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辨证治疗胆胃同病1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安  季哲生 《新中医》1993,25(5):28-30
以辨证论治为主,治疗胆胃同病116例,其中胃病有效率94.8%,胆病有效率95.3%。本文结果提示胆胃相关,治疗应根据胆胃见证的孰轻孰重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周晓波 《江苏中医》2000,21(8):12-13
胃与心,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主律失常的病症,并互为诱发或加重是的因素,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胃心气痛者,理气宽胸;胃心虚痛者,补虚宁络;胃心宁络;胃心饮痛者,不只经饮;胃心瘀痛者,行瘀通络。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肝胆、脾胃同居人体中焦,在五脏六腑之中关系密切.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比类取象"以肝木脾土及五行生克规律对其关系加以形象地说明:"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  相似文献   

7.
从有关文献报道来看,肝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肝,肝胃常可同时发病。肝胃同病以胃病为主的,全程多伴有血瘀病变的存在;肝胃同病以肝病为主的,仅在后期有血瘀病变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胃咽相关症为临床常见病证,是由于消化系统非恶性病变引起的咽喉部或胸骨后异常感觉现象。笔者1994年~1996年对123例患者,运用自拟和胃利咽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23例均为门诊患者,男52例,女71例;年龄21~60岁;病程1个月~8年。临床症状,胃部灼热感,胸骨后疼痛41例,喉头异物感60例,食物返出10例,夜间呛咳20例,吞咽梗塞或胸闷不适12例,呃逆泛酸15例,慢性胃炎93例,消化性溃疡8例,返流性食管炎10例,慢性胆囊炎12例。  相似文献   

9.
1验案分析案1.刘某.女,53岁。2003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上腹隐痛1年余,伴15苦。初诊:患者1年多来常感上腹隐痛,痛无规律,胃脘痞胀,食后尤甚,口苦嘈杂,时有泛酸,初起未予诊治。嗣后症情渐剧,甚则终日不缓。于2003年3月查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度萎缩性胃炎,服雷尼替丁、胃苏冲剂等药未效。  相似文献   

10.
梁贻俊 《新中医》1991,23(6):43-44
“紫斑”是指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呈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为临床特征,常伴有鼻衄、齿衄、舌衄的一种疾病。它属于祖国医学“血证”、“肌衄”“发斑”、“葡萄疫”、“阴阳毒”等范畴。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虽均为  相似文献   

11.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12.
咽异感症属中医梅核气范畴,临床表现为咽部如有物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进食无障碍,饭后空咽时症状又重现.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咽异感症与脾胃关系密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解良才 《光明中医》1999,14(3):11-13
2缓则治其本的辨证分型及其同治法2.1心脾气虚“同治”法:【治则】健脾、益气、生脉。【方药】生黄芪20g,红参4g,茯苓15g,生苡仁15g,土白术12g,生山楂15g,当归15g,五味子9g,麦冬12g,元胡10g,丹参15g,甘草6g。【方义】这...  相似文献   

14.
升降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之一,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升降失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根本体现。《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由于肝胆属木,在志为怒,性  相似文献   

15.
16.
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以阐明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亦是制定治法和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本文拟从升降理论探讨肝胃同病的机理,及用调理升降的方法来治疗肝胃同病。1升降理论概述升降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用升降运动从动态角度阐释人体脏腑功能特性以及生命运动  相似文献   

17.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
20.
佘靖 《北京中医》1993,(6):8-10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时间、地点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以致正邪双方盛衰差异,出现了不同的证候而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而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它们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两种治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治疗原则被广泛应用。这两条治则哲理性强,充满了辩证法,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地理解运用它,对于从理论上把握中医治疗思想,灵活地选用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