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探讨Pg对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途径,以期为牙周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10、1∶100Pg干预HUVEC,未受Pg干预的HUVEC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于4、8、12、24 h时收集细胞上清液,利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的浓度:Western.blot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Pg对HUVEC的黏附和入侵方式.结果:在24 h内,PgMOI 1∶10、1∶100能促进HUVEC NO的生成,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MOII∶10,MOII∶100可以诱导HUVEC iNOS的蛋白表达,抑制eNOS的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Pg能够利用其菌毛黏附于HUVEC细胞表面并入侵到HUVEC细胞胞质内,定植于细胞内.结论:Pg能够黏附于HUVEC并入侵到细胞胞质内,诱导iNOS蛋白表达,抑制eNOS的蛋白表达,最终促进HUVEC NO的生成.过量的NO可能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导致内皮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2.
石卓瑾 《中外医疗》2012,31(8):185-185
牙周炎是口腔临床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革兰阴性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的牙龈素(gingipains)和脂多糖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近年来牙周炎机制研究热点,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素引起牙周炎症的机制和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体外建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感染牙龈上皮细胞模型,探讨P. gingivalis W83、ATCC 33277感染牙龈上皮细胞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P. gingivalis W83、ATCC 33277作用于牙龈上皮细胞6、12、24和48 h,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MMP-13蛋白浓度变化,实时PCR 检测MMP-13 mRNA相对含量变化。结果 P. gingivalis感染牙龈上皮细胞后,MMP-13蛋白和mRNA表达的总体趋势随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 gingivalis感染牙龈上皮细胞6和12 h后, P. gingivalis ATCC 33277感染组和W83感染组MMP-1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MMP-1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24和48 h后,P. gingivalis ATCC 33277感染组和W83感染组MMP-1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P. gingivalis W83感染组MMP-13明显高于P. gingivalis ATCC 33277感染组(P<0.05)。结论 P. gingivalis能够促进牙龈上皮细胞分泌MMP-13,造成牙周组织破坏。P. gingivalis W83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高于P. gingivalis ATCC 33277,更利于细菌向深部组织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不同牙周状态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唾液酸酶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Clustal W将PG0352编码的氨基酸与已知功能的氨基酸做同源比对,明确编码唾液酸酶的基因,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例,PCR检测唾液酸酶基因,RT-PCR法比较不同条件下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同源比对结果显示PG0352含有3个唾液酸酶基因特有的功能基序.病变重部位、病变轻部位及健康部位P.gingivalis的检出率分别为85.70%、76.19%和40.00%,唾液酸酶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87.5%和87.5%.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唾液酸酶表达水平高于病变轻部位和健康部位(P<0.05).结论 PG0352编码唾液酸酶,P.gingivalis唾液酸酶的表达水平与牙周状态有关,推测P.gingiwlis唾液酸酶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之一,不仅严重损害口腔健康,还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如今集中在口腔微生物稳态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上。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拥有一种特殊的血红素结合蛋白HmuY,其能结合血红素为细菌提供必需的营养,还能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增殖、侵袭致病有着重要作用,是潜在的毒力因子。目前,针对HmuY的研究局限于其引发的宿主免疫反应,而对其是否通过其他方式如影响牙周骨组织代谢等参与牙周炎发病尚无定论。本综述跟进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HmuY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其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为深入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上清液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进行兔腹主动脉VSMCs的原代培养,复苏培养P.gingivalis标准菌株,不同浓度细菌上清液刺激细胞48h,MTT法检测细菌上清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爬片法检测7 d内4.3×106CFU/mL的P.gingivalis上清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浓度高于4.3×106CFU/mL的P.gingivalis上清液能抑制VSMCs的增殖;4.3×106CFU/mLP.gingi-valis上清作用于VSMCs前4 d能促进VSMCs的迁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于4.3×106CFU/mL的P.gingivalis上清液能抑制VSMCs的增殖,4.3×106CFU/mL P.gingivalis上清液可促进血管平滑肌早期的迁移,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株P.gingivalis W83、P.gingivalis ATCC33277、P.gingivalis FDC381刺激人牙周膜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3、MMP-9水平的差异。【方法】厌氧培养细菌P.gingivalis W83、P.gingivalis ATCC33277和P.gingivalis FDC381,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3种菌株分别与人牙周膜细胞混合培养5 min、30 min、60 min、120 min、24 h、48 h,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MMP-3和MMP-9的浓度。