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盐酸可洛派韦胶囊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病毒活性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6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预设4个剂量(30、60、90、120 mg)及安慰剂组。受试者连续给药3 d,1次/d;在D2和D6进行耐受性评价; D8、D10进行随访。受试者采用单剂量爬坡的方式依次入组,在单次给药耐受的前提下进行多次给药研究。采用串联质谱法(LC-MS/MS)法测定盐酸可洛派韦在人体中的血药浓度,用WinNonlin6.4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用HCV RNA载量评估不同时间点的抗病毒活性,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每日单次口服30~120 mg盐酸可洛派韦胶囊,盐酸可洛派韦在人体内血药浓度和药物暴露量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空腹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血药浓度和药物暴露量没有显著差异,且在人体内没有蓄积。每日1次口服盐酸可洛派韦胶囊后,HCV 1b型受试者HCV RNA载量自基线起开始下降,120 h下降达最大水平,各剂量组间抗病毒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21,P 0.000 1),其中60 mg组下降较30 mg更明显(P=0.025),但与90 mg和120 m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 0.05)。各组HCV 2a型受试者服药后HCV RNA载量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 0.05)。共有20例受试者报告了34例次治疗期不良事件,其中与研究用药有关的治疗期不良事件19例次,未发生重要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空腹口服盐酸可洛派韦胶囊30~120 mg/d (持续3 d)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抗病毒活性,在治疗HCV感染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其Ⅱ期研究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依达赛珠单抗在中国人群对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逆转效应。方法本文为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全国11个中心因无法控制出血、需紧急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需要使用依达赛珠单抗逆转达比加群酯抗凝作用的患者。分为两组:大出血组(A组)为发生无法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者;非大出血组(B组)为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者。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输注依达赛珠单抗5 g。主要终点为患者首次输注依达赛珠单抗结束至最后1次输注完成后4 h内稀释凝血酶时间和蝰蛇毒凝血时间最大逆转效应。同时记录首次输注至第2次输注完成后5 d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9例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9例, 年龄(71.4±13.0)岁, 年龄范围48~93岁。A组13例, B组6例。4 h内达比加群酯抗凝效应最大逆转的中位值均为100%。治疗期内, 17例(89.5%, 17/19)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重点报道不良事件9例, 包括2例(10.5%, 2/19)血栓栓塞事件、4例(21.1%, 4/19)严重不良事件, 经研究者判断, 严重不良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均与依达赛珠单抗无关;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托珠单抗联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DMARDs疗效不佳的活动性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DMARDs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RA患者按2∶1 的比例随机分入托珠单抗组(托珠单抗+DMARDs) 或安慰剂组(安慰剂+DMARDs),每4 周静脉滴注1次托珠单抗8 mg/kg,同时继续应用稳定剂量的DMARDs。完成双盲期的患者可以选择进入为期24周的开放期,接受每4周静脉滴注1次托珠单抗8 mg/kg。主要观察指标:第24周时达到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RA疗效缓解20%(ACR20)、RA疗效缓解50%(ACR50)、RA疗效缓解70%(ACR70)的受试者比例;达到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3.2、DAS28<2.6的受试者比例。结果 (1)托珠单抗组139例、安慰剂组69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双盲期临床观察,达到ACR20、ACR50和ACR70的受试者比例托珠单抗组(69.8%、38.8%、12.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4.6%、10.1%、2.9%,P<0.05)。托珠单抗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DAS28≤3.2及DAS28<2.6的受试者比例的改善优于安慰剂组。托珠单抗组患者治疗后Ⅰ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ⅡA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下降。(2)48周开放期共有202例RA患者接受了托珠单抗治疗,达到ACR20、ACR50、ACR70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81.2%、60.4%、36.6%。DAS28降至2.760±1.402,50.5%的患者达到DAS28<2.6。(3)托珠单抗组发生59例(42.4%)不良事件,高于安慰剂组(27.9%)。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托珠单抗组为0.7%,安慰剂组为5.9%。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感染,绝大多数为轻中度。托珠单抗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显著升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但未观察到心血管事件的增加。治疗48周时未出现新的不良事件。