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胶质细胞是脑和脊髓中的巨噬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炎症因子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道免疫防线。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清除受损的神经元、大分子聚集体以及感染性物质等,同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也会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细胞死亡。最近的大量研究提示,小胶质细胞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综述小胶质细胞的特性、表面受体、相关炎症因子及其与AD样特异性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可用于AD研究的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外力或非外力作用造成脊柱骨、韧带及神经结构的破坏,并伴随着损伤部位以下躯干与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高。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细胞,在SCI后接受损伤信号,发挥分泌因子及吞噬作用,同时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它细胞与非细胞成分发生反应。目前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具有多态性和多功能性,参与SCI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疤痕形成和疼痛。本综述结合前期课题组星形胶质细胞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近年来小胶质细胞在SCI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文献,为SCI疾病进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郭壮  周利君 《实用医学杂志》2021,(18):2432-2436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的胶质细胞不仅是营养支持细胞,同时也是重要的神经炎症反应细胞.急性炎症反应一般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细胞碎屑和病原体的清除.而慢性神经炎症是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是介导CNS神经炎症最重要的两类胶质细胞.它们不...  相似文献   

4.
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引起。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兴奋性毒素介导的细胞损害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帕金森病发病的3大主要因素。研究证实,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神经生长因子等,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双重作用。因此,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相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命运的短程信号转导通路。Notch信号通路可以直接接收邻近细胞的信号,转导至细胞核,激活并调控相关转录因子,进而调控细胞的活化。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小胶质细胞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固有免疫细胞,其活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Notch信号通路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调控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的主要大分子结构为Ⅱ型胶原纤维和透明质酸,胶质纤维形成网状结构,而透明质酸以其极强的亲水性填充于胶质纤维之间,其相互作用使玻璃体凝胶具有独特的粘弹特性。病理情况下,视网膜细胞可向玻璃体内迁移、增生、收缩,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细胞与细胞间质大分子的粘附是细胞迁移、收缩的第一步,是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间质中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胶质细胞在玻璃体上黏附和阻断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玻璃体的主要大分子结构为Ⅱ型胶原纤维和透明质酸,胶质纤维形成网状结构,而透明质酸以其极强的亲水性填充于胶质纤维之间,其相互作用使玻璃体凝胶具有独特的粘弹特性。病理  相似文献   

