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晓璐  赵平 《现代医药卫生》2023,(17):2935-2940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造影图像指导下的新的左束支起搏(LBBP)植入技术。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0例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行LBBP(LBBP组),另20例患者行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RVP组),LBBP组在造影图像的精确指导方法下进行植入。记录2组患者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别比较术前、LBBP及RVP时的QRS波时限,并选取植入时,术后1~3 d、3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评估起搏参数和安全事件。结果 术后LBBP组QRS波时限较术前变窄[(123.95±30.31)ms vs.(108.03±14.40)ms,P=0.043],RVP组QRS波时限较术前明显变宽[(108.00±13.76)ms vs.(132.15±13.27)ms,P<0.001]。植入时LBBP组的起搏阈值为0.70(0.50,0.98)V,RVP组为0.75(0.53,0.80)V,术后随访期间2组均保持较低且稳定的起搏阈值;经过1年随访,LBBP组R波振幅有所升高[9.80(7.05,14.80)mV vs. 31.36(2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患者左心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连续入选2021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进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且术后第1天程控心室起搏比例>70%的患者60例。依据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分为LBBP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各30例。比较2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2周二维超声心动图、RT-3DE指标及同步性指标。结果 术前及术后12周,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频谱E峰和A峰(心房收缩期和舒张晚期)速度比值、二尖瓣环侧壁和室间隔处舒张早期最大速度平均值(e′)、E/e′比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三维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步性指标方面,术后12周,LBBP组左心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经R-R间期校正的从QRS波起点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均低于RV...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6例,26例行LBBaP,30例行RVSP,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程控仪测定2组患者术中,术后3、6个月心室电极参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值;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LBBaP组患者QRS波宽度窄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阈值、感知、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LBBaP组术后无阈值增高现象。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AAD和LVEDD低于RVSP组,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 P)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住院行起博器植入术患者31例,尝试行LBBa P,分析与LBBa P相关的心电图特征、起搏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23例LBBa P成功,成功率为74.2%。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中,15例术中记录到左束支电位;8例尽管起搏电极已经达到左侧室间隔心内膜下,但起搏QRS波无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术后QRS时限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非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术后QRS时限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分别为(0.7±0.12)V/0.4 ms、(13.1±4.7)m V和(602.0±124.0)Ω。在6个月的随访中,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参数均稳定。术中,5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例损伤右束支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LBBa P对于有起搏器指征的患者是可行且安全的。该起博技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稳定的电极参数,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分别记录QRS波群宽度、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RVSP组QRS波群宽度明显小于RVAP组,且2组术后3个月LRVPE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起搏阈值、LVEF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P电极导线相对容易到位,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及起搏感知不良等事件发生,是较为良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安装永久性心房心室双感知双起搏双反应型(DDD)起搏器且心室起搏比例>40%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6个月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并在随访结束后检测心功能参数。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QRS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6MWT距离较短(均P<0.05)。术后6个月100例患者中4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无心力衰竭组比较,心力衰竭组QRS时限、左心房内径、LVESD、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T-proBNP较高[(156±10)ms比(113±11)ms、(39.1±2.1)mm比(37.2±1.8...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希浦系统起搏(HPCSP)对心力衰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40例)和HPCSP组(40例)。参考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5.31±5.62)岁,给予双心室起搏;HPCSP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4.78±5.57)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PCSP。比较两组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起搏参数(阻抗、阈值、感知),QRS时限,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两组术后LVEDD[(59.45±6.01)mm、(64.37±6.52)mm]、HR[(75.42±7.61)次/min、(80.64±8.15)次/min]均明显低于术前[(70.23±7.26)mm、(69.58±7.21)mm、(90.45±9.31)次/min、(89.38±9.14)次/min](均P<0.05);HPCSP组术后阻抗[(510.79±51.26)Ω]明显低于术前[(541.37±55.23)Ω](P<0.05),且与参考组比较,HPCSP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LVEF、LVESD、DBP、SBP及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与参考组比较,HPCSP组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阈值、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均P<0.05),且与参考组比较,HPCSP组明显缩短(P<0.05)。HPCS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明显低于参考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39)。结论 HPCSP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保证心室同步收缩,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王建灵  何江 《现代医药卫生》2022,(22):3884-3886
