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左眼眶横纹肌肉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2岁。无诱因发现左眼上睑下垂1个月余,于2007年3月21日入院。无眼红,眼痛,发热,畏光,流泪等症状。左眼上睑下垂呈逐渐加重趋势。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无特殊。体查:生命征正常,神清,心、肺、腹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双眼视力未配合检查。左眼上睑轻度肿胀、下垂,遮盖瞳孔约2/3,眼球轻度向下向前突出,未触及肿物,角膜透明,瞳孔较有侧大,直径约4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球运动正常,眼底检查未合作。右眼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结合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B超、CT和MRI特征。结果 眼眶横纹肌肉瘤主要临床特点为发展迅速的进行性眼球突出,眼眶内上象限为其好发部位。B超检查显示肿瘤为低或无回声区。16例CT平扫,14例与眼外肌呈均匀的等密度,边缘清楚。10例行增强扫描,明显强化4例,中等强化5例。骨质破坏5例。9例行MRI检查,T1WI肿瘤与眼外肌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6例行增强扫描,4例中等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在脂肪抑制和增强T2WI上呈高信号。结论 超声、CT和MRI,尤其CT和MRI能较准确的显示横纹肌肉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构临床特征,能较准确作出定性诊断,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侯世科  唐东润 《武警医学》1995,6(3):140-141
外伤后眼眶横纹肌肉瘤4例北京武警总医院眼科侯世科,张秀芬,唐东润(北京100039)眼眶原发性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以下简称RMS)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成年人较少见。其发病原因不明。我们于1986~1992年,收治...  相似文献   

4.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软组织肉瘤,但发生于眼眶者少见[1],影像表现报道则更少[2-5].为了加深影像科、眼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笔者将本院2008-05至2013-09收集的眼眶横纹肌肉瘤30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表现做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3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15例患儿中,10例肿瘤位于鼻腔及鼻旁窦,1例位于鼻咽及口咽,1例位于右耳,1例位于左侧颞下窝,1例位于右颈部,1例位于左上牙龈。肿瘤形态多不规则,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1呈稍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其中3例见出血,2例见坏死,均无钙化,MRI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肿瘤内见多发小环状强化,2例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肿瘤侵犯颅内,3例侵犯眼眶,9例侵犯周围骨质结构。结论: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好发于鼻腔及鼻旁窦内,平扫无明显特异性,MRI增强扫描肿瘤内多发小环状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发病部位,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6.
成人眼眶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眼眶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一例汪洁许平患者女,41岁。因左眼肿物1月,剧痛3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睑高度肿胀,眶内上方触及质硬肿块,边界不清,触痛(),球结膜充血(),高度水肿,脱出睑裂外,虹膜纹理青棕色,瞳孔4mm,对光反射消失,晶体透明,玻璃体稍...  相似文献   

7.
横纹肌肉瘤是常见的儿童软组织恶性肿瘤。眼眶横纹肌肉瘤占全身横纹肌肉瘤的10%。手术、放化疗联合合理应用可以明显改善眼眶横纹肌肉瘤的预后。本文分析武警总医院采用放射治疗眼眶横纹肌肉瘤的资料,旨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横纹肌肉瘤(RMS)的病理特点,探讨其影像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RMS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CT及MRI特点、骨质改变、转移,以及增强扫描表现,总结其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37例中,发生于头颈部14例,占37.8%;四肢13例,占35.1%;CT平扫22例,等低密度9例,等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14例,不均匀增强13例,均匀增强1例。T1WI呈等信号18例,T2WI呈高信号15例;DWI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b=600 s/mm2时,ADC(1.238+0.158)×10-3mm2/s;多结节融合征象13.5%(5/37);MRI增强扫描不均匀增强70.6%(12/17),均匀明显增强29.4%(5/17);线样环形、葡萄簇状增强29.4%(5/17);围血管现象81.8%(27/33);骨质破坏29.7%(11/37);淋巴转移29.7%(11/37);脑膜及远处转移24.3%(9/37);所有患者均未见出血、钙化。结论 :RMS青少年、头颈部多见。CT和MRI可直观了解病变的位置、范围、转移情况及围血管征象、多结节融合、形成层、环形、线状葡萄簇状增强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岁.2008年12月以右外耳道肿物就诊.无耳痛、溢液,自诉无听力下降.体检:右外耳道浅红色肿物,质软、无触痛,表面光滑,无出血.鼓膜不可见,乳突区无压痛.听性脑干反应(ABR):右耳反应阈60 dB.既往无中耳炎病史.CT平扫示右颞骨溶骨性骨破坏,广泛累及外耳道、乳突、鼓室、岩锥、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球(图1);MRI平扫示病变呈等T1、长T2信号,填充右外耳道、鼓室、乳突,上界紧邻右颞叶下方,下方沿颈动脉向下浸润,呈较均匀等信号,膜迷路形态、信号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放射治疗眼眶横纹肌肉瘤的效果.方法 对19例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给予放射治疗,男10例,女9例.全组中位照射剂量45(32.4~54) Gy,中位随访57.7(29 ~98)个月.结果 3年生存率89%,5年生存率83%;3年无病生存率84%,5年无病生存率78%.其中3例治疗后局部复发,l例远处转移.