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临床罕见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获取2016—2019年SEER数据库中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SEER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91例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组织学确诊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其中男性112例(58.7%),女性79例(41.3%);组织学分级1~2级136例(71.2%),3~4级19例(10.0%);临床分期T1期174例(91.1%),T2~T3期17例(8.9%)。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肺转移合并淋巴结浸润和静脉瘤栓),2例发生静脉瘤栓。接受手术治疗181例(94.8%),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复发导致死亡1例,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整体患者第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5%、97.4%。结论 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低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极少发生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FE3重排型肾细胞癌(TFE3 rRCC)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3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85例TFE3 r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39例, 女46例。中位年龄32(26, 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 21例(24.7%)CT影像具有"环形钙化"特征,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低于邻近肾皮质。中位肿瘤直径4.8(3.2, 6.5)cm。本组85例中, 3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 5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N), 2例因确诊时伴远处转移仅行索拉非尼治疗。43例接受辅助治疗, 其中靶向治疗14例。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Ⅰ/Ⅱ期56例, Ⅲ/Ⅳ期29例。10例伴静脉癌栓, 14例伴淋巴结转移。85例均行常规组织学、TFE3免疫组化染色和TFE3分离探针检查, 52例行RT-PCR和/或DNA测序。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TFE3 rRCC诊断方法。分析手术方式对cT1a/b期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 以及基因分型对全体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分析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TFE3 rRC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限性肾癌患者肾部分切除术后远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21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肾部分切除术的2 046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 402例, 女性644例, 诊断年龄[M(IQR)]51(19)岁(范围:6~86岁)。以肿瘤特异性生存为主要研究终点,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相关的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49.2(48.0)个月(范围:1~229个月), 生存1 974例, 死亡72例。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期未达到。5年和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7.0%和91.2%。pT1a(1 447例)、pT1b(523例)、pT2期(58例)患者的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5.3%、81.8%、81.7%。病理核分级G1(226例)、G2(1 244例)、G3~4级(278例)患者的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6%、89.4%、85.5%。开放、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差异(96.7%比97.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VHL)病肾肿瘤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VHL病肾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51岁.双侧肾肿瘤7例,单侧多中心表现5例,囊实性表现6例.同期散发性肾细胞癌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岁.肿瘤均为单发,单侧多中心表现2例,囊实性表现1例.分析2组患者在发病人群、肿瘤表现、疾病生存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肾肿瘤双侧性、多中心性和囊实性表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HL组甲均随访54个月,死亡4例,死于远处转移3例、死十恶液质1例.VHL病肾肿瘤与散发性肾细胞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6、42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但生存曲线显示VHL病肾肿瘤患者生存率呈现较高趋势. 结论 VHL病肾肿瘤临床表现与散发性肾细胞癌不同,临床上应根据临床特征正确诊断,避免肾切除术,采取保留肾单位手术结合严密影像学观察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深对囊性。肾细胞癌的认知,提高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收治的32例具有显著囊性特点的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手段等临床资料。结果:囊性肾细胞癌无特征性l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线索。28例为囊性变性肾细胞癌,4例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肾部分切除术,l例行患侧根治性肾切除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3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期为18.0个月(4-49个月)。结论: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类在影像学和大体病理上具有显著囊性改变的肾癌统称,临床上主要关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和囊性变性肾细胞癌两种亚型,两者在预后上存在巨大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上海仁济医院肾癌数据库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与预后特征. 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05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癌数据库435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WHO 1997年肾实质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002年AT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1982年Fuhrman病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57例获随访的晚期患者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判断. 结果 435例患者中,遗传性VHL病肾癌10例(2.4%)、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372例(85.5%)、乳头状癌13例(3.0%)、嫌色细胞癌18例(4.1%)、集合管癌4例(0.9%)、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0.9 %)、未分类肾癌.14例(3.2%).