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轻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临床特征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普通型COVID-19病人(COVID-19组)[平均(36.44±14.68)岁]和2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H1N1组)[平均(51.45±22.72)岁]的临床和CT影像特征,包括病变密度、直径、部位及受累肺叶,以及病变内部特征、肺外表现的发生率及数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t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的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不同特征的病灶数量。结果 COVID-19组病人首次CT检查时间较H1N1组短(分别为2.52±2.40、4.20±3.14 d,P0.05),平均年龄、体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CT影像均以GGO或GGO伴实变影表现为主,COVID-19胸部CT显示肺内实变影发生率及数量均低于H1N1组(均P0.05),但外周混合磨玻璃影、直径为1~3 cm的病灶数量多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其他临床及CT影像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通型COVID-19和甲型轻症H1N1流感病人的发病年龄和发热温度有一定差异,普通型COVID-19的CT影像上更多见1~3 cm的病变,多见分布于肺野外周的混合GGO,实变影少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COVID-19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将80例患者按临床分型分为普通组(普通型患者35例)与重症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45例),搜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病后首次、病变达高峰期时、出院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妊娠期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并探讨人工智能(AI)在COVID-19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CT影像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确诊COVID-19女性病人70例,年龄22~39岁,排除CT无异常表现的轻型病人。其中,30例病人处于妊娠期(妊娠组),平均年龄(29.4±4.7)岁,余40例病人为普通组,平均年龄(29.6±3.9)岁。记录全部病人的病灶特征、分布、累及肺叶、伴随征象等影像表现并进行AI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CT特征间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分析AI与放射科医生对不同CT征象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2组病人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妊娠组无临床症状感染者(21例,70%)多于普通组(4例,10%),且发热及其他症状(胸闷、胸痛、乏力等)少于普通组病人(均P0.05)。妊娠组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普通组(均P0.05)。妊娠组CT分期多为早期,普通组多为进展期(P0.05)。2组病人CT特征比较,妊娠组单一磨玻璃密度影(GGO)更多,普通组多发GGO更多(均P0.05),其他影像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与放射科医生对大部分CT征象诊断的一致性良好(均κ0.8),对外周区域和GGO病灶的诊断一致性一般(κ为0.41~0.80);对纤维条索的诊断一致性不佳(κ=0.268)。结论妊娠期COVID-19病人多无明显症状,其CT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与普通COVID-19病人存在一定差异。AI可作为诊断COVID-19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10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和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58例)、重型(36例)和危重型(9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CT特征参数包括病灶分布、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密度、肺炎病灶占整肺百分比和肺外表现。不同临床分型的CT特征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从发病到CT检查时间及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COVID-19患者更常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65岁。58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49例(84%)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重型(25/36, 69%)及危重型(6/9, 67%)COVID-19患者的咳嗽发生率高于普通型(20/58, 34%)。所有危重型患者存在呼吸困难。CT表现中,普通型COVID-19表现为双肺(41/58, 71%)、多发(40/58, 69%)、磨玻璃(31/58, 52%)或混合型(25/58, 43%)、斑片(56/58, 97%)灶;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均表现为双肺病灶,重型COVID-19以多发(34/36, 96%)、斑片(33/36, 92%)、混合密度灶(26/36, 72%)为主;9例危重型COVID-19病灶均为大于3 cm的多发混合密度病灶。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12.5%±6.1%)明显低于重型(25.9%±10.7%)及危重型(47.2%±19.2%) COVID-1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重型COVID-19也显著低于危重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CT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其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时期CT特征及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提高对N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OVID-19患者的CT资料,对其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NLR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COVID-19中,普通型38例,影像上急性期表现以肺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恢复期肺内病灶治疗后5例(13.16%)完全吸收,18例(47.37%)明显吸收,15例(39.47%)部分吸收;重型11例,急性期表现为双肺广泛的磨玻璃影和(或)大片状实变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7例(63.64%),部分吸收的4例(36.36%);危重型7例,急性期亚实变、实变为主混合磨玻璃影,恢复期明显吸收的1例(14.29%),部分吸收的3例(42.86%),死亡3例,且均为重症期,呈“白肺”改变。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NLR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急性期、恢复期(重症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普通型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重型、危重型以亚实变、实变为主,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多明显吸收,重型、危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增生及纤维化。NRL、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识别NCP重型、危重型患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发病首周胸部高分辨力CT(HRCT)表现对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COVID-19病人发病首周胸部HRCT影像及临床资料,男38例,女29例,平均(49.6±17.6)岁,根据病人病程进展情况分为疾病缓解组[55例,平均年龄(46.1±16.7)岁]和疾病进展组[12例,平均年龄(65.6±12.3)岁]。