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肺胃关系谈“聚于胃关于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聚于胃,关于肺"是《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精髓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的涵义、肺与胃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理论对肺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探寻肺系疾病辨治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突出中医学特色,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蔡鸿彦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29-830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难点,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素问.咳论篇》认为咳嗽"聚于胃关于肺";仲景用半夏、干姜、大枣等等组成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许多名方,临床应用至今仍然疗效显著;临证应用此法治疗咳喘病彰显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4.
“聚胃关肺”思想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它指出肺胃在生理功能上共主营卫气血,气机升降相协,阴液互滋互助,以及病理上相互影响,强调了阳明胃在肺脏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论点对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小儿咳嗽是儿科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中医学认为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受外邪侵袭。肺乃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皮毛,一旦感受外邪,则肺先受病。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影响及肺,引起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不利而致咳嗽。《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  相似文献   

6.
“聚于胃,关于肺”源自《素问·咳论篇》篇,此理论简要概括了咳嗽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揭示了肺与胃之间的密切关系,经后代医家不断完善,该理论内涵逐渐丰富,并被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中。通过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在和胃降逆的基础上从宣、降、润、理4个方面论述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罗胜  唐毅  张高  周莺  冼宙宁 《新中医》2019,51(3):139-143
目的:探讨"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62例,2组均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聚于胃,关于肺"理论,采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以半夏泻心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2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日间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VAS评分均改善(P 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LCQ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各项积分均较前改善(P 0.05),治疗组生理状况、生理健康、社会功能及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咳嗽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随访6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94%,对照组为86.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胃论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与肺胃相关。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小儿久咳的根本原因,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久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聚于胃,关于肺"论小儿咳嗽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咳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指出咳嗽原因虽多,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结合诸多学者对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及相关临床实践,在中土五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此聚胃关肺中的胃,并非狭义之胃腑,而是指以脾胃为代表的中土。文中着重探讨了肝木、肾水、心火与中土资生制约关系失衡,影响肺金,发为咳嗽的机理,辅以解读古今医家从中土治咳的经验,结合《名医类案》中相关验案,揭示中土在咳嗽病机证治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临床论治咳嗽有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内经》“聚胃关肺”思想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必因于肺,肺胃关系密切是《内经》对咳嗽辨证中体现的一种学术思想。肺外合皮毛,人之皮毛最易感受外邪;肺脉起于胃之中脘,经胃上口人胸属肺,胃中寒凉饮食、痰饮等,最易由肺脉上至于肺而发生肺咳。《内经》中有:“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对咳之病机综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也。”籍此思想的指导,笔者近年来采用肺胃同治的方法在喉源性咳嗽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肝胃相关理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指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即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如肝与胃,心与胃,肺与膀胱等等。因此,深入探讨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脏腑相关的辨证规律,将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咳嗽既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疾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纵观以往,众医家多遵“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之说而从肺脾论治咳嗽相关肺系疾病有痰之病证。但在临床实际中发现,从胃论治咳嗽相关肺系疾病,亦可取得不错疗效。《素问·咳论》最早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强调咳嗽不离肺胃,  相似文献   

15.
史嘉林 《河北中医》2002,24(12):914-915
咳嗽之论治不外乎“外感内伤之分 ,阴阳虚实之别”。叶天士有“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 ,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之论。笔者临床运用该论且扩大施治范围 ,认为胃中有邪、气机不和而犯肺致咳嗽者 ,用理肺治胃法治疗收效良好 ,故亦可谓胃咳辨治。1 胃咳病因病机《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可见咳嗽病位在肺 ,病因不一。《医学●义·咳嗽篇》评述 :“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症 ,不过假途于肺耳。”此语堪称金玉之言。中医论脏 ,也不可废腑 ,盖脏腑之间生理上相…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肝病多从肝、脾、肾着手,根据中医五脏六腑相关理论肝病亦可以从肺论治。一方面肝肺两脏生理上密切相关,肝肺两脏共调气机升降,共调畅气血、调节水液代谢,肝肺共主卫表而御邪,并且经络上相连。另一方面肝肺两脏病理上互相影响,五行中肺金克肝木,病理上肺病传肝,肝病也可传肺。临床上治疗肝病从肺论治,具体治则包括宣肺疏肝,清肺泻肝,调肺活血,舒肺利水和补肺固卫。由此可见,肝病从肺论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脏腑相关的理论,为治疗肝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提高中医对肝病治疗提供了又一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浅识杨传英河南中医学院医院(450003)主题词肝胃不和/中医药疗法四逆散/治疗应用痰浊阻肺/中医药疗法六君子汤/治疗应用《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谓“卧不安”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临床是指经常不...  相似文献   

18.
“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说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其中“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一句,王冰注云:“脉气流运,乃为大经,经气归宗(归宗乃汇聚之意),上朝于肺,肺为华盖,位急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也。……然乃布化精气,输于皮毛矣!”尔后张介宾、马元台、张志聪等历代注家对此的解释,莫不遵崇王氏之  相似文献   

19.
八纲是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辨证规律。从感冒(风寒、风热)、哮喘(寒哮、热哮、肺虚、脾虚、肾虚等)论述八纲在肺系相关疾病的具体护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徐艳玲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辽宁省名中医,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业医20余载,不仅有系统的理论基础体系,而且遍读经典,博采众方,中西贯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