8.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脑缺血发生后MG可被迅速活化为M1、M2不同表型,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后期的组织修复等过程。MG的过度活化可导致一系列细胞毒性因子的累积,对参与MG激活过程中的受体、信号通路及分泌物等的调节都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策略。临床前研究表明几类药物具有上述作用,本文主要从脑缺血损伤后MG的活化表型、作用及临床前研究中对靶向抑制MG激活的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为DA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神经炎症在其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备受瞩目,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作为神经炎症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有可能成为研究新型神经保护型抗PD药物的靶点。本文对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对神经元发挥损伤作用的主要途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发育、功能维持及细胞存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及其对神经元的影响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种类的细胞进行培养,给予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观察各种细胞的反应。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元毒性,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主要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果去掉上清液中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显著降低。为了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培养了高浓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发现LPS不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 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iN OS/NO)释放。但如果在培养的高浓度星形胶质细胞中增加0.5%~1%的小胶质细胞,则可以诱导TNF-α及iN OS/NO的释放。这提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于LPS诱导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前炎症因子及GDNF是必须的。我们还发现,小胶质细胞释放的TNF-α可以通过旁分泌作用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保护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不会直接被LPS激活,而是通过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被激活,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因炎症反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的毒性物质对神经元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视网膜振荡电位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变化情况,分析两者在诊断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02-01/2004-12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111例。按眼底改变将患者分为三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48例(96眼),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41例(82眼),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22例(44眼)。健康体检者35例(70眼),为正常对照组。用眼底摄片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及其子波波幅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和振幅在各组的变化情况。 结果:纳入患者111例和正常对照者3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网膜振荡电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前期眼底尚未发现异常时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和子波2已出现振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分别为(186.86&;#177;43.15),(205.64&;#177;33.95)μV;子波2分别为(53.26&;#177;17.81),(61.89&;#177;19.38)μV,P〈0.051,子波1,3则在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振幅明显下降[子波1分别为(11.07&;#177;7.20),(5.84&;#177;4.60),(16.85&;#177;8.97)μV。子波3分别为(24.51&;#177;10.88),(13.26&;#177;7.87),(30.81&;#177;15.13)μV,P〈0.051,子波4在各组振幅变化无明显差异。②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在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分别为(118.72&;#177;9.00),(120.27&;#177;9.63),(112.45&;#177;6.99)ms,F=16.287,P=-0.000]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振幅在背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为(6.89&;#177;2.46),(3.65&;#177;1.96),(9.52&;#177;4.11)Ins,F=32.014,P=0.0001。并随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增加,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更明显。 结论:①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及子波2能较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前期改变,当然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②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及振幅能提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故可作为判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神经炎症的主要参与者,具有经典激活的促炎M1型和替代激活的抗炎M2型。研究表明不同的信号通路改变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从而发挥对神经炎症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就该领域中的可行性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神经炎症的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同型半胱氨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国  丁静  权翠侠 《临床荟萃》2011,26(2):108-109
目的评价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检测DR 45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50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血清Hcy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血清Hcy含量及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发生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组(8.96±2.92)μmol/L、5.0%;NDR组(9.09±3.62)μmol/L、6.0%;DR组(21.82±7.99)μmol/L、73.3%;DR组HHcy血症发生情况及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NDR组(P〈0.01),而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升高也许是DR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有助于D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前体细胞的有着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卵黄囊衍生而来,定居在发育的大脑中。MSCs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模型都有较好的治疗效应,机制之一是MSCs能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本综述概括了MSCs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创伤、炎症及变性疾病中对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引起。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兴奋性毒素介导的细胞损害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帕金森病发病的3大主要因素。研究证实,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神经生长因子等,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双重作用。因此,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学政  萧鸿  于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296-3297,F003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CON)、糖尿病1个月(DMl)、3个月(DM3)及6个月(DM6)组。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糖尿病。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于CON及DM各组,Bax和Bcl-2二基因的蛋白均在视网膜血管表达。且随病程进展,其阳性反应强度逐渐增加。此外,Bcl-2阳性反应在DM3组于色素上皮细胞出现,在DM6组,再进一步扩大到视杆内节和节细胞。而Bax在DM6亦出现于节细胞。结论: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细胞的表达随病程的进展逐渐增强。二者在糖尿病视网膜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本组 23例, 46只眼。其中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 (DR)12例, 24只眼,男 3例,女 9例,年龄 50~ 66岁,平均年龄 58岁,治疗前视力 0.2~ 0.5;增殖前期 DR 8例, 16只眼,男 2例,女 6例,年龄 45~ 66岁,平均年龄 55岁,治疗前视力 0.15~ 0.5;存在高危特征 DR 3例 6只眼,男 2例,女 1例,年龄 58~ 61岁,平均年龄 59岁,治疗前视力 0.03~ 0.1。发病时间 1~ 10年,随访半年到 1年。方法:就同一个体一侧眼先行激光光凝治疗,而另一侧眼未行激光光凝治疗,观察双眼视力变化。光凝前检查包括详细的眼部检查、…  相似文献   

18.
姚明言  苏胜偶 《临床荟萃》2012,27(10):918-920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因其危害人类健康获得广泛关注。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然而关于DR的确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理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华 《临床荟萃》1994,9(7):322-323
本文对住院的63名糖尿病患者眼底及血流变学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糖网病组)的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性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凝血机制障碍,眼底微血管受损重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非糖网病组).提示糖尿病微血流及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致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均为微血管病变,二者常并存。文献报道1型、2型糖尿病继发DN呈现蛋白尿者,伴发眼底病变分别为100%及50%~60%,故分析DR与DN的关系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MCD)是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MCD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及皮肤等,临床上常以DR和DN作为MCD的主要反映场所。2006年2~12月我们对121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术(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和24h尿蛋白定量的检查,探讨了DR与DN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