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变化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拟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对UC的疾病活动度评估。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活动期组(n=60,重度20例、中度20例及轻度20例)和缓解期组(n=30),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23、IL-17、Hcy、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IL-23、IL-17、Hcy、D-二聚体水平与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IL-23、IL-17、Hcy、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组患者血清IL-23、IL-17、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缓解期(P0.05);而活动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缓解期患者Hcy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IL-23、IL-17、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程度越严重呈上升趋势(P0.05);血清IL-23、IL-17、D-二聚体水平与DAI呈正相关关系(r=0.456,P0.05);而血清Hcy水平与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23、IL-17、D-二聚体水平与UC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均可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变化,可作为对患者炎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瘦素(L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S患者40例(观察组),根据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将患者分为BASDAI≤4分组(稳定期组),BASDAI4分组(活动期组);根据不同骶髂关节CT分级将患者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根据HLA-B27结果将患者分为HLA-B27阳性组、HLA-B27阴性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LP、IL-6、IL-17、IL-23水平,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各组血清LP、IL-6、IL-17、IL-23与AS疾病活动性BASDAI、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LP、IL-6、IL-17、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LP、IL-6、IL-17、IL-23水平与稳定期比较亦增高(P0.05);骶髂关节CTⅠ、Ⅱ级组患者血清LP、IL-6、IL-17、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组患者与≥Ⅲ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清LP、IL-6、IL-17、IL-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血清LP、IL-6、IL-17、IL-23与ESR、CRP、BASDAI间各自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AS患者外周血中LP、IL-6、IL-17、IL-23水平显著上升,且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IL-10与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14例、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76例,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其血清IL-10水平。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阳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7和血栓素B2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收治的UC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隔药灸治疗。观察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血小板功能[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Ig G、Ig A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g M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7、IL-23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灸结合美沙拉嗪治疗UC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IL-17及TXB2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微小RNA(miRNA)-181s表达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的Hp感染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患者(观察组)和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miRNA-181s相对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miRNA-181s相对表达水平与Hp感染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磷酸化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p-STAT3)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miRNA-181s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1=7.449、t_2=8.828、t_3=6.478、t_4=6.060,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和Hp阴性患者血清中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和Hp阴性患者血清中p-STAT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miRNA-181a、miRNA-181b、miRNA-181c和miRNA-181d表达水平与Hp感染有关,并且IL-6/p-STAT3信号途径可能参与胃癌患者Hp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7和IL-23水平变化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以85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个组的血清IL-1β、IL-6、TNF-α、IL-17和IL-23水平,比较病例组药物治疗前、治疗3个月末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细胞因子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细胞因子水平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IL-17、IL-2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例组治疗3个月末的血清IL-1β、IL-6、TNF-α、IL-17和IL-2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1β、IL-6、TNF-α、IL-17、IL-23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772、0.686、0.685、0.679。IL-1β、IL-17、IL-23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评分、攻击危险性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TNF-α与阳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IL-6与PANSS总分、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L-1β、IL-6、TNF-α、IL-17和IL-23的激活。血清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且与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变化,探讨其在PNS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初次就诊并激素治疗有效的PNS住院患者35例(实验组),按常规剂量给予强的松治疗;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PNS患者治疗前和完全缓解时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和24 h尿液中IL-17、IL-23、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别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NS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细胞数减少(P0.05),血清IL-17、IL-6和24 h尿液中IL-17、IL-23、IL-6水平明显增加(P0.05);经治疗,PNS患者CD3+、CD3+CD4+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24 h尿液中IL-17、IL-2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NS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和24 h尿液IL-17、IL-23水平均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IL-17和IL-23可能与PNS患者大量蛋白尿的形成有关;激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PN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T细胞亚群失衡;监测PNS患者血清和24 h尿液中IL-17和IL-23的水平,可能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7受体(IL-17R)、IL-23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进行产检的12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GDM组(62例)和糖代谢正常(NGT)组(60例).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IL-22、IL-23、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合并组,另选取单纯肺结核病患者80例为肺结核组,单纯糖尿病患者80例为糖尿病组,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将合并组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合并组血清IL-22水平均低于肺结核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肺结核组及糖尿病组血清IL-2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合并组血清TNF-α、IL-23的水平高于肺结核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肺结核组及糖尿病组血清TNF-α、IL-23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好转组血清IL-22水平上升,而血清IL-23、TNF-α的水平下降(P0.05);恶化组血清IL-22水平下降,而血清IL-23、TNF-α的水平上升(P0.05);且PPTDM患者血清IL-22均与IL-23及TNF-α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32,r=-0.478,P0.05)。结论血清IL-22、IL-23、TNF-α的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动态变化可反应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与转归,具有成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依据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趋化因子-9(CXCL-9)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于该院诊治的106例UC患者作为UC组,检测其血清IL-8、MCP-1、CXCL-9及HGF的表达水平,并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组间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及各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UC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8、MCP-1、CXCL-9及HGF水平预测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患者血清IL-8、MCP-1、CXCL-9及HGF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C组患者血清IL-8、MCP-1、CXCL-9及HGF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范围及疾病活动性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清IL-8、MCP-1、CXCL-9及HGF水平是UC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IL-8、MCP-1、CXCL-9、HGF及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6、0.726、0.674、0.802及0.891,四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68%,联合检测对预测UC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高于任一单一指标。