【结果】在各时间点,受细菌刺激的人牙周膜细胞表达MMP-3和MMP-9的浓度均高于未受细菌刺激组(P<0.01)。P.gingivalis W83刺激人牙周膜细胞表达的MMP-3、MMP-9浓度明显高于P.gingivalis ATCC33277和P.gingivalis FDC381,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毒力株P.gingivalis W83可以通过细菌-细胞间相互作用导致局部牙周组织中MMP-3、MMP-9高表达,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Fimbrilline(fimA)基因分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高原人群(海拔3700m,高原组)和平原人群(海拔400 m,平原组)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16S rRNA PCR法分别检测高原和平原组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应用fimA基因引物特异性的PCR方法对P.gingivalis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高原组检测出P.gingivalis 77例,平原组检测出70例,高原组检出率高于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牙周炎P.gingivalis各fimA基因型总检出率:Ⅰ型27例(35.1%),Ⅰb型24例(31.2%),Ⅱ型66例(85.7%),Ⅲ型10例(13.0%),Ⅳ型16例(20.8%),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组样本中,Ⅰ型13例(18.6%),Ⅰb型21例(30.0%),Ⅱ型39例(55.7%),Ⅲ型8例(11.4%),Ⅳ型19例(27.1%),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组ⅡfimA型基因的检出率比较,高原组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高原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的fimA基因型以Ⅱ型为主,且检出率高于平原组,但同时存在多态性,可能与高原地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相关外膜蛋白pgmA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克隆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pgmA基因,构建pgmA基因表达载体,鉴定其表达产物的免疫性.方法:采用高保真PCR分别从牙龈卟啉菌ATCC 33277和47A-1菌株中扩增pgmA基因,T-A克隆后测定核苷酸序列,构建pET32a的pgmA表达载体,在E.coli BL21DE3宿主菌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采用兔抗融合蛋白血清的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采用ELISA 检测65株临床分离牙龈卟啉单胞菌与PgmA融合蛋白抗血清的反应情况.结果:所克隆的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与47A-1菌株pgm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与报道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18%.pET32a-pgmA-BL21DE3系统的PgmA融合蛋白表达量为细菌总蛋白的50%左右.PgmA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能获得相应抗体并与PgmA蛋白发生结合反应.ELISA结果证实92.3%的牙龈卟啉菌临床菌株(60/65)能与PgmA融合蛋白抗血清发生结合反应.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Pg pgmA高效表达系统,所表达的PgmA融合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可作为Pg检测试剂盒和Pg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分子机制。方法:在单核细胞U937细胞中,用CCK-8法检测尼古丁、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及二者联合对U93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尼古丁对P.g-LPS诱导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能力的影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记杂交实验检测尼古丁、P.g-LPS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C模体) 配体8 [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8, CCL-8]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非常晚期抗原4α(very late antigen 4 alpha,VLA4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OX40)和其配体(OX40 ligand,OX40L)的表达的影响。同时,在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下,用黏附实验检测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P.g-LPS并不影响尼古丁促进单核细胞系U937增殖的作用,100 μmol/L尼古丁能抑制P.g-LPS诱导U937细胞产生IL-6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与对照和单一药物处理相比,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其表达CCL-8及Vcam-1、VLA4α、OX40和OX40L。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尼古丁和P.g-LPS共同刺激可以明显提高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可能通过上调CCL-8表达募集单核细胞到血管内皮损伤处,并通过增强黏附分子Vcam 1/VLA4α及OX40L/OX40的相互作用,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损的启动和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茵(P.gingivalis)ATCC 33277和W83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对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P.gingivalis感染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蛋白质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P.gingivalis ATCC 33277和W83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后迅速导致p38 MAPK磷酸化、IκB-α降解及NF-κB p65核移位.结论 P.gingivalis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导致NF-KB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慢性牙周炎致病机制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牙龈卟啉单胞菌(Pg.)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Pg.