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肌麻痹致眩晕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眼肌麻痹致眼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其致病病因、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其病因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最多,共20例(44.4%),其次为Graves眼病,占9例(20.0%),其他依次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5例(11.1%)、颅内炎性疾病4例(8.9%)、内直肌损伤3例(6.7%)、眼眶肿瘤2例(4.4%)和Lambert综合征2例(4.4%)。36例(80.0%)为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或肌肉病变所致,由全身疾病导致的眼肌麻痹(88.9%)比例明显高于眼科局部疾病所致的眼肌麻痹(11.1%)。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结论眼源性眩晕病因复杂,非视力所致眼源性眩晕应高度怀疑全身疾病导致的眼肌麻痹。临床应仔细进行相关疾病筛查,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2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发病情况、头痛性质及颅神经受累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眼肌麻痹治愈11例,好转1例;头痛多在激素应用后24~72 h缓解。结论眼肌麻痹综合征可根据头痛性质及眼肌麻痹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和白蛋白与结核性脑膜炎(TM)颅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TM患者48例,根据有无颅神经损害分为无颅神经麻痹组30例和伴颅神经麻痹组18例;分析颅神经损伤情况,检测比较2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IgG、IgM、补体C3及白蛋白含量。结果:伴颅神经麻痹组外展神经受损10例(55.6%),动眼神经受损6例(33.3%),视神经受损4例(22.2%),听神经受损2例(11.1%)。伴颅神经麻痹组脑脊液蛋白含量、IgG、IgM、白蛋白含量及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明显高于无颅神经麻痹组(P<0.01或0.001),结论:TM伴颅神经损害患者的脑脊液中,蛋白、部分免疫球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4.
现将我院1995-01~2005-09诊治的糖尿病性眼肌麻痹54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29例,年龄51~70(平均59)岁。既往有糖尿病史者(均符合WHO 1999年诊断标准)51例,病程3~21 a,3例为出现眼肌麻痹后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者。患者均经内科治疗和控制饮食。1.2症状和体征本组均以复视为主诉来院,其中上眼睑下垂36例,病侧眼及前额疼痛30例,均急性起病,40例晨起发病。本组均接受了详细的病史调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均为单眼发病,动眼神经受累35例,外展神经受累11例,滑车神经麻痹5例,复合神经麻痹3例,瞳孔受累2例(3.70%)。1.3…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例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患者行眼肌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9例均为单眼发病,受累神经以动眼神经麻痹多见,且动眼神经麻痹者无瞳孔改变。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眼肌麻痹,其微血管病变可能是临床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本病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副肿瘤综合征又称癌性神经病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关颅神经受累的报道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副肿瘤综合征 1 0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40岁 ,最大 76岁 ,平均年龄55岁± 4岁。动眼神经麻痹 6例 ,外展神经麻痹 1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例 ,舌咽神经麻痹 1例 ;本组中单侧颅神经损害 7例 ,双侧颅神经损害 3例 ;单纯颅神经损害 4例 ,颅神经损害合并下肢瘫痪 2例 ,合并肌无力 2例 ,合并共济失调 2例 ;四肢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8例 ;其中 7例因眼睑下垂、复视表现首次就诊于眼科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服机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常规眼科检查、眼肌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性眼机麻痹20例(20眼)进行分析.结果 20只眼均单眼发病,受累神经以动眼神经麻痹多见为13例,其次外展神经为5例,滑车神经为1例,复合神经(Ⅲ+Ⅳ)为1例.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眼肌麻痹,糖尿病性微循环病变是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以致变性的病理基础.采用综合治疗,其中弥可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36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方法对36例确诊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动眼神经受累25例、外展神经受累5例、滑车神经麻痹4例、复合神经麻痹2例(Ⅲ Ⅳ和Ⅲ Ⅵ),36例患者瞳孔均正常.结论突然发病,复视为首发症状,发病机制可能与微血管病变和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和Biekerstaff脑干脑炎(BBE)的临床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MFS6例和BBE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结果MFS与BBE两组患者均可以有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异常,BBE组出现意识障碍3例,病理征4例,头MRI异常2例,MFS组出现一过性病理征1例,脑脊液检查MFS组蛋白升高5例,BBE组蛋白升高5例。结论MFS和BBE临床表现有重叠又有一定差异,其发病可能都与抗神经节苷脂(GQ1b)抗体有关,主要鉴别点是BBE患者可以有意识障碍、病理征和影像学异常。