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监测工作.方法 选择湖南5个县(市)进行传染源带菌情况、自然人群与疑似病人血清学研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传染源钩体分离及菌型分布情况对鼠及蛙类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分离出15株钩体.其中鼠肾分离培养出阳性标本14株,阳性率3.59%.血清学:检测11份疑似病人血清抗体,确诊5例,确诊率45.45%;525份自然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有12群之多,黄疸出血群里,湘潭县自然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62.75%),沅江市自然人群血清抗体GMT最高(37.64).结论 从鼠、蛙钩体分离培养中可看出,塞罗群萨克斯可宾型和沅江型是湖南省洞庭湖区主要菌型;黄疸出血群仍是湖南省自然人群主要流行菌型,其次秋季群、澳洲群、波摩那群和流感伤寒群也是湖南省流行菌型;地区重点菌群监测预防工作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钩体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用显微镜凝集试验(AMT)检测病人、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分离培养病原体,同时用PCR法进行比较。结果1961~2004年重庆市钩体发病率在0.09/10万~12.16/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44/10万之间,病死率在0%~10.34%之间波动。彭水县1998年和2000年的洪灾年出现2次局部爆发。监测点鼠密度在1.6%~4.4%之间波动,食虫目小兽(51%)、褐家鼠(25%)和黑线姬鼠(12%)为优势鼠种。鼠带菌率为1.7%(10/583),褐家鼠和食虫目小兽中分离出钩体病原,均为澳洲群澳洲型。病人血清检测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感染率为45%(598/1330),疫区点血清抗体阳性率(74.7%)显著高于库区点(28.0%)。牛血清检测优势菌群为澳洲群。结论鼠类是重庆市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素为稻田作业,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库区人群免疫水平较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变缓,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可能引起钩体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的分布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方法参照国标WS290-2008《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和广东卫生防疫90年增刊《病原微生物诊断标准》,采集动物脏器和血清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和抗体检测。结果从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4个区捕获的448只鼠肾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为爪哇群。4区的鼠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62.5%、15%、20.81%,分属10个群,其中以波摩那群最高,占44.06%、爪哇群次之。结论深圳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需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洪灾区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及人群的免疫水平. 方法:应用柯素夫培养法作牛尿和鼠肾钩体培养.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作钩体及人群钩体感染的血清学分群(型).结果:灾区、临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鼠密度分别为6.95%,6.28%及8.67%;鼠肾钩体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3%,1.35%和3.13%;牛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88%,5.98%和1.75%;分离的菌株主要为黄疸出血型及犬型;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91%,62.30%和58.67%,明显高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感染率;其主要血清学分型依次为黄疸出血、秋季热、犬型、泼摩那型、巴达维亚型;人群抗体阳性率无年龄差异.结论:3个不同区域的宿主动物鼠和牛中均有钩体带菌,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水平较高,宿主动物和人群感染的主要血清群相吻合,主要为黄疸出血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清远市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为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密度、带菌以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清远市分别报告钩体病例0例、3例和1例;鼠密度分别为11.03%、3.73%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集鼠肾标本450份、猪肾标本154份、蛙肾标本156份,均未培养分离出钩体;分别采集鼠血清150份、199份和101份,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43.72%和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15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3.85%,2016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41.38%;分别采集220份、210份和214份健康人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45%、23.33%和1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2015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6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27.3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27.27%。结论 清远市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水平低,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高,宿主动物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菌型不尽相同,应警惕由于菌型的更迭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结果,了解和掌握广东地区人群中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的变化特征。方法参照WS290-2008行业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02~2008年共接收疑似患者血清1180份,其中凝集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为1.95%(23/1180),分属6种菌群,其中黄疸出血、爪哇、秋季热及七日热4个群占了86.96%。结论广东省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菌群出现更迭,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省鼠类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带菌情况、菌型分布,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钩体疫源地采用夜夹捕鼠法进行鼠间动物监测捕获鼠类,分离钩体后用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2010-2014年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以黑线姬鼠最多240只,占总数的37.15%。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带菌率8.67%)经PCR检测为黄疸出血群。结论:黑线姬鼠为贵州省钩体病常见的带菌鼠种;黄疸出血群钩体是贵州省鼠间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兴山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宿主动物带菌及人群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开展鼠、家畜、青蛙等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及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平均鼠密度为1.80%。鼠种构成以黄胸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平均带菌率为3.75%。共检测病人尿液及家畜、青蛙、稻田疫水等7类样本565份,培养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0.71%,其中稻田疫水2株,病人尿液、蛙肾各1株,菌株经鉴定黄疸出血群1株,秋季热群3株。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2%,青壮年阳性率较高,以黄疸出血型、七日热型、流感伤寒型、波摩那型为主。在监测中发现1例在农贸市场感染的经济型钩体病。结论兴山县钩体宿主动物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低,在山区型钩体自然疫源地存在的情况下,其发病率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区及其周边为经济型钩体病疫源地,病例分析已经得到证实,建议今后应将其纳入预防和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特征和病原学、血清学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钩体病个案调查,采集病人血液;夹夜法测鼠密度,无菌解剖取双肾;无菌采集猪肾、蛙肾、牛中段尿;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分离培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钩体病发病8 356例,发病率为878.71/10万;2 459份病人血液和宿主动物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钩体菌91株,阳性率为3.70%;病人血液钩体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鼠肾、鼠肾高于蛙肾(χ~2=427.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菌群菌型鉴定为5群8型。七日热群占59.46%,主要从病人血液和蛙肾中分离获得;黄疸出血群为25.68%,主要从鼠肾中分离获得。结论钩体病发病数多,流行强度大,其暴发流行的主要宿主是蛙类和鼠类。  相似文献   

11.
