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由药物引起的一种急性、潜在致死性、特异性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及脏器功能损害三联征为主要表现。因其早期表现无特异性,故易漏诊、误诊,病情进展快,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时,死亡率可高达10%。引起DIHS的常见药物有抗癫痫药、抗生素、别嘌呤醇等,抗结核药物所致DIHS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现将我科一病例报告如下,为此病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术后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后经不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后改为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通过对比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前后的化疗成功率、植骨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以及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为75.0%(12/16),治疗失败率为25.0%(4/16);植骨融合率为81.3%(13/16);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VAS得分平均为(5.8±1.4)分;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后VAS得分平均为(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0);12例患者椎体感染及椎旁脓肿逐渐吸收。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9/16),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31.3%(5/16),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43.8%(7/16),贫血的发生率37.5%(6/16),头晕的发生率12.5%(2/16),皮疹的发生率6.3%(1/16)。减少利奈唑胺剂量后,与利奈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但与利奈唑胺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一种以急性广泛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嗜酸粒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Ⅲ,发病初期非皮肤专科医师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正>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潜伏期长、病程迁延、广泛皮疹伴血液系统异常、脏器损害和疱疹病毒再激活为特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是新型抗肿瘤药物,在激活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诱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CI相关DIHS罕有报道,诊治棘手,本文报告1例ICI相关DIHS患者,并对相关病例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一定影响 ,并发肝脏疾患时损害更为明显 ,影响结核病治疗。 1999年~ 2 0 0 1年 6月我科使用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 32例 ,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损伤的肺结核病患者 70例 ,并随机分为两组。硫普罗宁治疗组 32例 ,男 2 5例 ,女 7例 ;葡醛内酯对照组 38例 ,男 32例 ,女 6例。两组均经胸片、痰菌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使用抗结核病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或伴恶心、呕吐、黄疸及乏力 ;或伴发热 ,皮疹及关节炎等反应。两组姓别、年龄、病程及抗结核治疗有…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患者女 ,2 7岁 ,因发现淋巴结肿大 18个月 ,伴反复发热1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 18个月无意中发现颈部、腋窝多个淋巴结肿大 ,无压痛 ,无发热。在当地卫生所给予青霉素和地塞米松静滴后淋巴结缩小。 1年前服中药治疗 ,淋巴结未消退 ,并出现面部红肿 ,全身色素沉着。停药 10余天后发热 ,体温 39°C左右 ,伴肌肉酸痛。曾先后三次住院 ,疑诊为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 ,给予抗结核药及其他抗生素、清开灵等治疗 ,体温下降、淋巴结缩小。后再次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近几个月发热伴关节肌肉疼痛加重。追问病史 ,患者自出生后即全身经…  相似文献   

7.
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及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均需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利奈唑胺属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是治疗MDR-TB及RR-TB的二线核心抗结核药物之一,其抗结核作用较强,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现象增多且具体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利奈唑胺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格雷夫斯(Graves)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出现相应的功能异常甚至器质性损伤。该例患者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乏力、心悸、易饥饿、消瘦等)伴皮疹为首发表现,后续出现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痛性肿大、抗核抗体阳性、肝功能损伤等多系统损伤表现,最终经淋巴结病理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经多学科协作会诊,考虑该患者为Graves病合并结缔组织病继而引起HNL可能性大,病情复杂,易被延误诊治,现报告其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2009年5月至12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6例患者(其中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7例),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发热及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病原学改变,并根据上述结果决定利奈唑胺疗程。结果 16例中13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2例血红蛋白降低,3例血小板降低,2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及9例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后肝肾功结果未见升高。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MRSA肺炎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对于可能存在MRSA感染风险的高危患者可经验性应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好发于青年人,特别在15~25岁年龄组。其常见的临床特点是发热、皮疹、咽炎、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增多伴高比例的异常淋巴细胞、暂时性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及持续的EB病毒抗体应答。