传统的右心室起搏会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这与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有关。左束支起搏(LBBP)已成为一种新的生理性起搏方式。早期临床研究结果证明了LB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生理性起搏,保证左心室的电同步,起搏阈值较低。LBBP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但应用前景良好,以期取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该文旨在综述LBBP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Medtronic3830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室间隔(高位室间隔部和中位室间隔部)起搏的优劣。方法71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n:35)和中位室间隔组(n=36),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心室电极参数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结果电极全部植入成功,术后未发生导线脱位或心肌穿孔。中位室间隔组QRS波时限要短于高位室间隔组[(116±23.6)InsVS(150±34.2)ms,P〈0.05]。中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BNP无显著改变,高位室间隔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VEF降低[(0.46±0.12)%Vs(0.62±0.07)%],P〈0.05]、BNP升高[(161.3±34.2)ng/LVS(80.1±33.2)ng/L,P〈0.05]。术中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心室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采用3830主动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QRS波时限更短,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心动过缓患者分为RVOTS起搏观察组(38例)和RVA起搏对照组(30例),起搏植入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心电图QRS波宽度,比较心室收缩同步性.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做功指数(Tei指数),评价对心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起搏植入后观察组QRS波宽度为0.14±0.04 s,对照组QRS波宽度为0.17±0.03 s,较植入前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QRS波宽度比对照组窄(P<0.01).随访6个月后2组LVEDD及LVESD均无显著变化;第6月时LVEF对照组较观察组低(P<0.05);Tei指数在术后随访的第1月、第3月、第6月时对照组均较观察组高(P<0.01);对照组Tei指数第6个月与第1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VOTS起搏对维持心室收缩同步性及保护心室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12.
朱琳 《中国医药》2022,(2):183-185
目的分析右心室心尖部(RVA)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诱导心肌病(PICM)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51例患者,筛选其中心脏收缩功能正常且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154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组81例(RVA组)和RVOT间隔部起搏组73例(RVOT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即刻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术前及术后1、2、3年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2组PICM发生率,分析发生PICM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即刻RVA组QRS波群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3年,RVA组LAD、LVEDD均高于术前且高于RVOT组,LVEF均低于术前且低于RV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VA组术后1、2、3年PICM发生率均高于RVOT组[6.2%(5/81)比0(0/73)、11.1%(9/81)比0(0/73)、17.3%(14/81)比0(0/73)],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 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6例住院患者,9例植入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DDDR),1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或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或VVIR).用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6例患者全部在RVOT成功植入螺旋电极.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的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均明显增加(P<0.05).感知、起搏阈值、心室阻抗等起搏参数两者无明显差别;术后随访6~30个月,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采用螺旋电极行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传统的RVA起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优化房室间期(AVD)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54例SSS患者,心功能为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 35%~50%.根据体表心电图最长PR间期,将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的感知房室间期(SAVD)分别设置为200 ms组(26例,A组)、240 ms组(13例,B组)及280 ms组(15例,C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2±1.1)年,并行起搏器程控检查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三组心室起搏比例分别为(19.3±4.4)%、(18.4±5.2)%以及(20.3±4.8)%(P>0.05).术前和术后随访中三组间左房内径(LAD)及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半年及之后三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增大,B、C组LVEDD明显大于A组(P<0.05).结论 SSS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后,SAVD程控为200 ms对心功能影响最小;过度延长SAVD可导致LVEDD明显增加,损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张萍  谢贵华  崔长琮  张全发 《贵州医药》2002,26(11):975-976
