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技术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n=25),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和对照组。TAP组患者在全麻插管后实施B超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患者不行阻滞,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相同静脉自控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TAP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排气时间、早期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技术在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能使患者早期苏醒,减少术后疼痛,提早下床活动及减少住院时间等作用,有益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86例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4例)与B组(42例)。A组实施全身麻醉(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TAPB麻醉, B组实施全身麻醉(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进行麻醉维持)+TAPB麻醉。观察两组不同时点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变化, 比较两组麻醉前、术后24 h血清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 统计两组麻醉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HR、MAP在T1、T2时较T0时刻逐渐升高, T3、T4时较T2时逐渐回落。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较麻醉前升高, B组IL-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肥胖患者腹腔镜胃袖状切除(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LSG)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LSG手术的患者285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其中TAPB组145例注射罗哌卡因注射液, 对照组140例注射生理盐水。比较TAPB组和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急性疼痛评估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ASA分级、手术时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APB组术中瑞芬太尼[(2.0±0.6)vs(2.9±0.9)mg]、舒芬太尼[(24.7±2.5)vs(50.0±3.2)μg]和右美托咪定[(60.0±0.4)vs(65.0±0.5)μg]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丙泊酚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APB组术后1、3、6、12、24、48 h静息状态和体动状态的VAS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吗啡联合布比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方法,选取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4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患者全身麻醉后手术开始前15分钟左右行TAPB,对照组患者TAPB麻醉药物为0.5%盐酸布比卡因20 mL+生理盐水20 mL,共40 mL,观察组患者TAPB麻醉药物为0.5%盐酸布比卡因20 mL+吗啡10 mg+生理盐水20 mL,共40 mL。双侧TAPB分别注入20 mL麻醉药物混合液。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8、12、18和24 h静息疼痛评分和活动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需要使用吗啡静脉患者自控镇痛(IV-PCA)的人数和吗啡IV-PCA总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吗啡IV-PCA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吗啡联合布比卡因TAPB较单纯布比卡因TAPB可显著降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患者24 h内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术后首次需要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估。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纳入80例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其中TAP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0 mL。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及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的动脉压、心率、Ramsay评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不良反应、术后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过程及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后的动脉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后5 min、10 min、15 min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患者的镇静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术后4 h、术后24 h在静息或咳嗽状态下TAP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颤抖、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P组术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减轻术后疼痛,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CTAPB)与单次腹横肌平面阻滞(STAPB)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纳入拟行LC患者90例,分成对照组、S组和C组,每组30例,S组和C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分别行STAPB和CTAPB,术毕三组患者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6,12,24,48,72 h切口部位及腹部深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72 h内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S组和C组患者术后1、6和12 h切口部位和腹部深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切口部位和腹部深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切口部位和腹部深处VAS评分显著低于S组和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72 h内S组和C组患者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C组患者术后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S组患者(P0.05)。S组和C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S组和C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组患者满意度高于S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APB可有效增强LC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减少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可作为LC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120例,年龄32~39岁,BMI 21~26 kg/m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TAPB组(TAPB组)和对照组,各60例。TAPB组于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TAPB。2组术后均给予瑞芬太尼PCIA。比较2组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气管插管时(T2)、拔管时(T3)、术毕时(T4)的MAP及HR。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撤管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T2、T1时的MAP、HR较T0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T3、T4时的MAP、HR较T2呈上升趋势,且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侧腹横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9月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19~79岁,BMI 18~30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静脉镇痛泵镇痛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TR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10ml;T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P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P组术后使用PCIA(配方: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50ml)。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5min(T_1)、腹腔穿刺导入器置入前2min(T_2)和和置入后2min(T_3)的SBP、DBP、HR、SpO_2,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术后2、6、12、24h患者腹腔穿刺孔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镇痛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和P组比较,TR组患者在腹腔穿刺导入器穿刺前后血压波动较小(P0.05);术后2、6、12hTR组剑突下穿刺孔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P组(P0.05);术后2、6hTR组脐穿刺孔的静态VAS评分和术后2、6、12hTR组脐穿刺孔的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P组,术后12hTR组脐穿刺孔的静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2、6、12hTR组右侧肋缘下穿刺孔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24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T组和P组(P0.05)。结论双侧腹横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有助于术中循环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腹腔镜下患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56例患儿斜疝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静脉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每侧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0.5ml/kg,B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中盐酸瑞芬太尼及以2%~5%的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时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术后镇痛评分、家长满意度及术后追加镇痛药的发生率。结果 A组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评分、术后2、4、8h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2h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B组术后曲马多使用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用于腹腔镜下小儿疝气手术安全有效,可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镇痛作用及患者苏醒质量影响。方法选取明光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00例,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 观察组在术中注射艾司氯胺酮,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监测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T0)、开始输注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即刻(T1)、开始手术切皮(T2)、开始缝皮(T3)、气管拔管(T4)和患者出手术室时刻(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 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苏醒质量评分(steward评分), 患者术后2、4、6、8 h进行运动和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患者术后抢救性镇痛药物使用人数, 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s self-control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泵按压次数, 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寒战、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人... 相似文献
12.