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性别、年龄及CT征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病变范围。采用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对于疾病进程的预测能力。结果 67例病人中,62例病人呈多肺叶胸膜下区分布并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GGO)(92.54%),多伴有肺实变(74.63%)及含气支气管征(80.6%);少见小叶核心结节、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2组病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组相比,进展组年龄更大、C反应蛋白(CRP)更高、受累肺叶更多、CT评分更高,更多出现胸膜增厚(均P0.05),其余CT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年龄、CRP、受累肺叶、CT评分和胸膜增厚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较大(OR=1.082,95%CI:1.018~1.149; P=0.011)及发病首周HRCT受累肺叶较多(OR=2.716,95%CI:1.086~6.790;P=0.033)是提示病人治疗中临床分型升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OVID-19发病首周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年龄大且受累肺叶多者病程中易发展为重症及危重症。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8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把临床分型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患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2组,应用推想科技影像人工智能软件(InferReadTM CT Pne...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普通型向重症型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模型,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53例COVID-19患者入院临床及CT资料,依据第7版新型NCP诊疗方案将其分为普通型组及重症型组,普通型肺炎组101例;普通型肺炎转重型组52例。通过CT表现、临床症状、基础病、血常规、肝功及凝血功能行综合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ROC曲线。结果:临床资料中男性、高龄、呼吸困难、纳差、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计数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表现肺叶受累数量、病灶形态、邻近胸膜情况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82.56%,特异度75.00%,曲线下面积0.881;CT表现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68.18%,特异度47.62%,曲线下面积0.666;结合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综合建立预测模型灵敏度85.98%,特异度80.43%,曲线下面积0.922。结论:CT结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在早期预测COVID-19临床分型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不同影像分型的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62例COVID-19患者的EAT指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资料。依据患者的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EAT指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探索EAT密度与实验室资料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其中12例患者最严重一次CT和末次CT的EAT指数差异。结果 年龄、EAT密度、CK-MB、PCT、CRP、N/L在普通组和重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AT密度与CK-MB和PCT呈正相关(Rs=0. 279,P 0. 05)。12例患者中最严重一次CT的EAT密度高于末次CT (t=4. 299,P 0. 05)。结论 重症组的COVID-19患者EAT密度较普通组更高,EAT密度与炎性指标相关。心肌损伤可能是COVID-19感染后全身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胸部CT的差异,以提高对COVID-19转归的影像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29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COVID-19病例库的42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为普通型)的胸部CT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7个月~86岁[(48.74±17.18)岁]。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或危重型)将患者分为未转为重症的A组(n=29)和转为重症的B组(n=13),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于深度学习的胸部CT表现,评价感染肺叶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密度(CT值)和感染肺叶病灶体积占比等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1.000)。B组患者的年龄高于A组[(65.62±11.24)岁对(41.17±13.66)岁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1)。B组患者感染肺叶数以及各肺叶感染体积占比、总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5~3.605,均P<0.05)。2组患者肺部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56,P=0.146),B组患者各肺叶感染体积及双肺总感染体积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1~3.254,均P<0.05);B组患者在各CT阈值范围内的肺部感染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5~3.578,均P<0.05)。胸部CT和人工智能病灶识别图的图像结果显示,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双肺下叶感染较多,右肺中叶较少。 结论 转为重症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CT明显有别于未转为重症的患者。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可尽早评估有重症转归倾向的患者,有助于COVID-19重症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首诊胸部CT特征性表现,评价CT评分与临床检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COVID-19病人首诊胸部CT、发病时间及临床检验结果。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阅片,CT异常表现包括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GGO)或实变影,单肺或双肺受累,分布以胸膜下为主或肺中央为主。同时对COVID-19胸部CT表现进行半定量CT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CT评分与发病时间、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75例COVID-19首诊胸部CT正常者4例(5.33%),异常者71例(94.67%)。影像表现为多发GGO(26例,36.62%)、多发实变为主伴GGO(25例,35.21%)、多发GGO为主伴部分实变(12例,16.90%)、单发或散在GGO(8例,11.27%)。多数病人双肺受累(65例,91.55%),少数为单肺受累(6例,8.45%)。病变多位于胸膜下(66例,92.96%),少数位于肺内(5例,7.04%)。首诊CT评分与发病时间(rs=0.701,P<0.05)和CRP呈正相关(rs=0.522,P<0.0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s=-0.303,P<0.05),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OVID-19首诊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与淋巴细胞计数、CRP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对临床预后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基于双气相扫描的CT肺功能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通气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11日于本院住院并治愈出院的93例普通型和重型COVID-19患者资料.