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35例(77.0%),保留肾单位手术74例(17.0%),姑息性肾切除等手术26例(6.0%).遗传性VHL病肾癌均为双肾癌伴多发囊肿,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基因测序均存在VHL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6个月,患者无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但4例患者出现同侧或双侧肿瘤再发.嫌色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平均随访19.8个月均存活,无肿瘤转移或复发.集合管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均为Ⅲ级,平均生存时间1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临床分期Ⅰ期260例(67.6%)、Ⅱ期64例(16.6%)、Ⅲ期32例(8.3%)、Ⅳ期29例(7.5%),其中T1a 147例(38.2%)、T1b 113例(29.4 %);病理分级Ⅰ级124例(32.2%)、Ⅱ级219例(56.9%)、Ⅲ级40例(10.4%)、Ⅳ级2例(0.5%).57例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0±1.3)个月,1年生存率55.0%,2年生存率31.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肾癌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遗传性VHL病肾癌存在基因突变,常为双侧、多中心、低Fuhrman分级透明细胞癌,易再发不易转移.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而集合管癌预后差.在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肾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病灶的分布特征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0例, 女22例;年龄(59.87±11.33)岁。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Motzer评分体系, 首次诊断骨转移时20例(16.4%)为预后低风险组, 74例(60.6%)为中风险组, 28例(23.0%)为高风险组。首次诊断骨转移时, 26例(21.3%)处于局限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胸椎和/或腰椎), 69例(56.6%)处于随机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骨, 但存在除胸腰椎外的病灶), 27例(22.1%)处于广泛转移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48例(39.3%)病灶累及脊柱, 43例(35.2%)累及骨盆, 22例(18.0%)累及上肢, 20例(16.4%)累及下肢。同时性转移(初次诊断肾细胞癌时即发现骨转移)61例;异时性骨转移(诊断肾细胞癌手术后随访发现骨转移)61例。诊断肾细胞癌后, 99例(81.1%)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 6例(4.9%)接受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患者(17例, 1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9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病理分期和随访等。结果 29例患者均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亦未发现特异性表现。1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余13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病理分期: pT 1 N 0 M 0 27例,pT 2 N 0 M 0 2 例。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3-72个月,平均(35.0±7.2)个月,29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一个独立类型,CT和B超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主要通过病理学进行诊断,但CT表现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有所不同,手术切除是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类异常纺锤体样小头畸形相关蛋白(abnormal spindle-like microcephaly-associated protein,ASPM)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诊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RNA-Seq数据和临床数据,分析ASPM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总体534例肾透明细胞癌样本的癌和癌旁组织中的ASPM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62±1.34和3.5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例配对的肾透明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ASPM表达水平分别为6.89±1.14和3.5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ASPM基因可作为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肾透明细胞癌诊断指标(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0.3%,AUC=0.935)。ASPM基因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显示,ASPM表达与性别、肿瘤分级、T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生存分析发现总体534例样本中ASPM低表达者和高表达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 421.85±984.72) d和(1 279.89±976.6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4.69,P0.001)。结论:ASPM在肾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且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其高表达对判断肾透明细胞癌的生存预后及其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对10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CT诊断囊性。肾癌8例,复杂性。肾囊肿1例,单纯性。肾囊肿1例。10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其中。肾癌囊性坏死5例,多房性囊性。肾癌2例,单纯性囊肿恶变3例。随访8例,7例术后生存至今,生存时间1个月~6年,1例术后6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囊性。肾癌有其独特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确诊者宜行根治性。肾切除。  相似文献   

11.
肾实质原发性鳞状细胞癌(SC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 血液学和影像学检查较难诊断, 相比于其他原发性肾癌其诊断时临床分期已较晚。本文报道1例门诊诊断为肾囊肿患者, 肾增强MR检查考虑右肾囊性肾癌, 行机器人辅助右肾部分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肾高分化SCC伴囊性变。术后随访5个月, 患者恢复良好, 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肾实质SCC虽然早期诊断困难, 但积极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75例局限性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 sparing surgery,NSS)治疗局限性肾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6月至2008年11月因肾细胞癌而施行NSS治疗的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为绝对适应证,50例为相对适应证,102例为选择性适应证。手术方式均为肾部分切除术,159例行术中阻断肾蒂,平均阻断时间15 min,最短5 min,最长30 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16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嫌色细胞癌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8 cm(0.5~7.0cm),其中T1aN0M0153例,T1bN0M022例。手术切缘距肿瘤0.1~2.0 cm,平均为0.7 cm。