结论托珠单抗联合DMARDs治疗DMARDs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RA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患者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阿达木单抗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302例入组前已经至少接受MTX 3个月治疗且剂量稳定≥28 d的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40 mg阿达木单抗+MTX组(A组,121例)、80 mg阿达木单抗+MTX组(B组,121例)、安慰剂+MTX组(C组,60例).患者隔周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或安慰剂,双盲治疗期为12周.完成双盲期的患者进入后12周开放期,3组患者均予隔周皮下注射40 mg阿达木单抗.在双盲期和开放期的患者同时继续接受研究前稳定剂量的MTX.观察主要疗效指标[双盲期治疗第12周修改的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标准提高20%(ACR20)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第24周ACR20有效率;第12周、第24周修改的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标准提高50%(ACR50)、修改的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标准提高70%(ACR70)有效率]、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医生对疾病活动性整体评价、患者对疾病活动性整体评价、健康评价问卷(HAQ)评分、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简表36(SF-36)评分及不良事件.结果 (1)双盲期,ACR20有效率C组为35.0%,A组为57.0%,B组为51.2%,A组、B组与C组比较,P<0.05;A组ACR50、ACR70有效率分别为32.2%、15.7%,与C组比较,P<0.05;A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善优于C组(P<0.05);B组肿胀关节数、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善优于C组(P<0.05).(2)开放期,A组、B组ACR20、ACR50、ACR70有效率仍维持或有所提高,而C组的ACR20、ACR50、ACR70有效率则升高至与A组、B组类似的水平.在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HAQ、SF-36方面,3组均比基线、第12周时有更明显的好转.(3)双盲期与开放期中超过5%的患者有不良事件(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和注射部位瘙痒),多数为轻~中度.有3例患者在研究期间出现结核病.在双盲期,有3例(1.2%)受试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但研究者判定与药物无关或可能无关.在开放期,有8例(2.7%)受试者出现了严重不良事件,其中3例判定与药物无关或可能无关.结论 阿达木单抗联合MTX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用MTX,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持续改善症状、体征、实验室炎性活动指标,减少功能障碍并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KEYNOTE-966研究旨在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较安慰剂联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对改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患者临床结局是否存在差异。纳入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帕博利珠单抗200 mg联合化疗组或安慰剂(生理盐水)联合化疗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无治疗时间限制)和顺铂(最多8个周期)。主要终点为意向性治疗人群总生存期(OS)。最终1 069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n=533)或安慰剂联合化疗组(n=536)。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12.7个月和10.9个月[HR=0.83,95%CI:0.72~0.95,单侧P=0.003 4(显著性阈值P=0.020 0)]。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分别有369例(70%)和367例(69%)患者发生了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可能成为初治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BTC患者的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复后体内中和抗体的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1月22日至5月2日于山西省各级COVID-19定点医院住院救治的COVID-19康复者15例, 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 采用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法检测15例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计算血清50%中和抗体剂量(50% neutralization dose, ND50)的几何均数, 对COVID-19患者血清ND50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 男9例, 女6例, 年龄为43(27~60)岁, 普通型14例, 重型1例。患者发病至中和抗体检测时间为396(387~419) d, 血清ND50范围为15~2 430, 几何平均水平为205.35。