目的观察不同心脏起搏电极植入后起搏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3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 4 9条电极 ,其中分形涂复电极 2 5条 ,激素释放电极 2 4条 ,用配套体外程控仪测定术后 1、10、2 2、30、90及 180天的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结果发现分形涂复电极的起搏阻抗逐渐降低伴随相应的电压阈值逐渐升高 ,阻抗低谷及电压峰阈值约在术后 10天左右出现 ,分别为 4 2 6±6 9Ω和 0 95± 0 2 1V ,然后又逐渐恢复 ,术后 30天以后达到其术后 1天的水平并保持至术后 180天。激素释放电极的起搏阻抗及电压阈值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整个随访期无明显波动。结论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均能很好反映起搏电极的电性能以及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 /组织界面处的情况。将二者结合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择期进行安全的低能量输出程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点组合再同步心脏起搏治疗伴有心室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0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抗心力衰竭药物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病情,分别植入右心房、有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以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分别记录治疗前后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6 min步行试验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QRS时限为(187±13)ms,对照组为(188±15)ms;观察组患者的NYHA分级为(3.7±0.5),对照组为(3.7±0.5),2组NYH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QRS时限为(131 ±11)ms,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0±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NYHA分级在治疗后为(2.3±0.5),对照组为(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F、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64 ±6) mm、(34±7)%、(398±147)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 ±8) mm、(25±8)%、(256±136)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多点组合再同步心脏起搏的方法治疗伴有心室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患者心功能明显好转,心脏射血分数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三尖瓣下起搏技术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VVI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67例,常规位置起搏128例(常规组),常规位置起搏高阈值患者39例,其中21例行三尖瓣下起搏(实验组),观察各组手术时间、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术后感染、电极脱落、短期起搏阈值升高的差别。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常规位置和三尖瓣下起搏数据进行成对t检验,结果显示: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均有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三尖瓣下起搏与常规组比较电极阻抗略高(844.38±155.12,728.73±144.49),但绝大多数在允许范围。电极脱落、起搏器囊袋或切口感染、起搏后1个月电压阈值等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尖瓣下起搏技术是行VVI起搏器常规位置高阈值时可供选择的一个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起搏器程控不同起搏房室传导间期减少右心室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5例,将AVD程控为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 ms,及AVD程控为固定长间期310 ms组。观察患者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的变化、心房心室起搏比例、房颤、心功能状态等情况3个月。并与起搏器默认AVD组进行比较。结果 AVD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ms组心室起搏比例为20.6%,明显低于默认AVD组,比例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D为固定长间期310 ms组心室起搏比例6.25%,明显低于默认AVD组及AVD长于静息时PR间期30 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与起搏器有关的不良作用。结论对于植入了无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起搏器的患者,可尽量采用延长起搏房室传导间期的方法鼓励自身窦性心搏下传或心房起搏经房室结下传,达到减少右心室起搏百分比目的,从而减少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不良作用。但要注意过长的AV间期使二尖瓣早期关闭,限制了舒张期充盈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其安全范围仍需进一步的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20.
郎勇  吴立荣  田芸  郭继鸿 《贵州医药》2013,37(3):198-200
目的 了解左室起搏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 选择扩心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并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分别记录窦性心律、AV=PR单纯左室起搏、AV=PR-30ms左室起搏及双室起搏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QRS波时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QRS波时限窦性心律为(171.50±21.59)ms,AV=PR左室起搏为(141.00±17.36) ms,AV=PR-30 ms左室起搏为(144.20±14.37) ms,双室起搏为(157.40±25.19)ms,分别较窦性心律缩短(31.50±17.55)ms、(27.30±13.95)ms、(16.10±7.64)ms.左室起搏AV=PR与AV=PR-30m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左室起搏AV=PR与双室起搏、左室起搏AV=PR-30 ms与双室起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和0.017).结论 左室起搏较双室起搏能更有效地缩短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但继续缩短左室起搏间期未能进一步减少QRS波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