最近Horowitz等指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非典型表现常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引起诊断困难,并提出这些患者较之青年人有长期发热、明显的肝功能试验异常及少量的周围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脓肿分枝杆菌致病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9日收治的1例脓肿分枝杆菌致患者多系统播散性感染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随访、转归情况,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本例患者于2017年7月因“发热、咳嗽1月余”就诊于澜沧县人民医院,以肺部感染治疗2周无效后转至普洱县人民医院,再以“肺结核”诊断性抗结核药品治疗至2017年12月,咳嗽及发热症状较前有缓解。但12月20日患者因发热、咳嗽突然加重并伴胸闷而入住普洱市人民医院,以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继续行抗结核和抗感染治疗。1个月后因效果不佳而转诊至昆明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诊治后的病情仍无改善,于2018年2月14日回原住地,在当地医院门诊间断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5月8日患者因病情再次加重且伴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于云南省某肿瘤医院,淋巴结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未检出恶性细胞,考虑“耐药性肺结核可能”,于6月9日转至我院。经我院血培养、淋巴结脓液培养、肺泡灌洗液分枝杆菌22项分子诊断检测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给予“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氯法齐明、阿米卡星、克拉霉素”联合治疗40d好转出院,且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当疑似结核病患者反复抗酸杆菌检测阻性且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效果差,除考虑耐药结核病外,还应积极行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排除NTM病,以提高疾病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的常见血液系改变有溶血、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及凝血病。作者报告6例 SLE 伴发热及暴发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其骨髓中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与吞噬造血细胞现象。从1987~1990年共250例 SLE 患者,其中6例有发热及严重全血细胞减少,此6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3例,典型颧骨部的皮疹1例,四肢血管炎性皮疹2例,肾病综合征2例,类似急性阑尾炎的明显腹痛1例次。6例均有全血细胞及  相似文献   

13.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往往依赖于临床、微生物检验、影像等学多科协作。本例患者中年男性, 以急性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点, 感染科医生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感染性疾病并进行经验性治疗, 但由于病原学确诊困难, 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医生的判断不一致, 经过进一步组织活检及密切随访, 最终得以治愈。此病例的诊治过程更凸显了病史采集及仔细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糖皮质激素往往不恰当地被当做“解热”剂应用于不同的发热病例 ;如 :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 ,上述的病例 ,或表现为发热而尚未被确诊 ,医生为了解除症状 ,没有给予抗结核药物的情况下 ,投用强地松或氢化考地松等糖皮质激素 ,其结果都是 :体温降下来了 ,但肿大的淋巴结反而增大 ;后来即使得到进一步临床确诊其为结核性淋巴结炎 ,正确地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 ,然而其病情却出乎意料地延缓 ,有时还会出现因淋巴结干酪坏死液化 ,治疗和转归都有困难。类似的例子也可见于其他细菌感染肺实质而造成的肺炎。细菌性肺炎当出现高热时 ,临诊医师“退热”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其中葡萄球菌属4株(12.1%),VRE3株(9.1%),屎肠球菌2株(6.1%),粪肠球菌3株(9.1%),鸟肠球菌2株(6.1%)。33例患者中,初始使用利奈唑胺4例(12.1%),换用利奈唑胺治疗29例(87.9%)。细菌清除率达86.7%。33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5d感染症状缓解,临床有效率75.8%。6例(18.2%)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1例轻度呕吐,1例恶心,1例面部水肿,1例视物模糊,2例患者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部分病例为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利奈唑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例28岁男性患者, 临床以白细胞减少、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起病。检查发现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计数减少及贫血, 骨髓检查提示造血衰竭。胸部影像学示双肺多发斑点及小斑片影、纵隔淋巴结肿大, 经外周血培养、纵隔淋巴结穿刺证实存在播散性鸟分枝杆菌感染。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GATA2 c.1187G>A(R396Q)杂合变异。抗分枝杆菌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仍持续加重, 影像学发现双肺范围逐渐扩大的磨玻璃影, 病理证实合并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因无合适供者未行骨髓移植, 全肺灌洗后短期内病情继续进展, 最终因呼吸衰竭于起病3年后死亡。本文报道了一例由GATA2缺陷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伴血液系统异常和肺泡蛋白沉积症,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种罕见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格雷夫斯(Graves)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出现相应的功能异常甚至器质性损伤。该例患者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乏力、心悸、易饥饿、消瘦等)伴皮疹为首发表现,后续出现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痛性肿大、抗核抗体阳性、肝功能损伤等多系统损伤表现,最终经淋巴结病理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摘要患者女,60岁。因发热、皮疹伴淋巴结肿大1年,加重半年,于2004年8月入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1年前出现周身淡红色皮疹伴有瘙痒,数日后发热,体温最高38.5℃,呈间断性发作,同时发现周身淋巴结肿大。半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检示:反应性增生,诊断为成人Stil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 ,1 1岁。于 1 999年 4月 2 9日因反复发热、四肢酸痛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4月余在当地医院就诊 ,经骨髓象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L3型 ) ,即予“VDLP”方案进行化疗及三联鞘内注射。化疗过程中 ,患者出现 DIC及严重的骨髓抑制 ,经积极抢救 ,DIC得到纠正 ,再次以原方案化疗 ,完成后复查骨髓象示完全缓解 ,又行“CAM”方案诱导一次后出院。出院后 2 3d出现发热 ,并发现有双侧淋巴结肿大、疼痛 ,头面部、躯干及双下肢皮肤出现散在皮下结节 ,伴阴囊肿胀。再次入当地医院 ,骨髓象检查发现原淋加幼淋占 2 0 % ,提示“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