结论 COVID-19患者康复1年余后仍可以维持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阿利西尤单抗调节血脂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纳入阿利西尤单抗与安慰剂或阳性药物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3个RCT共26 4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利西尤单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安慰剂(WMD=-56.56,95%CI:-60.17~-52.95,P=0.000)和依折麦布(WMD=-31.57,95%CI:-34.15~-28.98,P=0.000);与安慰剂相比,阿利西尤单抗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RR=0.86,95%CI:0.79~0.93,P=0.000),但与依折麦布(RR=1.03,95%CI:0.62~1.70,P=0.91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阿利西尤单抗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和依折麦布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全因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和依折麦布(均P0.05),仅局部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有所增加(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能显著降低LDL-C,并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人服用不同剂型阿司匹林50 mg/d或100 mg/d治疗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Ag)的变化及短期安全性。方法:入选年龄≥60岁、经临床评估需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 194例,随机分至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组(A组)、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100 mg/d组(B组)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组(C组),每组398例。观察治疗(14±3)天后AA-Ag的变化和不良反应,以及(28±3)天的不良反应。对所有符合研究方案,研究期间未服用禁止药物,且完成所有随访内容的病例纳入符合方案集,进行疗效分析;对所有经随机化分组、至少接受一次治疗且具有用药后安全性评价数据的病例,纳入安全性分析集,就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最终1 127例受试者完成随访,1 017例受试者进入符合方案集,1 160例受试者进入安全性分析集。符合方案集中A组(n=347)、B组(n=338)和C组(n=332)治疗后AA-Ag中位数分别为6.65(4.03,10.84)%、5.89(3.22,10.03)%和6.00(3.68,10.0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安全性分析集A组(n=388)、B组(n=387)和C组(n=385)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微出血及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7%、3.36%和7.95%,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且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9%、2.33%和6.23%,均为轻微出血,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50 mg/d及100 mg/d均可明显抑制AA-Ag,短期安全性良好,肠溶缓释剂型较肠溶剂型降低了短期轻微出血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连续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于阜外医院接受CMR检查并诊断为HCM的患者, 收集患者的临床及CMR资料, 通过电话随访和病案记录确认患者生存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猝死(SCD)或SCD等位事件, 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心脏移植复合终点, 根据是否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分组。采用Cox回归探索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延迟强化百分比(LGE%)对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和最佳临界值, 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442例, 年龄(48.5±12.4)岁, 女性143例(32.4%)。随访(7.6±2.5)年, 共30例(6.8%)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 包括23例SCD和7例SCD等位事件;共36例(8.1%)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 包括33例死亡, 3例心脏移植。多因素Cox回归示, 晕厥(HR=4.531, 95%CI 2.033~10.099, P<0.001)、LGE%(HR=1.075,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近年来研究显示达格列净不仅具有低血糖风险低的特点,还具有改善血压的作用。由于各个研究采用的达格列净剂量不尽相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达格列净在何种剂量情况下就具有上述血压获益的效应。方法利用荟萃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评价起始剂量达格列净(5mg,1次/d)是否具有改善血压的作用。结果检索数据库后最终纳入6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纳入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均报道了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量变化,5项RCT报道了舒张压变化。共纳入受试者986例。荟萃分析显示:达格列净组受试者(n=497)平均收缩压较安慰剂组(n=428)低3.83(95%CI-5.42~-2.25)mm Hg(P0.01);达格列净组(n=411)受试者平均舒张压较安慰剂组(n=341)低1.99(-2.79~-1.19)mm Hg(P0.01);达格列净组(n=519)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安慰剂组(n=455)低0.61%(-0.72%~-0.50%)(P0.01);达格列净组(n=526)受试者体质量较安慰剂组(n=460)低1.45(-2.06~-0.85)kg(P0.01)。