能够通过口腔-肠道途径对2型糖尿病(T2DM)在内的全身疾病产生影响,而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 探究Pg.是否通过改变肠道机械屏障及免疫屏障对T2DM产生影响。方法 40只SPF级小鼠,随机挑选24只构建T2DM模型,建模成功小鼠中挑选16只分为模型组(DM组,n=8)和模型+Pg.组(PD组,n=8),其余16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n=8)和Pg.组(n=8)。建模后观察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PG),第5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绘制OGTT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第7周起Pg.组和PD组灌饲Pg.菌液,连续灌饲5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脂多糖(LP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变。采用Pearson相关性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小鼠FPG与结肠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及血清LPS含量的关系。结果 灌胃前第2~6周DM组体质量高于N组、Pg.组,PD组体质量高于N组,第3~6周PD组体质量高于Pg.组(P<...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3-17+封三
目的 探讨唾液生物标志物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1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收治的牙周炎患者25 例作为牙周炎组,另外同期该院牙周健康者22 名作为牙周健康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牙周临床参数,收集非刺激性唾液,实时定量PCR 测定P.gingivalis 水平,ELISA 测定MMP-8 及TIMP-1 水平。比较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唾液P.gingivalis、MMP-8、TIMP-1 水平及MMP-8/TIMP-1 比值,分析生物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应用对牙周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牙周炎组唾液P.gingivalis、MMP-8 水平及MMP-8/TIMP-1 比值高于牙周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IMP-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P.gingivalis、MMP-8 水平及MMP-8/ TIMP-1 比值与牙周临床参数均呈正相关。P.gingivalis 和MMP-8 单独对Ⅱ期及以上牙周炎的预测价值中等,MMP-8/TIMP-1 比值单独、P.gingivalis 联合MMP-8 和P.gingivalis联合MMP-8/TIMP-1 比值对Ⅱ期及以上牙周炎的预测价值均较高。结论 唾液P.gingivalis,MMP-8,尤其是MMP-8/TIMP-1 比值及其联合是检测Ⅱ期及以上牙周炎的潜在候选,唾液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牙周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感染与NLRP3、L-1β及IL-18在牙周膜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选取诊治慢性牙周炎需进行拔牙治疗的患者50例及50例牙周健康人群,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龈下菌斑Pg,慢性牙周炎患者拔牙后取得牙周膜组织进行牙周膜细胞培养,取部分细胞用Pg标准株感染,部分不做感染处理,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LRPS蛋白表达,以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IL-1β及IL-18表达。 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Pg阳性率为84.00%,高于牙周健康者的22.00%,探诊深度5、6、7 mm慢性牙周炎患者Pg浓度分别为4.38±0.81、4.79±0.76、5.47±0.63,高于牙周健康者0.38±0.12、0.46±0.15、0.72±0.20(P<0.05);Pg感染牙周膜细胞中NLRP3及IL-1β、IL-18表达量分别为(1.25±0.12)、(1 820.42±425.57) pg/ml、(311.55±45.70) pg/ml,明显高于未人工Pg感染牙周膜细胞(0.74±0.08)、(1 138.65±350.76) pg/ml、(124.70±42.54) pg/ml (P<0.05)。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Pg感染率及感染菌量均较高,Pg感染可引起牙周膜细胞中NLRP3、IL-1β、IL-18表达的上调,这可能是Pg引起慢性牙周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的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检出率、龈沟液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探讨其与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Pg和龈沟液中IL-1β、IL-6含量.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g检出率分别为40.6%、66.7%和87.2%,龈沟液中IL-1β含量分别为(13.08±6.7)、(38.25±18.5)、(45.25±21.3)pg/sample;IL-6含量分别为(14.16±7.6)、(40.25±20.8)、(46.30±19.4)pg/sample.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g检出率和龈沟液中IL-1β、IL-6含量与轻度牙周炎患者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Pg检出率和龈沟液中IL-1β,IL-6的含量能够反映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Pg可能通过IL-1β、IL-6等炎性因子在慢性牙周炎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采集龈沟液,分离上清液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分离沉淀物采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并分析其电泳条带的灰度值作为该微生物的PCR产物量。结果:AgP组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的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和PCR产物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组中丁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2.87 (0.99, 4.36) mmol/L vs. 0.33 (0.00, 1.44) mmol/L,P<0.05],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均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物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4,0.548,0.411,0.493,0.273,P<0.05)。