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临床中最为常见, 经尿道的肿瘤切除是其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常规电切的局限性, 导致肿瘤的残留及病理诊断不准确, 所以怎样提高初始电切质量是NMIBC研究的热点, 整块(En-bloc)切除术应运而生, 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最新文献, 对NMIBC经尿道的En-bloc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探索的研究作一综述, 以期指导En-bloc技术在NMIBC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是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C)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但因其存在手术风险大、部分患者需尿流改道等因素, 导致部分患者不能或不愿实施该手术。经尿道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可以使部分MIBC患者保留膀胱, 其中化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治疗方式。化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NAC)、术后辅助化疗、髂内动脉化疗及膀胱灌注化疗, 每种化疗方式实施时间及特点有所不同。本文就目前经尿道手术联合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泌尿外科治疗的79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观察组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ERBT治疗(39例), 对照组行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cTURBT)治疗(40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律行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 术后3、6、12、24个月行泌尿系彩超、膀胱镜检查。观察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 无输血病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及闭孔发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逼尿肌可见率高于对照组[92.3% (36/39)vs. 52.5%(21/40), 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大出血、膀胱穿孔发生。观察组肿瘤复发5例(12.8%), 对照组复发14例(35.0%), 两组2年内总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6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78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2例)和非糖尿病组(126例),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与NMIBC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复发频次、TNM分期、病理高级别高于非糖尿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糖尿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膀胱灌注均是影响NMIBC患者复发的相关性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糖尿病、肿瘤大小及膀胱灌注是影响NMIBC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其中膀胱灌注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NMIBC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能比预期更早出现转移且易出现复发, 应严格随访, 早期全膀胱切除术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占25%~30%。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C)仍然是MIB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以铂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NAC)已被确定为MIBC的标准治疗方法。最常用的NAC方案是吉西他滨和顺铂(GC)及甲氨蝶呤、长春花碱、阿霉素和顺铂(MVAC)。除此之外, 还有改良的剂量密集型MVAC(ddMVAC)及剂量密集型GC(ddGC)。与辅助化疗、单纯RC相比, NAC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本文将对MIBC患者的NAC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CT及膀胱镜活检等明确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结果 4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2.4±12.4) min,术后膀胱冲洗量(2.1±0.6)L,术后保留导尿管时间(2.1±0.6)d,术后住院时间(2.5±1.1)d,无严重出血、膀胱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 36个月,3例膀胱肿瘤异位复发,无原位复发病例.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操作简单,对膀胱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是一种疗效安全可靠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中不同钬激光功率设置、灌注流量对钬激光热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雌性家猪1只建立钬激光热效应动物模型, 不同医用注射泵灌注流量设定四组, 分别为A组(0 mL/min)、B组(10 mL/min)、C组(15 mL/min)、D组(20 mL/min), 四组灌注流量下设置钬激光功率为0.4 J×20.0 Hz、0.8 J×20.0 Hz、0.8 J×30.0 Hz。记录并比较不同灌注流量下钬激光参数设置时的温度以及达43 ℃所需激发时间。结果同一灌注流量下, 钬激光光纤周围温度随着钬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一钬激光功率下, 最高温度随着灌注流量的增大而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一钬激光功率下, 灌注流量越大, 达到43 ℃所需激发时间越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一灌注流量下, 达43 ℃所需激发时间随着钬激光功率的增加而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钬激光热效应与钬激光功率及灌注流量相关, 临床工作中应间断激发钬激光并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SpringerLink、The Cochrane Library、OVID、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不同药物治疗NMIB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 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 文献语言仅限定为中英文。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NMIBC后的肿瘤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进行网状Meta分析, 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26篇RCTs, 包含4 403例患者, 涉及6种干预措施: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羟基喜树碱(HCP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 使用BCG者治疗后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使用EPI和MMC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复发率的累计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BCG、THP、GEM、EPI、MMC、HCPT。使用BCG者治疗后的2年复发率均低于使用GEM、EPI、THP、HCPT及MMC者, 而使用GEM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分别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78例)与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89例)的 NMIBC 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钬激光组手术时间与电切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等方面钬激光组明显少于电切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钬激光在治疗 NMIBTC方面同电切一样疗效确切,但钬激光手术方法易于掌握、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可合理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整块剜除术(GL-EBR)对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MIBC)患者复发及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3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77例患者行TURBT治疗(对照组), 61例患者行GL-EBR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 根据病理结果的肿瘤级别情况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高级别TURBT组(A组, 17例)、高级别GL-EBR组(B组, 21例)、低级别TURBT组(C组, 60例)、低级别GL-EBR组(D组, 40例), 对比不同肿瘤级别亚组之间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膀胱穿孔例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例数少于对照组, 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8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43例(钬激光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40例(TURBT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9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0例, 女35例;中位年龄68(61, 76)岁。