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起始剂量达格列净单药治疗在降糖和减重的同时还具有改善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消化道内镜诊疗的5 464例门诊或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并发相关并发症情况分成并发症组(A组,n=30)和正常对照组(B组,n=5 434)两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疾病类型等及其丙泊酚给药速度、剂量、诊疗措施等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A组受试者中年龄超过65岁、体质指数≥28 kg/m~2、合并慢性梗阻性肺病、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心脏病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丙泊酚给药剂量及速度以5 mg/s速度给药2 mg/kg者居多,B组患者则以20 mg/s速度给药1 mg/kg者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A组患者诊疗中使用硬化剂及扩张食管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结论年龄、体质指数、合并心脏病、慢性梗阻性肺病、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丙泊酚给药剂量及速度、治疗中使用硬化剂或扩张食管等均为消化内镜诊疗后并发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建议医师在临床诊疗中重点关注上述高危群体,加强其体征检测及诊疗前后护理防护,以此提高患者就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突破性感染的临床特点, 为指导儿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7日至2022年2月7日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7例3~14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儿, 根据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分成未接种组、部分接种组和完全接种组, 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 97例COVID-19患儿中, 男49例, 女48例;轻型87例(89.7%), 普通型10例(10.3%), 无重型及危重型。学龄前儿童(3~6岁)未接种、部分接种和完全接种的比例分别为56.5%(13/23)、30.8%(12/39)和17.1%(6/35), 进度缓于学龄儿童(7~14岁)的43.5%(10/23)、69.2%(27/39)和82.9%(29/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 P=0.007)。完全接种疫苗患儿发热的比例为17.1%(6/35), 低于未接种疫苗患儿的43.5%(10/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 P=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2/24周联合阿德福韦酯(AD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0月~(-2)014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EG-IFNα治疗12周,HBV DNA≥105拷贝/ml的HBe Ag阳性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12周联合ADV组(A组,n=36)、24周联合ADV组(B组,n=19)及PEGIFNα单药治疗组(C组,n=19),比较治疗48周联合应答率,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治疗48周时,A组的联合应答率为27.78%(10/36),高于B组5.26%(1/19)和C组5.26%(1/19)(P值均为0.045);12周的HBe Ag下降值、24周HBe Ag下降值和24周HBV DNA下降值预测联合应答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94.44%和94.55%。24周HBV DNA水平103拷贝/ml和24周HBe Ag下降值1.06 log10S/CO是联合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EG-IFNα治疗12周HBV DNA仍≥105拷贝/ml的HBe Ag阳性CHB患者,联合ADV可以提高48周联合应答率。24周HBe Ag下降值和24周HBV DNA下降值预测联合应答的阴性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少数民族患者肾移植后行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肾移植后患者117例(10个民族),随机分为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48例(A组)、ATG免疫诱导34例(B组)、无免疫诱导35例(C组),比较3组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AR发生率为37.1%,明显高于A、B组的10.4%、11.8%(P均<0.01);3组总肺部感染率比较P>0.0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A组低于B、C组(P均<0.05);C组DGF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均<0.01);3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巴利昔单抗和ATG都可降低少数民族患者肾移植后的AR、DGF发生率,不增加肺部感染率,不影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增加其安全性;在降低CMV感染率方面巴利昔单抗优于AT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多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及转归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严重事件(无创或有创机械性通气,转入ICU或死亡),分为严重事件组(25例)和非严重事件组(35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严重事件组患者25例,中位年龄显著高于非严重事件组(72.0岁vs 57.0岁,P 0.05)。严重事件组中13例(52.0%)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7例(28.0%)气管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机,7例(28%)患者死亡。与非严重事件组相比,严重事件组患者具有血白细胞计数较高、血白蛋白水平较低的特点,且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铁蛋白水平、血IL-2R、IL-6水平显著升高(均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和血清IL-6水平升高是COVID-19患者出现严重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148,95%CI 1.043~1.263,P=0.005; IL-6 OR=1.020,95%CI 1.002~1.037,P=0.027)。结论:高龄、血清IL-6水平升高是COVID-19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视老年COVID-19患者,动态监测血清IL-6因子水平对预测患者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对于中国患者脑血管病后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预防脑卒中再发。