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EGIDs)是一组慢性的、以免疫介导为特征的胃肠道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组织学表现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且排除其他原因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疾病[1]。以往此类疾病常笼统称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oGE),而在2022年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疾病命名的国际共识中建议将EoGE的命名改为EGIDs,有利于推动该领域的继续研究[2]。EGIDs包括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例1为男性患儿,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例2为女性患儿,有食物过敏史,以不明原因腹水起病;2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45.9%~64.8%),血清IgE均明显升高(246~393 IU/ml);2例患儿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例1行胃镜、例2行胃镜和肠镜,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例1病理活检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例2病理活检提示胃肠道多处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患儿经食物回避、激素抗炎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1周左右病情均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例1随访24个月,例2随访2个月,病情均未见反复。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腹水及内镜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17岁男童,因腹痛、腹泻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年,加重3 d入院。3年前患儿因进食“老酸奶”后出现腹痛、腹泻,彩超示大量腹腔积液,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腹水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3 d前因腹痛、腹泻再次入院,胃肠镜检查胃角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饮食规避治疗后好转,随访1年未反复。对于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儿,如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考虑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的可能,内镜活检胃肠道组织中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且计数异常为诊断的关键。 [引用格式: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11):1169-1173]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儿童少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部位分为黏膜型、肌型、浆膜型及混合型.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隐匿起病,反复发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部分患儿有食物过敏病史.治疗以膳食疗法、激素治疗为主,基于免疫炎症靶点的生物制剂治疗是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特征。胃和小肠为最常受累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好发年龄为30~50岁,儿童时期较罕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由于许多EG患者被误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宿主对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的免疫反应,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去识别病原体, 利用多种机制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国内外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该综述对嗜酸性粒细胞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调节作用进行总结, 阐述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过程及与呼吸道病原体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嗜酸性粒细胞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作用的认识, 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病是以胃肠道炎症症状和嗜酸性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一组胃肠道病,包括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和嗜酸性粒细胞结肠炎.现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进行阐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EG患儿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国家中,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以严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病和食物过敏、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Th2细胞在疾病的慢性炎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拟综述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导致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多点活检、腹水找嗜酸性粒细胞及腹腔镜检查等.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有许多新的观点,现就儿童EG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20)/10万[1].自1937年Kaijser2首次报道以来,国内病例报道较少.该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之间,儿童发病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Kv1.3钾离子通道在与T细胞介导相关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该研究旨在研究Kv1.3钾离子通道在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的表达及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组.应用卵清蛋白联合内毒素建立哮喘模型,无创肺功能仪测定小鼠气道反应性、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改变、免疫组织荧光检测Kv1.3钾离子通道在肺组织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Kv1.3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量、全细胞膜片钳技术Kv1.3钾离子通道电流强度.结果 Kv1.3钾离子通道在哮喘气道及肺泡上皮区域表达增高,在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表达强于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上Kv1.3电流强度增加,且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增幅强于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结论 Kv1.3钾离子通道在哮喘气道及肺泡上皮区域表达增高,电流强度增高.且在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表达强于嗜酸细胞哮喘模型,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4例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下尿路症状,通过膀胱镜检查和膀胱活检确诊,采用抗组胺药物和激素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结论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膀胱浸润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少见疾病,明确诊断后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粒细胞(EC)性胃肠炎(EG)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以胃肠道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本科于2008年9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关系,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用情况,为儿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年龄、过敏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下表现和胃肠黏膜病理结果,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82例患儿中,3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占总人数的19.8%。激素组患儿出现血便、贫血,内镜下出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的比例,以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146,P<0.05);激素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见黏膜溃疡/管腔狭窄(OR=10.830,95%CI:3.090~37.961,P<0.001)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升高(OR=0.967,95%CI:0.941~0.993,P=0.015)可提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结论 内镜下见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病理显示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明显升高,均提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案中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6.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在过敏性紫癜中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病理活检提示小血管处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中的主要蛋白之一,是嗜酸细  相似文献   

17.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内镜多点黏膜活检确诊。膳食疗法、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应提高对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粘附分子与过敏性哮喘炎症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特征是支气管对刺激物(过敏原)引发的以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变应(过敏)性炎症疾病。在这种气道过敏性炎症形成过程中,除已知的有关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等参与外,近年来又新发现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可介导嗜酸粒细胞与内  相似文献   

19.
嗜碱粒细胞是支气管哮喘(哮喘)炎症发生过程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它通过IgE介导引起组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介质释放,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气道痉挛,引起哮喘急性发作,并可诱导气道嗜酸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并引起气道高反应性,还可以通过促进辅助T细胞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哮喘的发展,并引起主要的气道炎症,最终导致气道重建.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气道炎性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哮喘急性发作期、24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和15例正常儿童的诱导痰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和分类,并测定其中白细胞介素6、8(IL-6、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分析炎性细胞与上述细胞因子及最大呼气流速(PEF)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组的总细胞数、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IL-8、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缓解组除嗜酸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上述炎性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均降至正常。嗜酸性细胞比例与PEF呈显著负相关,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呈显著正相关,急性组IL-6水平与嗜酸性细胞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除嗜酸细胞和单核细胞外,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哮喘发作患儿的气道炎症过程,IL-6、IL-8、TNF-α可能是参与这种过程的重要细胞因子。诱导痰液中上述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可用于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