在出院后3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肺功能检查及CT肺功能成像扫描,并根据临床肺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重症与危重症甲型 H1N1流感肺炎胸部CT影像表现。方法收集本院近3年来22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分为重症组(8例)和危重症组(14例)。回顾性分析2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比较胸部CT影像学特征的差别。结果危重症甲型 H1N1流感肺炎呼吸困难的表现更为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中,重症组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3.4±18)%,危重症组为(83±9.9)%,重症组血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4±13.3)%,危重症组为(11.7±7.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2,P=0.008;z=-2.246,P=0.025)。重症组中单侧多叶受累多见,7例(87.5%)胸部 CT 表现磨玻璃影;危重症组中病变多双肺受累,12例(85.7%)CT表现为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危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结论血淋巴细胞减低,初期CT表现为双肺受累、肺内出现实变影的甲型 H1N1流感患者,易发展为危重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5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4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咽拭子标本检查结果为阳性的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2±19.6)岁]的临床数据和CT资料;同时对患者行薄层胸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以观察患者的肺部改变,对各肺区受累情况进行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0例患者(80%)曾到过武汉或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17例(34%)无明显症状,38例(76%)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典型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实变,且肺组织病变以周围型为主,双侧多叶分布。肺前区CT评分明显低于后区(H=?4.096,P=0.003),中、上区CT评分低于下区(H=6.917,P=0.031)。 结论 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胸部CT的改变比较明显,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胸部CT的表现,密切关注胸部C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临床特点及胸部高分辨CT(HRCT)影像特征,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4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特点。男15例,女9例,年龄17~74岁。所有病例均行胸部HRCT检查,并由2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4例COVID病人中18例有临床呼吸道感染症状,2例有呼吸道以外症状,无症状者4例。白细胞计数增高6例(25%)、正常6例(25%)、减少12例(50%);淋巴细胞计数增高5例(21%)、减少19例(79%);中性粒细胞增高10例(42%)、正常9例(37%)、减少5例(21%);全部病人均有C反应蛋白升高(100%)。胸部HRCT表现以两肺外带及胸膜下弥漫性分布磨玻璃影(GGO)为主,可出现肺间质改变、支气管空气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铺路石征及“白肺”改变,少数病例有淋巴结肿大及少量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病人胸部HRCT具有一定特征表现,结合临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流行病史,可以发挥临床早期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征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院共17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并总结病变发生特点、累及部位和分布情况。结果17例病人中1例CT无异常征象。其余16例病人的CT上共显示111个病变,典型的CT表现包括磨玻璃密度影(62/111,55.9%)、混合磨玻璃密度影(16/111,14.4%)、实性密度影(18/111,16.2%)和“铺路石样”密度影(15/111,13.5%);病变多分布于双肺外带(93/111,83.8%)。全部病例均不伴有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各类人群的CT征象,首次为COVID-19的影像诊断提供不同人群的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2019年12月1日—2020年4月21日。搜集国内外关于普通成人、儿童及妊娠期确诊COVID-19者的胸部CT影像表现的文献并进行筛选。采用STATA 1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s Q检验对纳入研究的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I2评估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计算纳入研究中各CT征象的发生率及95%置信区间(CI),绘制森林图。采用Egger's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纳入60项研究共3 822例COVID-19病人。普通成人病人主要有16个征象,最多见的3个CT征象为肺磨玻璃影(GGO)(60.5%,95%CI:0.515~0.694)、血管增粗影(55.5%,95%CI:0.333~0.777)和胸膜增厚(49.7%,95%CI:0.323~0.672),肺部病灶分布特征以外带及胸膜下(67.1%,95%CI:0.589~0.752)、双肺分布(77.6%)最多见。其他少见胸部影像表现包括胸腔积液(4.9%)和淋巴结肿大(10.7%)。儿童病人主要有8个征象,最多见的3个征象为GGO合并实变(71.2%,95%CI:0.580~0.844)、GGO(39.2%,95%CI:0.270~0.513)和结节(39.1%,95%CI:-0.115~0.896),肺部病灶分布特征以外带及胸膜下(58.0%,95%CI:0.287~0.873)、双肺分布(35.4%)最多见。少见胸部影像表现为胸腔积液(6.2%,95%CI:-0.008~0.132)。妊娠期病人主要有5个征象,最多见的征象为GGO(71.0%,95%CI:0.510~0.910),其余为GGO合并实变、网格影、实变影及胸膜增厚,少见胸部影像表现为胸腔积液(38.0%)。部分CT表现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COVID-19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普通成人及妊娠期病人的胸部CT表现比较典型,儿童病人胸部CT表现不典型并且其胸部CT改变可能早于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与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诊断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48.45岁。所有病例均经胸部CT检查,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OVID-19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密度影、棉团状及网状小结节,双侧弥漫性分布,双下肺胸膜下为主,较双肺中上叶显著,右中叶受累相对少见。病程早期以肺外带、累及肺间质为主,多数病例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可伴有粗大条索状影,胸膜下线。重症者随病程进展,病灶向支气管中轴间质蔓延,逐步扩散至全肺,可伴胸膜反应,叶间胸膜增厚、胸水少见。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流行性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做早期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