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1例亲代表型正常但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可疑成骨不全)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胎儿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胎儿标本及亲代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针对WES检测到的阳性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采集提取丈夫精液与单精子DNA,对致病位点进行PCR扩增并Sanger测序。结果 WES检测到胎儿COL1A2基因c.1378G>A(p.G460S)杂合变异,为致病变异,夫妻双方外周血DNA均未检测到该变异。精液DNA检测到该位点野生型与变异型序列,在15个精子中有4个检测到该位点变异。结论 为1例骨骼发育异常的胎儿明确了成骨不全的遗传学诊断。亲代的生殖腺嵌合是该家系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的原因。在临床遗传咨询过程中,对于表型和和基因型均正常但反复生育或妊娠相同异常表型后代的案例,需要考虑到生殖腺嵌合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探讨1例原发不孕伴卵母细胞透明带缺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ZP1基因进行变异检测、Sange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检出患者ZP1基因第5外显子c.874C>T(Gln292*)及第7外显子c.11271128delCT(ALa376GlyTer386)的复合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874C>T(p.Gln292*)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1271128delCT(p.Ala376GlyTer386)的杂合变异。结论患者者ZP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导致其卵母细胞透明带缺失的可能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6.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4,(2)
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有关。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是导致1岁以下婴幼儿肺内感染住院的第一原因。在RSV流行高发季节, 80%以上婴幼儿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由RSV感染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 RSV感染是5岁以下儿童因病毒感染而住院甚至死亡的第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I(coagulation factor Ⅺ, FⅪ)缺陷症家系成员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 并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的15个外显子、侧翼序列及家系成员的相应变异外显子区域, 并用反向测序予以验证;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位点的保守性;用Mutation Taster、PolyPhen2、PROVEAN三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第10外显子存在c.1107C>A(p.Tyr369stop)杂合无义变异以及第13外显子存在c.1562A>G(p.Tyr521Cys)杂合错义变异;其父亲携带c.1107C>A杂合无义变异, 其母亲和女儿均携带c.1562A>G杂合错义变异, 丈夫为野生型。保守性分析表明Tyr521在进化过程中为高度保守位点。变异碱基致病性预测发现c.1107C>A和c.1562A>G均为致病性变异。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在野生型FⅪ蛋白结构中, Tyr5... 相似文献
8.
孕妇 30岁, G1P0, 孕20+1周B超提示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落后约1周, 心脏超声提示为法洛四联症(图1)。孕妇夫妇体健, 否认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病史。经遗传咨询, 于20+5周选择终止妊娠, 引产儿外观无明显异常。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EC2020-048)后, 采集引产组织和父母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发现胎儿ZBTB7A基因存在一个新发的错义变异c.232G>A(p.Asp78Asn), 既往未见报道(图2)。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ZBTB7A蛋白第78位的天冬氨酸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图3), c.232G>A变异改变了ZBTB7A蛋白的α折叠、β转角以及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 可能影响其功能(图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个家系中两例Perrault综合征(Perrault syndrome,PRLTS)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变异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确定候选基因的致病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TWNK基因存在c.1172G>A(p.Arg391His)和c.1844G>C(p.Gly615Ala)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携带c.1172G>A(p.Arg391His)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1844G>C(p.Gly615Ala)杂合变异,先证者的变异分别来自父母。其弟也存在c.1172G>A(p.Arg391His)和c.1844G>C(p.Gly615Ala)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172G>A(dbSNP:rs556445621)为已报道的致病变异;c.1844G>C(dbSNP:rs764752550)为新变异。结论在1个家系发现两例Perrault综合征患者,TWNK基因c.1172G>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1例因双手十指伸直受限、双下肢屈曲畸形而就诊于骨科门诊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 并对其父母及两个姐姐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面容丑陋、身材矮小、头圆大、颈短、角膜浑浊、骨骼畸形, 酶学检测阳性, 基因检测发现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IDUA基因存在两处杂合变异, c.1049delA(p.N350Mfs*4)和c.1815dupT(p.V606Cfs*53), 这两处杂合变异的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 患儿大姐和二姐分别携带这两种致病基因。c.1815dupT为已报道的致病基因, c.1049delA在人类基因数据库中未见收录。结论 IDU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c.1049delA(p.N350Mfs*4)为一个新变异, 丰富了该病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1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为该家系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遗传性眼病相关基因检测, 筛选相关变异, 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庭成员进行变异位点的验证。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发生源自父母的GJA8基因c.855del和c.872dup的复合杂合变异, 这两个变异均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对这两个变异进行分析, GJA8基因c.855del判读为可能致病性(likely pathogenic)变异(PVS1S+PM2+PP4), c.877dup为致病性(pathogenic)变异(PVS1S+PM2+PM3+PP4)。结论 GJA8基因c.855del和c.872dup的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这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 27岁, 因"未避孕未孕3年"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就诊, 孕20w左右行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异常:胎儿双肾形态失常, 体积明显增大, 占据大部分腹腔, 内布满大小不等囊性回声, 未探及正肾实质回声, 未探及充盈膀胱及胃泡(见图1), 胎儿后颅窝池探及囊性回声, 大小约1.6 cm×1.3 cm×1.0 cm, 界清, 内透声可。胎儿双眼球偏小。胎儿心包腔内探及宽约0.3 cm液性暗区"。因胎儿发育异常行引产。胎儿脐带血染色体正常46, XX, 流产组织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未见明显异常。2022年夫妇双方欲生育, 来医院生殖医学科就诊。入院体格检查:身高170 cm, 体重72.5 Kg, 妇科检查:阴道发育正常, 宫颈Ⅱ度糜烂, 子宫纤维, 大小、形态正常, 活动可, 无压痛, 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右侧输卵管不全梗阻, 左侧输卵管完全梗阻。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前位, 44×41×37 mm, 肌层回声均匀, 宫颈27 mm, 子宫内膜厚约8 mm, 右侧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3)
白化病是一组以眼、皮肤和毛发色素减退以及相关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孟德尔遗传病,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目前已鉴定出18个致病基因,其突变谱具有人群特异性。白化病的分子分型是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基础,也是精准诊疗的先决条件。本文结合中国人群白化病的特点,为其制定了临床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4.
