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调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淋巴瘤患者的EBV感染状态。选取2008年1月-2012年4月于我院行外周血EBV DNA检测或病理EBER检测的淋巴瘤患者,收集此人群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外周血EBV DNA、病理EBER结果等信息,研究不同类型淋巴瘤的EBV阳性率,和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的特征差异,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生存分析法分析EBV阳性对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69例淋巴瘤患者中,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理EBER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4.8%、72.7%、40.0%),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理EBER阳性率较低(16.7%),老年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EBV阳性率为50%,10例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例患者进行病理EBER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周血EBV阳性率为10%,EBV阳性患者中的T细胞淋巴瘤比例明显增多(P=0.000),B症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05),所有EBER阳性病例中外周血EBV阳性与阴性患者O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结论:EBV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外周血EBV阳性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淋巴瘤患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EBV-DNA的阳性率及病毒载量.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56例淋巴瘤患者(霍奇金淋巴瘤1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3例)血浆和PBMC EBV-DNA进行定量测定,比较分析两种样本的EB病毒阳性率及EBV载量的差异.结果 淋巴瘤患者血浆EBV-DNA阳性率(26.8%)与PBMCEBV-DNA阳性率(32.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阳性淋巴瘤患者血浆与PBMC的EBV栽量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浆EBV-DNA定量可以代替PBMC EBV-DNA定量作为监测EBV阳性淋巴瘤疗效的一个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EBV-DNA)载量的差异,探讨其在监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0年9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就...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08-3609
本次研究将210例初次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均给以检测血浆中EBV-DNA,随机分成B细胞性淋巴瘤(剔除伯基特淋巴瘤)(70例),T细胞淋巴瘤(70例),NK/T细胞淋巴瘤(70例)三组,分别统计各组中血浆中EBV-DNA的阳性率。比较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三组EBV感染率。B细胞淋巴瘤EBV-DNA阳性率达21.4%(15/70),T细胞淋巴瘤40.0%(28/70),NK/T细胞淋巴瘤47.4%(33/70)。三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将210例初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分别按IPI评分系统,依次完成IPI评分,并按低危组(0-1分),中危组(2-3分),高危组(4-5分),并分别统计这三组的血浆中的EBV-DNA的感染率,比较发现低危组EBV-DNA阳性率10.2%(8/78),中危组阳性率19.1%(13/70),高危组阳性率48.4%(31/64),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的检测价值。方法:检测85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阳性情况以及EBV DNA载量,并分析EB病毒阳性与临床分期、短期预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阳性率较高,为80.0%;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外周血血浆EBV DNA拷贝数(P0.05),但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拷贝数与外周血血清EBV DNA拷贝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血浆与外周血血清EBV DNA拷贝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EBV+组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EBV-组(P0.05),而Ⅲ-Ⅳ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BV-组(P0.05);EBV+组患者CR率和ORR及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EBV-组(P0.05)。结论:外周血EB病毒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NK/T细胞淋巴瘤和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19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结果:219例PGI-NHL患者中,男性126例,女性93例,IPI评分0-2分者182例,3-5分37例。B细胞表型者205例(93.6%),T细胞表型者14例(6.4%)。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140例(63.9%),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5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9例;原发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79例(36.1%);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 46例,MALT 4例,滤泡淋巴瘤(FL)7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例,Burkitt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3例,均采用抗HP治疗。接受单纯手术及化疗的患者分别为57例和32例,手术联合化疗者84例,手术联合放化疗者11例。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惰性淋巴瘤较侵袭性淋巴瘤总生存期(OS)长,预后较好。不同发病部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OS无差异,患者的年龄、性别与预后也无关。B细胞来源和T细胞来源患者的PFS无统计学差异,而B细胞来源患者的OS较T细胞来源患者长,预后好。IPI 0-2分患者的OS及PFS较IPI 3-5分均延长,且预后好。分别根据Lugano和Ann Arbor分期法将患者分为Ⅰ/Ⅱ期(早期)和Ⅲ/Ⅳ期(晚期)进行预后分析,2者并无差异。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较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差,而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预后与单纯化疗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胃肠道淋巴瘤(PGI-NHL)以B细胞来源多见,B细胞来源PGI-NHL患者的预后较T细胞来源的患者预后好,惰性淋巴瘤较侵袭性淋巴瘤患者预后好。IPI评分较高患者预后差;不同发病部位、性别、年龄和是否三联抗菌对患者预后无影响。