICC组为 1.4% ,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和血培养阴性 ;CVC组为 2 .8% ,1例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和血培养呈阳性 (χ2 =0 .34 ,P>0 .0 5 ) ;导管脱出 PICC组为 4.2 % ;CVC组为 1.4% (χ2 =1.0 3,P>0 .0 5 ) ;PICC组 3例 (4.2 % )发生外周静脉炎 ,CVC组有 2例 (2 .9% )发生气胸 ;CVC组有 7例穿刺置管失败病例改用 PICC方法均获成功 ,两组病人无深静脉血栓发生。 结论 :PICC具有置管成功率高 ,可以避免气胸、血管损伤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客观地确定NICU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为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一定的循证证据支持。方法 在线检索CNKI、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起始至2019年1月,有关公开发表的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文献,由两名研究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0篇文献(中文1篇,英文9篇)进行Meta分析。胎龄<32周(OR=0.26, 95%CI:0.10~0.66),出生体重<750g(OR=0.53, 95%CI:0.41~0.69),股三角部位置管(OR=1.67, 95%CI:1.31~2.11),置管耗时≥60min(OR=0.61, 95%CI:0.38~0.97),留置管时间≥30天(OR=2.41, 95%CI:1.75~3.31),留置CVC导管数量≥2个(OR=0.21, 95%CI:0.17~0.25)是高危因素。结论 胎龄愈小、出生体重越低、经股三角部位置管、置管耗时和导管留置时间越长、留置多个CVC导管是早产儿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intravenous port,PORT)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期为肿瘤患者置管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SCI、CINHAL、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CBM)、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VIP Net Work,VIP)等建库至2020年7月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1 5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ORT置管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与PICC置管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2,95%CI(0.26~1.47),P=0.28],PORT置管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置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在深静脉穿刺致全身性炎症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2018年2月-2019年12月192例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术后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根据血培养确诊为CRBSI(CRBSI组),138例为非CRBSI(非CRBSI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LR9、核因子-κB(NF-κB)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对CVC置管后CRBSI的预测价值。结果 CRBSI组股静脉插管率、CVC置管时间、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非CRBSI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CRBSI组(P<0.05)。CRBSI组外周血PBMCs中TLR9、NF-κB mRNA表达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非CRBSI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外周静脉血PBMCs中TLR9、NF-κB mRNA及血清TNF-α、IL-6检测对CRBSI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4、0.924、0.913、0.882。结论 TLR9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深静脉穿刺置管所致全身性感染的发生发展,积极监测相关指标对深静脉穿刺致全身性感染诊疗有利。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管理预防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为临床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1月-2012年10月32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未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29例肝移植患者行PICC术采取集束化干预管理的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 840d,发生CRBSI 7例,CRBSI发生率1.82‰;试验组29例,导管留置时间4 524d,发生CRBSI 3例,CRBSI发生率0.66‰;两组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肝移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新生儿病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424例PICC置管新生儿,总置管日数为9 207 d,53例新生儿发生CRBSI,发病率为5.76/1 000导管日。共检出57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20株,占35.09%)。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置管日数≥20 d、5 min Apgar评分≤7分是PICC置管新生儿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新生儿CRBSI的发生,尤其是出生体质量低于1 500 g、出生5 min Apgar评分≤7分、置管日数≥20 d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某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实施现状,为医疗机构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最佳证据,降低CRBS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21年7月对某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CRBSI防控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问卷87份,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90.8%。79所医疗机构的CRBSI监测工作(89.9%)和防控制度的制定(94.9%)基本落实,但制度更新滞后,仅78.7%予以更新。68.4%的医院关注了本院近3年的CRBSI发病率,关注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的医院较少,最低仅占38.9%。置管前评估(100%)和置管时置管者无菌操作技术(≥97.5%)落实较好。CRBSI防控指南落实的四个薄弱环节:仅有3.8%的医院选用含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54.4%的医院紧急状态下置管不能保证有效无菌操作技术时未在2 d内拔管,43.0%的医院存在病房内置管现象,43.0%的医院在使用导管输血后未在4 h内更换附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在降低手术后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6月手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时间>15 d的非感染择期手术患者351例,165例采用常规固定,186例采用皮下潜行改良方法固定,并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管理所有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分析比较两组的留置导管日和CRBSI发病率。结果常规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2815 d,CRBSI感染率为17.6%,皮下潜行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3965 d,CRBSI感染率为6.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可以降低手术后需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的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某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CVC)且时间>48 h的住院患者1 677例,分为CRBSI组和非CRBSI组,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CVC使用率为 92.88%(21 041 d);发生CRBSI 86例,CRBSI发生率为5.13%,千导管日CRBSI发生率为4.02/1 000,CRBSI组患者病死率为58.14%(50/86),显著高于非CRBSI组的36.83%(586/1 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时间>5 d、CVC时间>5 d、CVC次数>1次是CRBSI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了解ICU住院患者CRBSI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可为进一步开展目标性监测,实现CRBSI“零宽容”的奋斗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输血或用药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徐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炎内科输液治疗的肝硬化患者90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置管方式的不同,将行PICC置管的患者纳入PICC组,将行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置管的患者纳入CVC组。比较两组置管时间、治疗完成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满意率等。结果 PICC组平均置管时间(144.3±56.6)d,长于对照组的(13.9±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治疗完成率92.5%,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穿刺点瘢痕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应用PICC进行静脉治疗的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患者治疗满意率较高,但穿刺点瘢痕较CVC长,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施目标性干预进行颈内静脉穿刺在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8月586例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穿刺置管和管理,干预组以降低CRBSI发病率为目标,制定统一的目标性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和管理;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目标性监测,分析比较两组的CRBSI发病率和留置导管日感染率。结果对照组CRBSI例次感染率为6.1%,留置导管日感染率为10.6‰,干预组CRBSI例次感染率为1.4%,留置导管日感染率为1.6‰,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性干预控制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患者术后CRBSI发病率和留置导管日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于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等)处穿刺,插入导管至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该项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引进我国.因其可避免反复穿刺,减少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所致的周围血管损伤的危险,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护理工作量等优点,故在我院90%以上乳腺癌患者化疗时都采用PICC置管,但是,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并发症,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甚至还会增加患者生存风险.本文对4例PICC携管出院患者发生CRBSI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合理的处理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疑诊CRBSI的78例患者,患者入住ICU及疑诊CRBSI当日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行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根据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比较PCT、hs-CRP、IL-6对CRBSI诊断的价值。结果 28例疑诊患者最终诊断为CRBSI。疑诊CRBIS当日,CRBSI组患者的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分别为(3.35±1.52)μg/L、(32.90±11.10)mg/L、(423.20±171.70)ng/L、和(12.70±2.70)×109/L,均高于非CRBSI组[分别为(1.22±0.44)μg/L、(23.50±6.00)mg/L、(257.90±81.40)ng/L、和(11.20±1.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92(0.85,0.99)、0.75(0.62,0.88)、0.80(0.67,0.92)和0.64(0.50,0.72);灵敏度分别为0.82、0.64、0.71和0.46;特异度分别为0.92、0.94、0.92和0.88。结论 PCT和IL-6对ICU患者CRBS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及早诊断CRBSI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