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0 cm直肠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内镜手术治疗且病灶最大径≤1.0 cm的6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组为黏膜切除术组(n=36)与黏膜下剥离术组(n=26),比较两组内镜手术治疗参数、病变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变最大径、病变浸润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结果均为直肠类癌G1期;黏膜下剥离术组操作时间长于黏膜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黏膜切除术组,整块切除率高于黏膜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块R0切除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下剥离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黏膜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病灶残留、复发及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病灶最大径≤1.0 cm的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整块切除率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但其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临床中应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LST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31例。EMR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ESD组患者实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LST既可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0):3592-359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104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各项手术指标、癌变切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为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62%,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出血、狭窄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虽然手术耗时较长、出血量较多,但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癌变的完整切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在困难部位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9例,拟于该科行ESD,但术前判断预计操作比较困难的患者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日本住友电木株式会社MD-47703 Jr型VS刀)进行ESD。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ESD操作并获得整块切除,未发生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治疗相关并发症。病灶平均大小(3.70±1.09)cm,平均治疗时间(64.83±17.77)min。病理判断:术后所有患者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6例食管病变及1例胃体病变患者发现癌变,其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均阴性,且浸润深度均未超过黏膜下层200μm,均判断为治愈性切除,无需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治愈性切除达100.0%。结论剪刀型内镜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操作简单、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大大降低了ESD操作的门槛,有利于临床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1例接受ESD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设为ESD组,并将同期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3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病灶平均直径、病灶大小分布以及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0.24%,其治愈性切除率为80.49%,显著高于EMR组的44.44%和47.22%(P<0.05)。2组患者的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EMR组患者为11.11%。结论 ESD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能够一次性切除较大病灶,提高了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患者共120例,其中100例患者行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20例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统计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患者病灶一次切除成功率和整块切除率,同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有无消化道症状以及内镜下表现。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100例患者行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共切除病灶100处,完整切除率为98.0%。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手术时间(89.5±14.8 min)明显短于外科切除术组(214.6±46.5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科切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率(10.0%)和手术治愈率(100.0%)与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10.0%、99.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后1个月出现消化道症状阳性率为23.0%,而外科切除术组为80.0%,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科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0,而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组术后复发率为1.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情况,完全剥离病变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风险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患者67例,病灶68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处病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占61.8%,以直肠分布为主,脂肪瘤占29.4%,以结肠分布为主;超声内镜检查46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38处(82.6%),低回声31处(67.4%)。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病理完整切除率94.1%;并发症情况:穿孔发生率6.0%,术后出血发生率1.5%,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随访率95.5%,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3~7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有助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ESD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12年5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进行直肠ESD治疗且病变累及肛门齿状线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整块切除率、切缘阴性率、病变的病理类型、并发症及肿瘤的复发或残留情况。结果该组患者ESD整块切除率为87.5%(7/8),切缘阴性率为87.5%(7/8)。病理结果如下:腺瘤1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癌1例(浸润深度500μm),炎症性改变1例。术后出现发热、出血以及直肠狭窄患者各1例。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及残留。结论应用ESD技术治疗累及齿状线的直肠病变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临床效果,并对其并发出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确诊30例早期胃癌及66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记录并发症、复发及生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均成功切除病灶组织,整块切除96例(100%),完全切除93例(96.88%),治愈性切除90例(93.75%);并发出血22例(22.92%),穿孔3例(3.12%)。术后1年复发率为2.08%,术后1年生存率为96.