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组中有机酸浓度均高于未检出组,琥珀酸1.67 (1.15, 2.11) mmol/L vs. 0.80 (0.48, 1.06) mmol/L,乙酸31.95 (23.77, 43.13) mmol/L vs. 12.51 (7.57, 15.69) mmol/L,丙酸11.86 (6.55, 14.98) mmol/L vs. 2.82 (1.71, 7.03) mmol/L,丁酸3.45 (2.41, 4.78) mmol/L vs. 0.54 (0.00, 1.56) mmol/L,异戊酸2.23 (1.05, 3.85) mmol/L vs. 0.62 (0.00, 2.33) mmol/L,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与齿垢密螺旋体产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43,0.702,0.625,0.557,P<0.05)。结论:AgP患者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产物量,可以作为判断AgP发生与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反转录病毒载体技术构建稳定过表达mimecan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并观察过表达mime-can后HUVEC增殖及凋亡的变化.方法 应用反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mimecan的HUVEC细胞株,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CCK-8方法检测过表达mimecan后HUVEC增殖的变化,应用Annexin V-PE染色观察过表达mimecan后HUVEC凋亡的变化.结果 构建了稳定过表达mimecan的HUVEC细胞株.过表达mimecan后,HUVEC增殖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结论 过表达mimecan抑制HUVEC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对食管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的表达诱导效应及其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 Westernblot法检测Pg对 ESCC细胞 KYSE150自噬的影响,随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g感染及p62敲降对 KYSE150细胞自噬进程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平板克隆、CCK-8及划痕实验检测 Pg感染及 p62敲降对KYSE150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ESCC组织中 Pg感染及 p6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 Kaplan-Meier法分析二者对 ESC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Pg感染初期可通过p62介导 KYSE150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但随着 Pg持续感染进一步诱导 p62高表达,则导致 ESCC细胞自噬受阻,同时增强 ESCC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ESCC组织中 Pg感染与p62表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且二者阳性表达呈显著一致性。Pg感染与p62表达阳性的患者多为吸烟、饮酒的男性,其肿瘤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晚,且5年生存期显著缩短。其中 Pg感染与p62表达共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期缩短最为显著。结论 长期吸烟、饮酒的男性患者感染 Pg的风险增高,Pg可通过诱导p62高表达,阻断 ESCC细胞自噬,促进其恶性进展。有效清除 Pg并抑制其对p62的诱导效应有望成为 ESCC新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K依赖的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arrest-specific protein 6,Gas6,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存活、黏附和迁移,也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牙龈卟琳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表达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和敲低Gas6基因后,用1 mg/L P.g-LPS刺激血管内皮细胞3 h和24 h,利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 1)和E选择素(E-selectin),以及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 MCP-1)的表达。过表达或敲低Gas6基因后,细胞划痕实验检验内皮细胞迁移的生物学功能表型的变化。结果:P.g LPS刺激3 h后,敲低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Gas6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81%±0%、47%±3%、76%±3%和26%±6%,P<0.01);P.g LPS刺激24 h后,敲低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E selectin、ICAM-1、IL-8和MCP-1上调的倍数分别是2.06±0.07、1.99±0.11、3.14±0.15和1.84±0.03), 过表达组的黏附因子及趋化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E-selectin、ICAM-1、IL-8和MCP-1分别下降29 %±1 %、62 %±3%、69 %±1%和41 %±2 %), 实验组与对照组黏附分子及趋化分子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低Gas6组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增强,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弱,与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下调Gas6基因后,P.g-LPS促进ICAM-1、E-selectin、IL-8和MCP-1表达作用增强,上调Gas6基因后,P.g-LPS促进ICAM-1、E-selectin、IL-8和MCP-1表达作用减弱,各细胞因子表达量与Gas6表达趋势相反,提示Gas6在内皮细胞炎症状态下的黏附过程中可能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感染和负性共刺激因子B7同源体4 (B7H4)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E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手术切除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SCC组织中Pg感染及B7H4表达情况。采用Cohen′s kappa系数检验ESCC组织中Pg感染与B7H4表达的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ESCC组织中Pg感染及B7H4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SCC组织中Pg感染、B7H4表达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110例ESCC患者癌组织标本中,Pg感染阳性且B7H4表达阳性33例(Pg+B7H4阳性组),Pg感染和B7H4表达不满足同时阳性77例(Pg+B7H4阴性组)。在ESCC组织中,Pg感染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细胞质,B7H4主要表达于癌细胞的细胞膜。ESCC组织中Pg感染与B7H4阳性表达具有显著一致性(Kappa=0.710,P<0.05)。ESCC患者Pg感染且B7H4阳性表达与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