所有患者术前6周内均行mp-MRI检查。将同一患者的图像分为两组:一组仅包含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和轴位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序列, 为bp-MRI组;另一组再额外包含轴位动态对比增强序列, 为mp-MRI组。两组图像均由两名影像科医生分别进行独立判读赋分, 并根据相应判读标准与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mp-MRI组的最终判读结果参考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指南, bp-MRI组的最终判读结果采用两种标准:当T2WI 3分且DWI 2分时, 如VI-RADS被赋值为2分, 则为bp-MRI(标准A);如VI-RADS被赋值为3分, 则为bp-MRI(标准B)。对每种诊断方法分别以VI-RADS≥3分和VI-RADS≥4分作为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789-791,795
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整块切除术(HOL-ERBT)与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HOL-ERBT的85例NMIBC患者和同期接受TURBT的62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理肌层检出率、手术并发症、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多发性和肿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L-ERBT组和TURB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8.92±5.89) min和(51.00±7.17) min,膀胱穿孔率分别为8.24%和8.06%,创缘外复发率分别为3.53%和3.22%,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88%和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肌层检出率分别为89.41%和54.84%,闭孔反射率分别为0和11.29%,原位复发率分别为23.53%和38.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L-ERBT应用于NMIBC的治疗显示出切除组织相对完整、围术期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TURBT治疗NMIBC的有效补充,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发病罕见, 目前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病理组织学、主要临床症状、诊断的标准及依据、治疗的方法手段、患者预后都尚未具备非常系统的认识。本综述主要对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 为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联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对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Dickkopf-1及α-叶酸受体(alpha-folate receptor, α-FR)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36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治疗, 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联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血清Dickkopf-1和α-FR水平、不良反应、复发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的控制率为55.88%(38/68), 缓解率为79.41%(54/68);观察组的控制率为79.41%(54/68), 缓解率为94.12%(64/68),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的体液免疫细胞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CD4+和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虽然近十几年来针对膀胱癌的治疗手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其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 探索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开发新的、更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转移相关的肺腺癌转录物1(MALAT1)是长链非编码RNA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已被证明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综述了MALAT1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膀胱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膀胱癌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 并探讨免疫细胞浸润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膀胱癌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GSE13507及相关临床数据, 通过CIBERSORT软件利用反卷积法计算膀胱癌中22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 并利用R软件Survival包进行生存分析, 分析每种免疫细胞与膀胱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3507芯片中得到正常膀胱组织(68例)和膀胱癌组织(165例), 采用反卷积法计算免疫细胞浸润比例, 得到正常膀胱组织13例, 膀胱癌组织15例, 膀胱癌组织中浸润水平较高的免疫细胞为:M0巨噬细胞[(13.18±12.53)%]、M2巨噬细胞[(12.12±10.27)%]、活化的树突状细胞[(7.77±7.84)%]和调节性T细胞[(7.37±5.99)%]。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的记忆性B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9、0.012)。与膀胱癌具有相关性的免疫细胞包括:活化的肥大细胞与活化的树突状细胞(r=0.75)、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r=0.72)、活化的树突...  相似文献   

18.
膀胱壁囊肿临床罕见, 与膀胱癌同时发生更罕见, 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尿频、肉眼血尿入院, 术前B超、CT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和右前壁各一肿瘤。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左侧壁菜花样肿物, 膀胱右前壁隆起肿物;对左侧壁肿物取组织活检, 结果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剜除术+耻骨上小切口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左侧壁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并右侧壁囊肿。术后随访15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TH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2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6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分为THLRBT组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组(TURBT组),各34例.比较2组患者...  相似文献   

20.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RNU)是UTUC治疗的金标准, 但术后膀胱癌的复发率可高达20%以上。UTUC在术后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准确预测肿瘤复发和疾病进展。了解UTUC术后复发膀胱癌的分子机制对指导肿瘤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现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