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病变部位位于胃上2/3和病灶直径≥1.5 cm的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率高于年龄<65岁、病变部位位于胃下1/3和病灶直径<1.5 cm的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位于胃上2/3和病灶直径≥1.5 cm为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高,病变部位位于胃上2/3和病灶直径≥1.5 cm为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ND STUDY AIMS: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 has been considered a difficult location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tumors, due to its narrow lumen and sharp angl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is a method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capable of removing large tumors in an en bloc fash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SD for EGJ tumors. PATIENTS AND METHODS: For 30 lesions of EGJ tumors treated by ESD, the size of the lesions and resected specimens, the en bloc resection rate, complications, and local recurrence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average maximum diameters of the lesions and resected specimens were 22.4 mm and 40.6 mm respectively. The complete en bloc resection (R0) rate was 97% (29/30).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s revealed five cases of angiolymphatic invasion and five cases of submucosal invasion deeper than 500 microm. Perforation occurred in one case but was safely managed by rotatable clips and administration of antibiotics for 3 days. Local recurrence was not observed in any patient during follow-up (mean 14.6 months, range 6-31 months). CONCLUSIONS: ESD can be safely performed for EGJ tumors, with a high en bloc resection rate. For lesions with no apparent submucosal invasion findings, ESD is a curative and diagnostic treatment option that may be considered before open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治疗前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和未经评估的分别为84例和110例,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直径0.5~3.0cm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切除组织全部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成功率100%(84/84),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未经超声内镜评估的治疗成功率85.69%(101/110),3例出现大出血,4例穿孔,两组病例随访2~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下内镜切除术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搜索引擎PubMed,分别以"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nderwa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underwater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为关键词,检索出相关文献,汇总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40篇相关文献,纳入452例病例,其中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413例,水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UESD)37例,水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UPOEM)2例。413例UEMR患者一共有468个病灶,切除成功率为98.5%,其中整块切除率达61.1%,整块切除者的R0切除率为94.3%;37例UESD患者共有39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UESD完整剥离;2例UPOEM患者成功行水下黏膜下隧道建立及肌切开。全组术后并发症较低,以出血多见,其他包括穿孔、十二指肠腔狭窄、低钠血症、吸入性肺炎和自限性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结论水下内镜切除技术是一项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易于掌握且操作方便。今后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以及长期随访资料,以明确水下内镜切除技术与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比的优势及适应证,便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注水型电刀行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ESD)切除大面积贲门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并分析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考虑贲门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 > 2.0 cm的病例,术中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治疗,并选取该中心同期该医生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贲门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单位面积剥离速度、病变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结果 PESD组(n = 32)病变直径2.0~8.0 cm,平均(5.1±2.9)cm;其中1处病变位于前壁,16处位于后壁,3处位于大弯侧,12处位于小弯侧;30处病变为一次性切除,2处病变(贲门大弯侧)为分块切除;剥离时间19~112 min,平均(65.5±48.3)min;术中出血8例(25.0%),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5 d;ESD组(n = 17)病变直径2.0~6.5 cm,平均(4.2±2.2)cm;2处病变位于前壁,10处位于后壁,5处位于小弯侧;所有病变均为一次性切除;剥离时间26~157 min,平均(91.5±26.5)min;术中出血8例(47.1%),术中穿孔2例(11.8%),均给予金属夹夹闭并内科保守治疗取得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6 d。结论 应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是一种基于贲门解剖结构的创新术式,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和快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并接受STER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行STER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58.3±11.6)岁,病灶距门齿(19.41±0.51)cm,切除瘤体直径(16.25±6.44)mm,手术时间为(45.00±6.57)min,整块切除率91.67%(11/12),治愈性切除率100%(12/12)。术中出血1例(8.33%,1/12),无穿孔,术后有8例(66.67%,8/12)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有9例(75.00%,9/12)出现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烧灼不适,住院时间为(8.17±1.11)d,术后随访未发现病变残留、复发及食管狭窄。结论 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3例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对可能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病变黏膜下浸润和术中抬举征欠佳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为早期食管癌、存在黏膜下浸润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早期食管癌、病变黏膜下浸润、术中抬举征欠佳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其中早期食管癌和存在黏膜下浸润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接收治疗的96例胃黏膜HGI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NBI联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分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缘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病灶直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病理分型包括27例HGIN癌变患者,15例HGIN伴局灶癌变患者和6例高-中分化腺癌患者,对照组术后病理分型包括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33例HGIN癌变患者,11例HGIN伴局灶癌变患者和3例高-中分化腺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25%和22.9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BI联合内镜治疗胃黏膜HGIN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病灶的整块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巨大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0例病灶直径4 cm的结直肠L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LST形态分型、部位、病理结果、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结果 150例患者中,颗粒型87例(58.0%),非颗粒型63例(42.0%)。部位分别为直肠109例(72.7%),乙状结肠13例(8.7%),降结肠5例(3.3%),横结肠8例(5.3%),升结肠13例(8.7%),盲肠2例(1.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4例,黏膜内癌7例,黏膜下癌16例。整块切除率为92.7%(139/150),完全切除率89.3%(134/150)。术中出血8.0%(12/150),术后出血1.3%(2/150),穿孔率为2.0%(3/150),术后狭窄2.0%(3/150)。结论非颗粒型巨大结直肠LST恶变率大。ESD治疗巨大结直肠L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