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属土,居中焦,主运化水谷,若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布散水谷精微,多余的脂质沉积于血脉形成痰浊,导致脉道不利,而致动脉粥样硬化(AS).可见,脾虚生痰是引发AS的关键.巨噬细胞焦亡致AS,其关键为炎症反应.巨噬细胞焦亡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加剧AS进展.中医学将"炎症"归于毒邪范畴,而毒邪可转化为痰浊,并阻滞血脉,导致脉道...  相似文献   

2.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脾者主为卫”是说卫外御邪是脾的主要功能,脾气旺盛状态下,机体可以依靠自我调节维持动态平衡,避免疾病发生。中医脾功能与机体细胞免疫机制相关,免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是“脾者主为卫”的微观表现。Th17/Treg平衡是影响AS的新靶标,Th17/Treg比值处于正常范围时,相互反馈调节并维持动态平衡状态,Th17和Treg控制动脉粥样化相关细胞因子,分别发挥抗动脉粥样化或促动脉粥样化作用。巨噬细胞极化产生炎症调节因子,在T细胞分化中发挥作用,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影响Th17/Treg平衡。健脾祛痰法可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极化调节Th17/Treg平衡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由溶酶体所引起的,分解损伤的细胞器或蛋白质的行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痰瘀互结引起巨噬细胞在脂质物质代谢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细胞自噬乏力,炎症反应加剧,胆固醇的逆转运被遏制,血管壁中内皮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引起血管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出现和发展。化痰祛瘀可以祛除人体的痰浊、瘀血之邪,改变痰瘀状况,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能对细胞自噬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暑湿证:头重如蒙,身重如裹,胸闷脘痞,恶心呕吐,腹胀泄泻,昏昏欲睡或有发热,舌淡苔薄腻脉濡。纵观此组病症,无不与现代医学之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相吻合。究其病因,中医认为:外感暑湿之邪,阻碍全身气机,致全身气运不畅。气机逆乱,中阳不升,清窍失养,故见头重如蒙,昏昏欲睡;湿阻中焦,气机不利,可见脘痞腹胀;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湿困脾胃,脾失健运,  相似文献   

7.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关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及早干预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医认为血脂异常乃由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膏脂转输障碍所致,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主要体现。该文将从中医以脾论治角度,基于肠道微生态系统对血脂异常进行论述,寄希为中医论治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任文华氏等报道,为探讨蒲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否与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变化有关,在观察蒲黄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的影响。取雄性大白兔,配对分蒲黄用药、实验对照及空白对照三组。药用蒲黄花粉,剂量16克/天/只。分词高脂和普遍饮食,100克/天/只,通过0~25周饮食供应。分别对血清总胆固醉、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主动脉壁及肝脏总胆固醇测定和主动脉病变程度的评级。实验表明:只停高脂饲料改普通饲料,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难以消退,但改普食同时加蒲黄,不仅血胆固醇迅速下降,且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减少,病变程度减轻,认为蒲黄的作用,可能与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膏脂转输的重要保障,血脂亦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并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输布周身。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疾病状态之下发生翻译后修饰成为“失功能”HDL (dysfunctional HDL,dys-HDL),影响其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导致血脂异常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并产生与其相关的标志物。本文在“脾主运化”的理论指导下,探讨“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HDL蛋白修饰的关系,将有助于从HDL及其亚类蛋白修饰层面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从脾论治”AS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是否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产生作用和影响,从机体胆固醇逆转运(RCT)的角度探讨黄芪的调脂机制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塑料吸附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以50nmol/I。佛波酯(PMA)刺激48h使之转化为巨噬细胞。细胞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以黄芪注射液干预后分别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与蛋白(Pro)含量的变化,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细胞内TC/Pro影响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人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经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作用后,细胞中TC/Pro随黄芪注射液浓度的增加而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细胞泡沫化程度也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P〈0.01),且在药物浓度一定的情况下,细胞中TC/Pro随黄芪注射液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时间依赖性降低(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通过降低细胞内TC含量,一定程度上减轻巨噬细胞的泡沫化程度,推测可能与其抑制巨噬细胞上SR—B1受体功能从而抑制细胞对胆固醇摄取,或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上ABCA1转运体的功能而促进了细胞内胆固醇的外流有关,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经典应用之一,对病机大致相同的不同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脾是人体内重要脏腑之一,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主运化,主统血,脾失健运,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同时发现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关系密切,基于"异病同治"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无动脉粥样硬化相对应病名,常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中风"等范畴,其病机以痰、瘀、虚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炎症反应及其诱发的细胞坏死,而炎症反应与中医的痰、瘀、虚存在紧密的联系。