江西钩端螺旋体病家畜传染源传播势能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西生猪及耕牛等家畜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作用,以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调查生猪及耕牛存栏状况及饲、喂养方式,采集猪肾、牛尿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原分离,并对血清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调查点的生猪圈养率达100.0%,采用精饲料和粮食混合喂养的生猪占总存栏头数的82.36%,耕牛均为放养,以青草、干草等喂养,生猪病原分离阳性率逐年下降,耕牛病原分离阳性率达6.22%,血清抗体水平分别为9.33%和45.33%。结论由于目前生猪圈养率不断提高,生猪感染钩端螺旋体的机率大大下降,在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过程中其传播作用逐渐下降,而耕牛均采用放养,其传播作用在逐渐显露,已成为一些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look into the epidemiology of serodiagnosed cases of leptospirosis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compare two commercial ELISA Assays to the 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 (MAT). Demographic data for all serodiagnosed cases for the years 1991-1997 were collected. From this data, 104 sera (n = 104)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for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mercial ELISAs (INDX Dip-S-Ticks and PanBio ELISA) to the MAT test. Thirty two (n = 32) negative control sera were selected from serodiagnosed cases of othe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eptospira infection. The MAT test is a standard test that detects agglutination antibodies to leptospira biflexa, while the INDX Dip-S-Ticks is an ELISA dot test assaying for total anti-leptospira antibodies. The PanBio ELISA is a colorometric assay in test well strips to detect anti-leptospira IgM.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efficiency of tests were calculated at a MAT cut-off value of 1:320. Demographic data showed that leptospirosis peaks during March-May and Aug-Nov coinciding with the inter-monsoon period with more men being infected than women and more adults than children.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efficiency of test for the INDX Dip-S-Ticks were 83.3%, 93.8% and 87.5% while the values for the PanBio ELISA were 54.2%, 96.9% and 71.3%. The suboptimal PanBio result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blocking effect of high IgG titres or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diagnostic MAT cut-off value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data hence reflects a pattern of transmission that is related to "wet"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The commercial assays evaluated, are easier to perform but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should be based on level of endemicity. The INDX Dip-S-Ticks allows this flexibility and is a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the MAT te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钩体疫区未接种菌苗人群钩体抗体情况及其类别。方法:按国标用15群15型标准钩体菌株测抗体(MTA法),用美国SPSS Vl0.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抗体滴度聚类分析。结果:黄疸出血群抗体阳性率最高(30.64%),拜伦群次之(20.82%),曼耗群、巴达维亚群和塔拉索夫群阳性率极低;人群抗体可分为三类。结论:聚类分析法应用于人群钩体抗体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或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有效的钩端螺旋体 PCR 检测方法,并对树鼩((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 Mongolian gerbil)和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等三种新型实验动物进行感染情况调查。方法针对 NCBI 公布的钩端螺旋体序列,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优化 PCR 体系,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测试;并运用优化 PCR 方法对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建立钩端螺旋体 PCR 检测方法,序列测定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普通级树鼩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为8.33%,普通级长爪沙鼠钩端螺旋体为100%,清洁级长爪沙鼠和清洁级灰仓鼠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为0%。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钩端螺旋体 PCR 检测方法,调查了树鼩、长爪沙鼠和灰仓鼠三种新型实验动物的感染情况,为这三种实验动物的研究和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体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钩体病重疫区县,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测定,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钩体分离培养等。结果4个疫区县为年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血清690份,对照人群血清40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2.4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173.01,从全血中分离出钩体菌株3株,检出率0.44%,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是因为感染钩体而引起的发热,并非原因不明。在钩体病流行地区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开展钩体病筛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减少患者的病痛。做好钩体病常规疫情监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05例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病变,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为钩端螺旋体或钩端螺旋体L型直接损伤了神经组织或供血血管,引发变态反应致间质性炎症病理改变及内毒素等病理作用。甲硝哒唑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损伤钩体DNA,其疗效优于青霉素,可减少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  相似文献   

17.
944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976年-1992年经实验室确诊的944例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资料。案例来自11个地州市。农民占70.7%,10~34岁占72.6%;7-10月占91.3%;稻田、江河及沟塘型占81.6%。早期典型病例数仅占16.4%;流感伤寒及胃肠型为轻症型占88.3%,黄疸、肺出血、肾及脑膜脑炎型为重症型占11.7%;重症型由强毒菌群引发者占12.4%(22/177),由弱毒菌群引发者占3.8%(10/285),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 ̄2=10.59,P<0,005),并因地而异;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与流行菌型复杂及毒力差别因素有关。钩端螺旋体病多被误诊为其它热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方法选择洞庭湖区6个县研究传染源密度、带茵情况和自然人群、病人与动物抗体水平,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和现场工作。结果(1)传染源:灭鼠前、后和钩体病流行后期鼠密度分别为7.02%、2.31%和4.64%,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灭鼠后鼠密度下降了67.09%:村民家庭家畜饲养以圈养形式占99.15%,喂商品混合饲料的占72.33%。(2)病原学:对鼠、猪、犬和病人的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出82株钩体,黄疸出血群占70.73%,1株国内新型茵,黑线姬鼠分离率高达11.03%。(3)血清学:检测1263名自然人15个群钩体抗体,一群以上抗体阳性率未接种钩体苗为50.88%,接种一针四价钩体为72.55%,人群抗体有14群之多;检测85例病人双份血清抗体,确诊63例,符合率74.11%,黄疸出血群感染比例最高;流行季节牛、犬和出栏猪抗体分别有14、8和7个群,牛阳性率最高。结论流行前灭鼠效果好,不仅降低了鼠密度,还降低了带茵率;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牛,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于猪和犬;人群接种一针四价钩体菌苗亦有效;病人感染黄疸出血、澳洲和秋季群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