15.
烟曲霉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其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肺部并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曲霉病。锌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所有真菌包括烟曲霉生长都需要锌元素。有研究表明宿主体内的真菌毒力高低与真菌摄取锌的能力直接相关。由于元素锌在人体内大部分与锌结合蛋白结合导致在宿主组织微环境中的离子浓度远低于真菌最适生长浓度。烟曲霉演化出几种锌转运蛋白, 使烟曲霉能够在锌缺乏的条件下有效吸收锌元素, 同时抵抗锌元素过量, 防止对烟曲霉细胞造成损害。本文将总结概述烟曲霉锌稳态调控对其生长发育及毒力的作用以及相关基因。明确烟曲霉对元素锌水平调控基因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干扰烟曲霉锌稳态是否会成为开发治疗侵袭性曲霉病的新一代辅助治疗措施和真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7)
胃母细胞瘤是发生于胃部的一种罕见、具有独特特征的双向分化肿瘤。该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窦胃体交界处的胃母细胞瘤。患者女, 53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 发现胃窦胃体交界处隆起性病变伴溃疡形成, 临床拟诊"胃肠道间质瘤"行"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大体见附部分胃黏膜灰白灰红色结节样肿物一个, 体积5.0 cm×4.2 cm×4.0 cm, 切面灰白, 半透亮, 局部囊性变。镜下观察瘤细胞密度不均, 细胞密集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 排列呈小巢状或条索状, 可见腺管形成的趋势, 细胞核轻度异型。稀疏区肿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 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 部分区黏液聚集呈肺水肿样结构, 部分区呈微囊样。免疫标记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上皮样区域阳性, CD10、波形蛋白梭形细胞区阳性, Ki-67阳性指数小于1%。诊断为胃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9.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2,(4)
目前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方案需要多剂量才能达到高中和滴度, 而且成本高昂, 在狂犬病死亡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实施广泛的疫苗接种。许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测试新型疫苗、佐剂和注射方法。关于使用活疫苗和替代疫苗载体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开发的DNA疫苗还达不到传统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中和能力。分子佐剂的发展能够以较少的抗原诱导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 已经产生了激动人心的临床前结果, 似乎使我们更接近于一种更好的狂犬病疫苗。然而, 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分子佐剂需要与活疫苗一起施用, 而免疫分子物种特异性的差异使佐剂研发复杂化。大多数新疫苗尚未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 只有在各方面都优于现有疫苗的疫苗才有机会被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20.
患儿 男, 10月, 因"发现不能独坐"于2019年6月来本院就诊。患儿系G2P2 , 足月剖宫产, 生后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4100 g, 身长50 cm。母乳喂养, 6月起添加辅食, 胃纳可, 大小便无殊。现不能独坐, 不会叫人、扶站、爬。查体:一般情况可, 身高73 cm(中+), 体重9.6 kg(中+), 头围45 cm, 前囟1.0 cm ×1.0 cm, 面色红润, 耳位低, 眼睑下垂, 眼球运动不协调(图1), 呼吸平, 心肺听诊无殊, 四肢无畸形, 下肢肌张力略高, 肌力无异常。辅助检查:遗传代谢谱检查(外院):未见异常改变。同型半胱氨酸(外院):16.7 μmol/L(正常参考值:0~15 μmol/L)。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图2):颅脑先天性发育畸形, 扩大的第四脑室上部呈"蝙蝠翼状"。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家系调查:父亲28岁, 母亲24岁, 否认近亲婚配及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