手术只是用于处理急症和病理检测取样,此类患者还需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Survivin和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131例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8例,浆细胞肿瘤患者32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进行研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体内Survivin和PTEN的表达水平。结果淋巴瘤患者Survivin和PTE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淋巴瘤、浆细胞肿瘤患者血清中Survivin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1)。浆细胞肿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PTEN蛋白水平逐步降低(P0.01)。且Survivin及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瘤患者预后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 Survivin及PTEN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类型淋巴瘤患有明显的差异性,且与淋巴瘤患者预后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偶氮偶联法对66例初诊的淋巴瘤患者进行外周血中NAP的监测,并与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细胞淋巴瘤NAP增高,T细胞淋巴瘤NAP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细胞淋巴瘤相比,B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增高(P<0.05)。(2)各病理类型B细胞淋巴瘤间NAP差异无显著性,伴巨大包块的B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减低(P<0.01)。(3)各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间NAP差异无显著性。(4)骨髓侵犯组B细胞淋巴瘤较非骨髓侵犯组B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减低(P<0.01),骨髓侵犯组T细胞淋巴瘤较非骨髓侵犯组T细胞淋巴瘤NAP明显增高(P<0.01)。(5)随疾病进展,B细胞淋巴瘤NAP呈下降趋势,T细胞淋巴瘤NAP呈上升趋势;随疾病好转,B细胞淋巴瘤NAP呈上升趋势,T细胞淋巴瘤NAP呈下降趋势。结论:NAP染色对淋巴瘤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间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3例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3例患者分为2组:NK细胞淋巴瘤59例为A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24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疗效、生存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病灶局部侵犯、骨质破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53%)较B组(58.33%)显著升高;A组5年总生存率(59.32%)和无进展生存率(45.76%)较B组(29.17%、16.67%)均显著升高(Log-rank=4.22、4.41,P0.05)。伴有噬血综合征是影响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总生存的危险因素(OR=3.03,95%CI:1.53-6.00,P0.01);性别、肿瘤亚型及累及淋巴结均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相关因素(OR=2.01、1.12、3.68,95%CI:1.07-3.77、1.05-1.19、1.63~8.27,均P0.05)。结论:在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细胞淋巴瘤较NK细胞淋巴瘤更易出现局部侵犯,且近、远期疗效、生存及预后较差,故在临床中应积极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方式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中EB病毒(EBV)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2015-01—2019-12期间明确诊断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免疫学指标。将血EBV-DNA500 copies/mL定义为EBV感染阳性。使用SPSS 19.0软件,比较EBV阳性和EBV阴性HLH患者的免疫学差异,并分析EBV-DNA滴度水平和免疫指标是否有相关性。结果:EBV阳性HLH患者较EBV阴性HLH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在免疫学方面,EBV阳性HLH患者补体C4更高,CD3~+T细胞计数显著减低,CD8~+T细胞计数显著减低,CD4/CD8比值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补体C4和EBV-DNA滴度水平呈正相关(R=0.418,P=0.000),CD8~+T细胞水平和EBV-DNA滴度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59,P=0.002);CD4/CD8水平和EBV-DNA滴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02,P=0.000)。结论:EBV感染的HLH患者预后较差,有明显减低的CD3~+T细胞和CD8~+T细胞计数以及更高的补体C4,且补体C4和CD8~+T细胞计数都与EBV-DNA滴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潜伏膜蛋白1(LMP1)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的表达情况;观察LMP1与EBER的相关性及二者与淋巴瘤类型的相关性,为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100例淋巴瘤患者中LMP1和EBER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1)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LMP1和EBER及NK/T细胞淋巴瘤表达EBER,其余类型淋巴瘤中非肿瘤细胞可散在表达EBER。并且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MP1表达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0.05);从EBER阳性表达率看,NK/T细胞淋巴瘤最高,霍奇金淋巴瘤次高,二者均明显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P<0.05)。在所有患者中EBER的表达率明显高于LMP1(P<0.05)。(2)从LMP1及EBER表达模式看,LMP1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散在分布,而EBER阳性的肿瘤细胞通常呈簇状或片状分布、甚至弥漫分布。并且不同类型淋巴瘤EBER的表达模式也不同。结论 EBV的表达与NK/T细胞淋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辅助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接受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水平的变化特点, 以及Treg水平与最佳疗效及治疗反应的联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至2021年在武汉同济医院接受CD19/CD22 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23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 依据Lugano修订版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将入组患者按照最佳疗效分为治疗后完全缓解(CR)组8例, 部分缓解(PR)组7例及无效组(NR)8例。收集武汉同济医院同期16例未进行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期间不同时间段, 应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Treg/CD4+T)、占淋巴细胞比例(Treg/Lym)、占白细胞比例(Treg/WBC)及Treg绝对数(Treg#), 分析Treg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回输前后不同时间段内Treg占比及绝对数在不同最佳疗效患者组别中的差异。根据CAR-T细胞回输后1~15 d内Treg占比和绝对数中位数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11例及高水平组12例, 比较各组间...  相似文献   

13.