以"虚"是炎症产生的根本,"痰瘀"是炎症激发和加剧的条件,痰瘀为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理论为指导,从痰、瘀、虚与炎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病机,并结合最新研究发现,如清道夫受体内陷导致胆固醇逆转运异常、清道夫受体同时可介导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皮、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激活炎症通路诱发血管慢性炎症持续状态和激活细胞坏死相关通路诱发细胞坏死,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拓展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在感染性疾病、红斑狼疮、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阿兹海默症以及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广泛参与,是针对外源性感染和机体内源性危险信号产生的防御反应,能促使被感染细胞程序性死亡和机体炎症的发生。该文将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胞焦亡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综述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焦亡从而稳定AS的研究现状,探讨今后中医药干预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抑制炎性小体或 caspase-1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防治AS易损斑块新的干预靶点。中医药干预细胞焦亡稳定AS及易损斑块的研究涉及中药单体如灯盏花乙素、二氢杨梅素、雷公藤红素、大黄素,单味中药如菝葜,以及中药复方化瘀祛痰方、清心解瘀方等;干预的靶细胞多为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涉及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炎性小体NLRP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18、蛋白质caspase-1等;干预机制可能与抑制以上分子标志物有关。中医药调控细胞焦亡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层面,相关的临床研究未见报道。今后有关中医药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应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调控而非单纯抑制炎症小体与炎症因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AS易损斑块的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脂多糖(LPS)+三磷酸腺苷(ATP)刺激的J774A.1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焦亡体外模型,探讨大黄游离蒽醌(free total rhubarb anthraquinones, FTRAs)对细胞焦亡的干预机制。体外培养J774A.1巨噬细胞,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同质量浓度脂多糖(LPS,0.25、0.5、1μg·mL-1)+ATP(1.25、2.5、5 mmol·L-1)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碘化丙锭(PI)凋亡细胞染色法、乳酸脱氢酶(LDH)及白细胞介素(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释放,建立巨噬细胞焦亡体外模型。之后将J774A.1巨噬细胞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LPS+ATP组,FTRAs高剂量单独作用组,FTRAs低、中、高剂量预保护组。检测上述细胞焦亡的表型特征和关键指标作为评判FTRAs对LPS+ATP诱导的细胞焦亡的影响依据。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11细胞焦亡通路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阐明其抗焦亡效应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巨噬...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7.
脾虚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主要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失赏,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以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肤失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故我们以脾气虚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中医学“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探讨了脾气虚,脾失健运易受邪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男性生殖系统对射线高度敏感,射线可导致睾丸结构、功能损伤,引发男性生精功能与性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男性暂时或永久性不育。近年来,人们发现有些中药及方剂对电离辐射所导致的生殖系统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缺乏对其背后中医机制的探讨。本文结合电离辐射的中医病因学特点,运用中医理论探讨辐射导致生殖系统损伤的中医病机,认为基病机为:肾气亏虚、生精乏源,脾失健运、生精乏源,毒邪炽盛、耗气伤阴,以期为中医药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半胱氨酸依赖性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Caspase)的调控性促炎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在于孔道形成,质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和促炎症介质进入细胞间质,导致炎症和细胞死亡。其中炎症小体激活Caspase-1对于细胞焦亡及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这种病理机制与中医"痰瘀毒"在AS中的致病机制相符合。因此,从"痰瘀毒"病机探讨细胞焦亡在AS中的作用,可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