结论 选择合理照射技术,给予个体化剂量照射,对眼眶横纹肌肉瘤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的临床特点、综合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2003-01至2013-06初治的20例RMS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RMS的临床特点、综合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结果 20例患儿全部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男女比例为2.3∶1;平均发病年龄4.25岁。所有患儿均经病理确诊,依据美国RMS研究组(IRS) 的分期标准,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5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分类,胚胎型17例,腺泡型2例,多形型1例;低危组0例,中危组15例,高危组5例。原发于头颈部18例,四肢1例,睾丸1例。结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MS 2002方案与美国(IRS)方案制定的方案,7例接受手术+化疗,13例接受以手术、化疗及放疗为主的综合规范治疗,所有患儿治疗后疗效评价:CR12例,PR2例,PD6例,CR率60%。5例高危患儿死亡,其中规范治疗的3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39.3个月,另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4.4个月;13例复发患儿在随访12个月时复发最多,其中7例接受手术联合化疗治疗。结论 胚胎型为儿童RMS多发的病理分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化疗联合放疗为主的综合规范治疗方法对提高RMS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正>患儿女性,6岁。因"发现腹胀伴腹痛10+天"入院,查体:腹膨隆,腹软,中下腹部扪及一约10cm×12cm×9cm大小包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中上腹部(包块上方)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显示腹腔-盆腔内见一巨大不规则肿块影,病灶边界欠清晰,大小约9cm×16cm×17cm,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见多发增粗、扭曲血管影强化(图1),静脉期病变持续强化,强化程度较前有所减低(图2),冠矢状位可见病灶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对眼眶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RMS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28例中胚胎型21例,未作病理分型7例.均行MRI.病变位于肌锥内间隙23例,肌锥外间隙5例.11例原发,17例术后复发.肿瘤形态多较规则,边界尚清.21例病变较大,挤压视神经及眼球,造成视神经及眼球移位.T1WI上24例较眼外肌呈中等偏低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T2WI上信号强度略高于眼外肌,26例低于眶内脂肪.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结论 眼眶RMS在MRI上有一定的信号特点,而且MRI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范围及其与眶内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眼眶RMS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横纹肌肉瘤(RMS)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CT、MRI及PET-CT等已广泛应用于RMS的诊断和治疗中,为RMS的准确分期、风险分层、评估预后和疗效监测提供了重要影像学依据。现对儿童RMS的影像学相关研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包括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膀胱直肠隐窝8例,后腹膜1例,均表现为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8例肿块边界欠清呈分叶状,1例边界清楚有包膜。肿块内可见偏心性带状、团状低密度区,2例肿瘤内混杂出血。肿块易侵犯邻近组织,周围均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CT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程度较其中心强化明显,静脉期、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结论发生于盆腔的儿童RM S在C T影像学表现中有一定的特征性和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岁。右侧面瘫半年、进行性加重伴听力下降1月。体查:右眼闭合不全,闭眼露白约4 mm,皱眉、鼓腮、露齿不能,左侧正常。右侧外耳道潮湿,可见淡黄色肉芽样物充填,质软,触之易出血,右耳后乳突区触及一大小约为2 cm×3 cm×3 cm质软包块,无压痛。CT平扫示右颞骨溶骨性破坏,并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为7.2 cm×5.1 cm,广泛累及右侧外耳道、乳突、鼓室、岩锥、枕骨、斜坡、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球,并向前突入右侧颅中窝,向后突入右侧颅后窝,向下突入右侧咽旁间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颈胸部横纹肌肉瘤(RMS)的CT图像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颈胸部RMS患儿的组织学类型和CT图像特点,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位于右颈部3例,左颈部2例,右胸腔1例,左胸壁1例。CT平扫呈团块状、卵圆形或不规则状肿块,4例呈均匀稍低密度,2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1例因瘤内出血呈等高密度,7例均未见脂肪成分及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3例伴增粗迂曲血管,静脉期呈片絮状、团片状及斑马纹状强化,液化坏死部分无强化。1例伴下颌骨轻微溶骨性破坏,1例侵犯喉咽,1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4例为胚胎性RMS,3例为腺泡状RMS。结论:儿童颈胸部RMS的CT表现反映了其病理特点,根据年龄、发病部位及CT图像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6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载律 《人民军医》2010,(3):210-211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前列腺恶性肿瘤1%左右。199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检出前列腺横纹肌肉瘤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盆腔横纹肌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1岁.排尿不畅伴尿频2个月.体检:右下腹耻骨上可触及质硬肿物,边界不清,固定,有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直肠指诊:触及直肠前巨大肿物,突入直肠,前列腺Ⅲ度肿大,表面平滑,质硬,中央沟消失,精囊未触及;外阴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