除少数如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皮肤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外,大部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JPTCL)患者相对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而言,预后较差~([1]),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PTCL-非特指型(PTCL-U).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04例初治PTCL-U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40岁,其中19例患者以疼痛起病,9例患者为单发骨病灶。全组有12例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余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部分患者联合放疗和/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临床缓解(CR 15例,PR 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5年PFS、OS率分别为63.7%和67.5%。单因素分析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利于提高PFS(P=0.045),单发骨病变更有利于提高OS(P=0.015);患者年龄、性别、分期、ECOG评分、LDH水平、B症状、放疗对P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骨淋巴瘤发病年龄较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病理类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是否单发骨病变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MMP-9、LMP-1在鼻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潜伏膜蛋白-1(LMP-1)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鼻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MMP-9、LMP-1的表达情况,同时与组织芯片中其他类型淋巴瘤及1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行比较.结果 鼻NK/T细胞淋巴瘤组中MMP-9、LM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和45.0%(9/20);组织芯片包含的B细胞淋巴瘤组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组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11/18)、50.0%(6/12),LM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2/18)、25.0%(3/12).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组未见LMP-1的阳性表达, 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30.0% (3/10).鼻NK/T细胞淋巴瘤组MMP-9、LMP-1 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与LMP-1表达呈正相关(r=0.327,P<0.05).结论 MMP-9在鼻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LMP-1能上调MMP-9表达,可能与鼻NK/T细胞淋巴瘤的高度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骨髓侵犯(BMI)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16年9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02例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以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及~(18)F-FDG PET/CT中任何一项检查方法阳性即判定为淋巴瘤骨髓侵犯。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HL)[32.6%(201/616)vs 15%(13/86)](P0.05)。NHL中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T细胞淋巴瘤[37.0%(159/430)vs 22.6%(42/186)](P0.05)。按不同病理类型分析,套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88%(22/25),滤泡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38.5%(15/3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21.8%(56/257),肝脾T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100%(5/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差异较大。对初诊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评价对淋巴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NK/T细胞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临床疑似NK/T细胞淋巴瘤的PET-CT显像结果,并与头颈部鳞癌和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比较。结果39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共有35例真阳性患者,1例假阳性患者,3例真阴性患者。PET-CT对NK/T细胞淋巴瘤诊断的准确度为97.4%(38/39),灵敏度为100%(35/35),特异度为75.0%(3/4),阳性预测值为97.2%(35/36),阴性预测值为100%(3/3)。NK/T细胞淋巴瘤与头颈部鳞癌两组疾病鼻咽部的SUVmax相比较,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K/T细胞淋巴瘤与其他类型NHL两组疾病鼻咽部的SUVmax相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NK/T细胞淋巴瘤、头颈部鳞癌、其他类型NHL这三组病例中,病灶位于鼻咽部的病例分别为18、22、25例,位于颈部淋巴结者分别为18、20、16例。此外,NK/T细胞淋巴瘤病灶位于鼻腔者共21例,累及鼻甲者8例、副鼻窦8例、口咽9例。头颈部鳞癌患者的病灶位于鼻咽者共22例,累及头颈部淋巴结者20例。其他类型的NHL,病灶部位侵犯全身淋巴结25例、口咽18例、脾脏16例。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鼻咽部的SUVmax与头颈部鳞癌及其他类型NHL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组病例病灶均最常见于鼻咽部,但NK/T细胞淋巴瘤病灶还常见于鼻腔,头颈部鳞癌的病灶基本仅位于鼻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其他类型NHL的病灶常侵犯全身淋巴结、口咽和脾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组织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3、ATG5和ATG7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3个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及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在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0例患者中,结合临床信息,分析不同表达水平与淋巴瘤分期及患者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性。结果: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相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ATG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TG3 P=0.9046;ATG5 P=0.0336;ATG7 P=0.4376)。与ATG5基因高表达患者相比,ATG5基因低表达患者中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为中-高危分期者较多见(P=0.046)。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瘤肿瘤组织存在自噬减少的现象,这可能是影响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及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年龄58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腹部胀痛不适多见。Ⅰ-Ⅱ期患者占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胃淋巴瘤和肠道淋巴瘤间的临床病理特点无显著差异。58%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时间74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65.9%和61.8%。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ECOG评分、B症状、发病部位、治疗方法均与生存期无关,IPI评分、分期、LDH、细胞表型及病理类型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B细胞淋巴瘤预后明显好于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相关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可进行系统性评估的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30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全部病例进行CD10、CD20、bcl-6、MUM-1、Ki-67、CD34、bcl-2和CD3标记,根据Hans分类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列出相关生存分析曲线,观察患者预后。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指数)、免疫表型及不同治疗方法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差异显著(P0.05);而患者性别、民族、Ann Arbor分期、是否存在B症状、发病部位、血清LDH、ESR、β2-微球蛋白水平、组织学分型、bcl-2和bcl-6阳性、Ki-67指数与预后无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免疫表型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GCB型较non-GCB型患者预后好。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预后与患者发病年龄、PS评分、IPI评分、免疫表型及不同治疗方式有关,其中免疫表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bcl-6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