结论 UC患者血清IL-8、MCP-1、CXCL-9及HGF水平升高,并且与UC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有可能成为反映UC患者病情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简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9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来该院体检经胃镜检查未发现消化性溃疡的健康者28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14碳尿素呼气试验、免疫印迹法将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Hp感染阳性患者及Hp感染阴性患者、Ⅰ型Hp感染患者与Ⅱ型Hp感染患者,对各组之间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阳性患者血清IL-2、IL-4、IL-6、TNF-α、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Hp阳性患者中,Ⅰ型Hp感染患者血清IL-2、IL-4、IL-6、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Ⅱ型Hp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在Hp感染尤其是Ⅰ型Hp感染患者中升高更加明显,提示细胞因子水平改变可能参与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转化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9(IL-9)、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青年首发抑郁症中检测意义。方法将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科住院的90例青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作为患者组,并且按不同病程(半年以内、半年至2年、2年以上)分为3个亚组进行比较。另外,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用ELISA法检测。各细胞因子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因子分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IL-9水平在半年至2年和2年以上组高于对照组(P0.05)。半年以内组:IFN-γ与精神性焦虑呈负相关(P0.05);IL-9与躯体性焦虑、全身症状呈正相关(P0.05);IL-17与忧郁情绪、自杀呈正相关(P0.05)。半年至2年组:IFN-γ与入睡困难、早醒、工作和兴趣呈负相关,与躯体性焦虑呈正相关(P0.05);IL-9与睡眠不深呈负相关(P0.05);IL-17与忧郁情绪呈负相关(P0.05)。2年以上组:IFN-γ与忧郁情绪、阻滞呈正相关(P0.05);IL-4与忧郁情绪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细胞因子在青年首发抑郁症中表现不一,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 000例。按照患者是否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分为观察组(并发动脉粥样硬化,n=560)和对照组(未并发动脉粥样硬化,n=4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IL-1β、IL-17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分别为(77.4±4.4)ng/L、(20.5±2.6)pg/mL、(819.2±165.2)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42.5±2.8)ng/L、(9.1±1.7)pg/mL、(600.3±12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随病变级别升高呈逐渐上升趋势,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rson相关分析分析显示,RA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与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呈正相关(r=0.428、0.308、0.5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NF-α、IL-1β、IL-17水平是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NF-α、IL-1β、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的发病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其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症轴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给予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IL-23、IL-17)表达、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3、IL-17水平分别为(407.2±93.4)、(256.3±32.4)pg/mL,对照组分别为(589.3±86.2)、(341.6±45.3)pg/m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0%(47/50)、80.0%(40/5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2%(1/24)、26.3%(5/1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调节IL-23/IL-17炎症轴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22、IL-23表达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该院就诊的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选择同期该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IL-18、IL-22、IL-2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IL-18、IL-22、IL-23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后及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血清IL-18[(741.82±45.60)pg/mL]、IL-22[(62.34±3.72)pg/mL]、IL-23[(141.73±18.31)pg/m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31.28±26.71)、(37.26±3.91)、(48.28±5.70)pg/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活动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8、IL-22、IL-23明显高于中度活动组和稳定/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血清IL-18、IL-22、IL-23明显高于稳定/轻度活动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血清IL-18、IL-22、IL-23均明显比治疗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18和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C反应蛋白、骨质破坏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血清IL-22、IL-23和晨僵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骨质破坏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18、IL-22、IL-23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随着疾病加重表达随之升高,同时也利于评估疾病治疗疗效,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白细胞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判断病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272例HBV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病程进展进一步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128例、代偿期肝硬化组7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66例。并选择同期该院66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AFU、IL-17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FU、IL-17、CRP水平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感染患者中,AFU水平与CRP水平呈低度相关(r=0.315,P0.001),IL-17水平与CRP水平呈中度相关(r=0.56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AFU、IL-17诊断HBV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67.65%,100.00%、70.22%。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U、IL-17、CRP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稽留流产(missed abortion, MA)患者血清及绒毛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35(IL-35)的表达水平,探讨免疫因素对M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MA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早孕终止妊娠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工流产术前外周静脉血检测IL-17及IL-35浓度;并在人工流产术后收集两组绒毛组织,采用SP染色法检测IL-17及IL-35阳性表达率;并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血清及绒毛组织中IL-17及IL-35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对照组,IL-35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胚胎绒毛组织中IL-17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IL-35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清及胚胎绒毛组织中IL-17及IL-35表达均呈负相关(r=-0.756、-0.367,P0.05)。结论 MA的发生可能与IL-17的高表达及IL-35的低表达有关;早孕女性血清IL-17及IL-35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MA的指标,可早期预防妊娠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到该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患儿17例为观察组,另选17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液相蛋白定量技术检测患儿血清中TNF、IFN-γ及IL-17A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急性期血清中T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TNF水平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期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IFN-γ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中IL-17A水平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IL-17A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P0.05)。结论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会引起血清中TNF、IFN-γ及IL-17A水平变化,可能与病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哮喘儿童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5、IL-17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MP感染与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哮喘患儿126例,根据MP检测结果分为MP阳性组与MP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哮喘急性发作率及血清细胞因子IL-5、IL-17和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 MP阳性组的哮喘急性发作率高于M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P阳性组IL-5、IL-17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M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L-5较IFN-γ升高程度更显著。结论 MP感染通过影响血清IL-5,IL-17和IFN-γ水平而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L-23、IL-17及IL-25在炎症性肠炎(IBD)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4例溃疡性结肠炎(UC组)、24例克罗恩病(CD组)患者及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IL-23、IL-17及IL-25含量,比较三者在三组中的表达,分析三者与UC和CD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UC组和CD组中血清IL-23、IL-17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UC组和CD组中血清IL-25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1);IL-23与IL-17呈正相关,IL-23与IL-25呈负相关(P<0.05).结论 IL-23、IL-17在IBD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IL-23能促进IL-17分泌,扩大炎性反应;IL-25在IBD患者外周血中低表达,IL-25表达与IL-23呈负相关.IBD的发病机制与IL-23、IL-17表达调高及IL-25的表达调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