13.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 plane block, TAPB)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全身麻醉组(TAP+G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 每组50例。TAP+GA组和GA组分别在超声引导TAPB辅助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72 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和NLR、PLR水平,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48 h 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及芬太尼用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比较, TAP+GA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0~24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9和T11胸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PACU期间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0.10 mg/k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O2气腹建立后(T1)、手术30 min(T2)和术毕(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于T0、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Navio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PACU停留时间。结果与G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6~78岁,性别不限,体重46~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SG组)。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维持BIS 45~60。麻醉诱导后,TSG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待胸腔操作结束转平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入0.3%罗哌卡因2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G组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TSG组背景输注速率0.03 μg·kg-1·h-1,PCA剂量0.025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2组均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T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术前和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肠道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皮前处理组(A组)、缝皮后处理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A组和F组患者分别在切皮前和手术后进行B超引导下TAP阻滞,分别给予双侧注射0.4%罗哌卡因各20 ml;C组患者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芬太尼静脉输注自控镇痛泵.比较3组术中切皮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3、6、12、24、30、48 h芬太尼用量,VAS评分和副作用等. 结果 3组患者切皮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瑞芬太尼用量[(1.01±0.10) mg]小于F组[(1.40±0.30)mg]和C组[(1.38±0.30)mg](P<0.05);术后3、6、12、24 h时,A组和F组患者静息与咳嗽状态下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30 h时,F组患者静息与咳嗽状态下VAS评分低于A组和C组(P<0.05);术后3、6、12、24 h时,A组和F组的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且术后3h时,F组的芬太尼用量高于A组(P<0.05),术后30 h时,F组的芬太尼用量少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AP的镇痛作用与局部麻醉药阻滞作用时间相关联.术前或术后TAP在镇痛作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建新周秦彭丹段柏情李利平付楚杰余可缪丹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12):1295-1299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应用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AWE)患者高强度聚集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对全麻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全麻胸腔镜下行肺部分切除术患者80例, 性别不限, 年龄50~78岁, BMI 18~30 kg/m2 ,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切口局部浸润组(D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E组在麻醉诱导完成, 改为侧卧位后, 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竖脊肌平面阻滞, 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30 ml;D组切皮前采用0.25%盐酸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 当静态NRS评分>3分或咳嗽时NRS评分≥6分时,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4、48 h时行QOR-15评分。分别于切皮前、术毕和术后24 h时,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IL-1β浓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 E组术后24和48 h时QOR-15评分升高,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 相似文献
19.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9)
目的总结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全身麻醉下PPVI患者6例的临床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前(T3)、肺动脉瓣植入前(T4)、肺动脉瓣植入时(T5)、肺动脉瓣植入后即刻(T6)和出手术室(T7)时记录SBP、DBP、HR、CVP、SpO2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于T4和T6时记录右心室收缩压(SRVP)和舒张压(DRV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舒张压(DPAP)。记录术中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心肝肾功能等。记录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男性3例, 女性3例, 年龄(16±4)岁, 体重(41±12) kg。与T1~4和T6, 7时比较, T5时SBP、DBP、HR、rSO2和SpO2降低(P<0.05);与T1~5时比较, T6, 7时CVP降低(P<0.05);与T4时比较, T6时DRVP降低, DPAP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见麻醉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室内拔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路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1~2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QLB-LSAL组(Q组)和TAPB组(T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Q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LSAL,T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B,两组每侧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阻滞后5 min、6、24、48 h的阻滞平面节段,阻滞后6、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阻滞后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大于4分的发生情况,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阻滞后5 min、6、24、48 h Q组阻滞平面节段明显多于T组(P<0.05)。阻滞后6、24、48 h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48 h时,两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4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内Q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T组(P<0.05)。Q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两组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路阻滞能有效缓解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