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升发脾阳法之端,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太阳阳阴论篇第二十九》又云:"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明确指出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主受纳的生理功能和天地阴阳升降变化是一样的,并在人身中居重要地位。而升发脾阳法之形成、发展则归功于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其著《脾胃论》之精髓即是以脾胃内伤为发病之由,脾胃气机升  相似文献   

2.
释阴阳升降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告诉我们 ,阳主升 ,阴主降 ,这是阴阳的本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天人相应 ,人体内清阳之气轻升在上 ,浊阴之气重降在下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然而 ,在客观世界和人体内还存在着与此相反的现象 ,如自然界云雨的形成 ;人体经络循行 ,若举起手则阴经均起于下而向上走行 ,阳经均起于上而向下走行 ;心肾的水火升降相济相交 ;脾为脏属阴主升 ,胃为腑属阳主降 ,这些客观存在的阴升阳降…  相似文献   

3.
一、《内经》中“清与浊”的概念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月秦)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一段经文的清浊二字,是以寒气凝滞属阴而生浊,故称浊阴。热气升散属阳而生清,故称清阳。所谓清阳泛指呼出之废气,耗散之体温,肢体之功能。浊阴泛指排泄  相似文献   

4.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内经》用阴阳学说阐述药物气味及功用的基本理论。关于气与味传统上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认为味是“辛甘酸苦成”,气是  相似文献   

5.
《素问》对天地阴阳及人体内阴阳的运动特点做了概括:“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天,天气下为雨……故清阳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清阳之气犹如地气中之轻清者而上浮,人体浊阴之气则如天气中重浊者而下沉,如此方能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天地阴阳升降之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就应当顺应天地之气的这种运动特点而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笔者就自己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7.
《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提出了“清阳”与“浊阴”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基础。东垣在《脾胃论》中则着重提出了“升清降浊”之法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脂肪肝是现代社会常见病,近年来对该病的中医诊治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笔者拜读先贤著作,结合临床实践,对“升清降浊”理论与脂肪肝的关系略有感悟。  相似文献   

8.
补法属于“八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理论而立法的。此讲,拟从补法、补气法、补中益气汤等三方面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9.
伏气温病学说《内经》探源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510407)关键词:伏气温病;《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8;R22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家大多认为是伏气温病学说的主要理论渊源所在,但...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12.
制。(《坚,清浊一、填空与辨误(2。分)(一)、填空(10分、每小题各1分)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3、“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 4、调虚实,篇》) 5、而竭之,皆有大数。“经脉者,不可不通。珍(《灵枢·经水篇》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灵枢·经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淡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素问·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厥证,《内经》中有很多阐述。观《内经》厥字之意有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厥字作气逆解;同篇:“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作受寒而四肢厥冷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使人煎厥”“使人薄厥”,厥作昏眯解。以气、血、痰、食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以精神因素比较突出,病理为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张景岳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相似文献   

14.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15.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16.
吴沫梃 《开卷有益》2014,(11):48-49
<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告诉人们要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使元气从顺而调和,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则无法侵袭人体。此外,还说明人体内若正邪相争,内因(正气)是根本,外因(外邪)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关系。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意思是说,阳主气,轻  相似文献   

17.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18.
根据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的教导,我们对古代的医术,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对待,把其有用的东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做到推陈出新.这样就能获得较好疗效。下面试举我对《内经》的临床应用数例说明之。 1.“治病必求于本”。(《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9.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七损八益”后 ,历代医家对此解说不一。近年来 ,据马王堆出土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 ,众人多从房中术解释 ,这一认识也被中医院校教科书所采纳。笔者认为 ,对于“七损八益”的理解远非如此简单 ,故在此对其作一探析 ,并提出本人观点 ,以与同道共习。1 必须联系前后文意理解学习并研究《内经》 ,最忌为我所用 ,截取其中某句话滥加发挥。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通篇讨论天地、万物之阴阳 ,且重在人身之阴阳 ,就此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乃至摄生多方面论述 ,以阴阳贯穿了始终。当黄帝提出“法阴阳…  相似文献   

20.
近读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载文《阴阳升降小议》(以下简称《小议》)颇受启发。阴阳升降是气的运动形式,到底是阳升阴降,抑或是阴升阳降,涉及到中医病机学说的许多问题,应该弄个透彻明白。持“阳升阴降”说者,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现代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常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