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围手术期未见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3~119个月),1例局部复发,1例出现远处转移,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5%和95.9%。结论对于局限性肾细胞癌,NSS对肿瘤控制的疗效满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部分保留了患肾功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疗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外科手术方法、病理特点,随访其预后。站果男3例,女3例,肿瘤最大直径3.0~7.5cm。CT示多囊性肿物,实性部位平扫CT值30~36Hu,皮质期88~130Hu,排泄期75~96Hu,为隔膜型增强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1例,根治性肾切除5例。病理TNM分期,pT1aN0M0 2例,pT1bN0M03例,pT2N0M01例,癌细胞核分级均为G1。中位随访24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处转移及肿瘤复发,无瘤存活100%。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为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分级低,预后良好,术前怀疑或术中证实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应考虑行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标本的组织切片进行PTTG染色, 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TTG在肿瘤组织中是否表达, 将患者分为PTTG阳性组(43例)和PTTG阴性组(26例)。通过GEPIA对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肾透明细胞癌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 包括PTTG在癌和癌旁组织、不同分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 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69例肿瘤组织中, 有43例组织的PTTG表达为阳性, 阳性率为62.32%, 26例PTTG表达阴性, 阴性率为37.68%。而69例癌旁组织中, 仅11例组织可见PTTG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15.94%。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PTTG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29.294, P<0.001)。PTTG阳性组中的Fuhrman 3~4级(χ2=7.057, P=0.008)、TNM Ⅲ~Ⅳ期(χ2=8.918, P=0.003)和肿瘤长径>4 cm(χ2=3.907, P=0.048)的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的T1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岁。双侧肾肿瘤1例,单侧双瘤灶1例;左侧13例,右侧10例。肿瘤平均直径3cm。所有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35min,平均肾动脉阻断时间29min,平均出血量55ml,平均住院时间10d。术中未见外科并发症,术后仅1例发生漏尿。术中切缘组织病理均阴性。24个瘤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19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例、肾嗜酸细胞瘤2例、肾嫌色细胞腺癌1例。随访时间1~28个月,平均10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肿瘤安全、可行,其远期疗效尚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CRCC)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特点的关系,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M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及病理学的特点,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诊断肾癌18例,肾癌坏死3例,肾复杂囊肿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8例,肾根治性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20例提示MCRCC,4例提示肾透明细胞癌合并MCRCC,术后随访14~120个月,平均36个月,均未见明确的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MCRCC是一种病因不明、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的疾患,提高影像学检查技术并结合病理学特点,能有效提高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癌肾转移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前列腺癌伴肾癌内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患者, 67岁。因腰背疼痛3个月, 加重伴发热2周于2018年6月就诊, 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伴骨转移, Gleason评分4+4分, T2N0M1期。腹部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 约3.0 cm×2.5 cm×2.5 cm, 动脉期明显强化, 考虑右肾癌。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Ⅱ级, 肾癌组织内见多个小灶前列腺腺泡细胞癌浸润。术后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 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影像学随访18个月未见右肾肿瘤复发。患者的前列腺癌予药物去势和醋酸阿比特龙治疗, 治疗6个月后出现PSA进展, 先后予多西他赛化疗、锶89治疗, 效果欠佳, 随访至第30个月患者因恶液质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行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肾部分切除术后肾癌局部复发行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 女2例;首次手术年龄(57.1±13.2)岁。14例中9例体质量指数≥24 kg/m2;初诊肿瘤R.E.N.A.L.评分≥7分者9例。首次手术均行肾部分切除术, 其中开放手术4例, 腹腔镜手术6例,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4例。首次手术病理pT1aN0M0期9例, pT1bN0M0期5例;透明细胞癌12例, 肉瘤样癌1例, 嫌色细胞癌1例;手术切缘未见肿瘤细胞。初次手术至局部复发的时间为(29.3±16.8)个月, 其中11例复发时间≥12个月, 7例复发时间>36个月。所有复发灶均为腹部CT或MRI检查发现, 13例复发时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复发灶位置明确, 未见复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征象, 无其他可疑病灶, 考虑肿瘤可完整切除。14例均行二次手术, 其中10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肿瘤最大径为(2.8±0.9)cm)];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最大径为(...  相似文献   

19.
正目的:以往数个组织学研究表明,具有囊性变肾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好。然而,目前尚无术前评价囊性变肾细胞癌的诊断性工具。笔者在此提出假说,在影像学横断面上有囊性变或可预测肾细胞癌具有较低度恶性潜能。材料与方法:在笔者基于前瞻性研究的肿瘤数据库中,从2001年到2010年,共825例肾恶性  相似文献   

20.
Aubert  S  龚侃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12):864-864
作者分析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点,探讨术前诊断的标准。选取1993—2002年24例囊性成分占肿瘤主要成分的肾癌患者,复习每例组织学切片和影像学资料,依据Hartman分类标准。通过肿瘤内在生长方式和坏死变质程度将其分为MCRCC和有囊性改变的肾细胞癌(CRCC)2组,影像学上用凸出的结节、囊壁和间隔厚度作为CT和MRI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影像学上MCRCC表现为多房囊性占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