方法采取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825)和干预组(吲达帕胺2.5 mg/d,n=2840)。一级终点事件为致死或非致死性再发脑卒中,二级终点事件为主要的致死或非致死心血管病事件。结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53.8和92.8 mm Hg。在随访中期(第2年),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平均下降了6.8/3.3 mm Hg。干预组总共有159例再发脑卒中,对照组为219例(干预组HR=0.70;95%CI0.57~0.86;P<0.01)。干预组有199例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对照组为258例(HR=0.74;95%CI0.62~0.89;P=0.002)。结论吲达帕胺降压治疗可以降低中国人脑血管病患者再发脑卒中和心血管病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对室性早搏儿童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将71例未经治疗的室性早搏儿童分为心源性疾病组(A组)、良性室性早搏组(B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对各组患儿HRT,包括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TS)进行自动分析,并记录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TO较B组高(-0.019±0.025vs-0.029±0.045),A组TS较B组略低(5.84±6.06 ms/RR vs 6.01±6.57 ms/RR),但无统计学差异(t=-1.040,p=0.302;t=0.118,p=0.906)。12例(16.9%)患儿发生终点事件,均为A组患儿,A组内9例TO异常者,发生终点事件7例,明显高于TO正常者(77.8%vs 23.8%,χ~2=5.562,p=0.018)。71例患儿TO异常者21例,其终点事件发生率亦高于正常者(33.3%vs 10.0%,χ~2=4.192,p=0.041)。结论儿童心源性疾病时HRT现象减弱,TO异常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几率升高,提示HRT对于合并室性早搏的器质性心脏病及终点事件具有预测意义,且无创易行,可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4日-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确诊的COVID-19患者,根据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值分为NTIS组(FT3<3.1pmol/L)和非NTI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分析NTIS与COVID-19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FT3对住院死亡率的预测性能。 结果:共纳入384例患者,其中NTIS组92例和非NTIS组292例,与非NTIS组比较,NTIS组炎症反应强烈,凝血功能障碍复杂,心脏损伤及全身其他器官损伤较多,但淋巴细胞绝对值、百分比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IS与COVID-19严重程度(aOR=3.7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aOR=3.768)和急性心脏损伤并发症(aOR=3.698),以及住院死亡率(aOR=5.017)独立相关。Kaplan-Meier曲线显示NTIS组患者生存趋势较差,风险比为5.98。ROC曲线显示FT3预测轻症患者住院死亡率的临界值为3.395pmol/L,重症/危重患者为3.035pmol/L。结论:NTIS与COVID-19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FT3值可作为COVID-19患者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对短QT间期心脏可能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制备兔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80只, 首先任意选取34只, 未用药时为对照A组(n=34)、给予I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A组(n=34), 再从吡那地尔A组中选取27只, 联用钠通道抑制剂或传统的用于治疗短QT综合征的药物奎尼丁后分为雷诺嗪联用组(n=9)、美西律联用组(n=9)、奎尼丁联用组(n=9)。在剩余的46只新西兰兔中选取19只, 未用药时为对照B组(n=19), 给予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B组(n=19)。其余27只分为雷诺嗪单用组(n=9)、美西律单用组(n=9)、奎尼丁单用组(n=9)。采集对照A组、吡那地尔A组的心电生理参数, 在对照B组、吡那地尔B组中采用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采集吡那地尔联用组和单用药物组的心电生理参数, 同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吡那地尔、雷诺嗪、美西律、奎尼丁药物浓度分别为30、10、30、1 μmol/L。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 吡那地尔A组的QT间期、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及两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将120例HBeAg阳性入选病例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A组)40例、阿德福韦酯组(B组)40例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加阿德福韦酯组(C组)40例.分别在治疗24周和48周及随访48周时进行疗效、安全性及耐药评估.应答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13例纳入分析,其中A组2例、C组5例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治疗被剔除.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HBV DNA≤500拷贝/mL)在A组为14例,B组为15例,C组为22例,以C组疗效为佳(C组与A、B组比较,X2=4.933、4.801,均P<0.05);HBeAg血清学转换在A组为17例、B组为7例、C组为18例.随访48周时,获得持久应答病例在A组为13例,B组为6例,C组为17例,C组及A组显著高于B组(X2=9.894,P<0.01;X2=3.903,P<0.05),而C组与A组相近(X2=1.552,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在疗程24周及48周时的病毒学应答均优于两药单独治疗时的效果,随访48周时联合治疗组与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的持久应答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