目前认为MFS定位于周围神经受累,而BBE则以中枢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提高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准确性和疗效以及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的起病情况,颅神经受损的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以眼病为主的多颅神经损害的症侯群,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可有异常发现。结论:头痛或单一眼肌麻痹的患者应作相应的鉴别诊断以明确本病。可能的病因为与免疫反应有关的非特异性炎症。对类固醇激素治疗不恢复者可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效果及转归。结果:10例患者以单侧眶周疼痛及眼肌麻痹为临床表现,其中动眼神经受累最为常见。2例患者影像学发现海绵窦区异常。所有患者头痛症状在激素治疗后1~2 d内迅速改善。眼肌麻痹症状恢复较慢,3例1周内缓解,5例1周至1月缓解,2例1月至3月缓解。结论:Tolosa-Hunt综合征以头痛伴眼肌麻痹为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对诊断疾病有意义,口服小剂量激素即可获得较好疗效,定期复查影像学及长期随访有助于除外其他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病因所致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76例以眼肌麻痹为主要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76例患者中54例(71.1%)诊断明确,其中病因以糖尿病最多见(20例,26.3%);炎症性疾病次之(14例,18.4%),包括Tolosa-Hunt综合征(THS)、Fisher综合征(FS)及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egic migraine,OM)。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最突出的临床特征为年龄大、最常累及动眼神经但无瞳孔改变。有22例(28.9%)眼肌麻痹患者未能明确诊断,包括不能排除动脉瘤及炎症性疾病者。在各种病因导致的眼动神经麻痹中,动眼神经最常受累,为49例(64.5%),展神经次之,为38例(50.0%)。结论: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糖尿病性及炎症性疾病是眼肌麻痹患者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13.
总结对35例三叉神经痛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治疗总有效率88.9%,随访2.5~3.7年,无复发病例.认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颅压,并积极预防和护理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听力减退等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曹静 《华西医学》2005,20(2):359-359
糖尿病(DM)并发颅神经损害较少见,临床上常以眼睑下垂、复视为首发症状。现将我们收治的9例DM眼肌麻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多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而由颅神经病变引起的眼肌麻痹临床上不多见。现将我们诊治的9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长杰 《中国康复》2023,(5):306-306
最近的数据表明,耳鸣感知与听觉皮层的过度活跃和大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有关。本研究探讨了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受试者为63名顽固性或复发性耳鸣患者。受试者接受单侧或双侧神经阻滞,0.5%利多卡因施用于面神经(第七颅神经)和耳颞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下颌神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而颅神经病变引起眼肌麻痹性复视在临床上经常遇见,现将1999年1月至2007年3月诊治的首发为眼肌麻痹的糖尿病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olosa-Hunt综合征(TH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住院诊断10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激素治疗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的颅神经麻痹累及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第1、2、3支,有1例为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0例患者神经影像学分类均为良性的,应用激素后疼痛快速减轻,仅有1例遗留轻度复视。对治疗反应无年龄及性别差异。应用激素后10例患者疼痛均较眼肌麻痹缓解快。结论 THS的诊断为排他性,神经影像学对于鉴别诊断THS非常重要,对于THS病人应全面完善检查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性眼肌麻痹,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肝肾功能检查、胸片、头部及眼眶部CT及磁共振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延髓肿瘤的不典型临床特点,以及单侧声带麻痹并反复肺部感染的可能病因,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单侧声带麻痹和反复肺部感染为表现长期误诊的延髓肿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因声音嘶哑28年,呛咳加重及反复出现肺部感染、肺脓肿7年余就诊。经外院多科室诊治,均以不明原因右侧喉返神经麻痹、肺部感染接受治疗,但无明显改善。在我院经查体、系统专科检查及喉镜检查发现单侧多支脑神经受累症状,行颅底MRI检查发现延髓右侧占位性病变,从而明确声带麻痹病因为延髓肿瘤。结论对于以单侧声带麻痹和反复肺部感染为表现患者,临床医生应拓展诊断思维,考虑到由颅底肿瘤所致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6例(17只眼),男14例,女2例;AS发病年龄14~47岁,平均(32±12)岁;葡萄膜炎发病年龄15~52岁,平均(33±14)岁,病史7 d~4年,持续时间为10~42 d,平均(28±8)d,有反复发作;15例为单眼受累,双眼受累者1例(6.25%),为单眼交替发病;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16例(100%)患者均有腰痛史,X线影像学检查显示均为骶髂关节炎,15例(93.75%)HLA-B27检查为阳性;经糖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眼液治疗后,15例好转,1例效果不佳,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后好转.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男性,多呈急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表现;与HLA-B27和病情活动有关;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改变可确诊:主要治疗方法为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和糖皮质激素眼液,并要积极控制AS,对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