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类恶性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血管持续收缩及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同时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超声心动图是疑诊PH首选无创筛查方法,右心导管检查是确诊PH的“金标准”。近10年,三大针对PH靶向治疗经典途径的药物: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前列环素类药物陆续上市,联合治疗策略也被临床医师认可,PH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此外,第四大类慢性血栓栓塞性PH患者通过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或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部分患者甚至获得“治愈”。随着PH研究机制的进展,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陆续上市,越来越多不同专业的医生投入到肺血管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中,推动PH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先天性心脏病(CHD)和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CHD肺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0例左向右分流CHD患者和20例非CHD患者分别作为CHD患病组及对照组。根据肺动脉压的不同,将CHD患者分为CHD不伴有PH组(25例)、轻度PH组(21例)、中重度PH组(24例)。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VEGF的浓度。做肺组织活检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2.35±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9±0.25pg/mL,P〈0.05);且VEGF的浓度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CHD不伴有PH组(1.83±0.52pg/mL)、轻度PH组(2.62±0.79pg/mL)及中重度PH组(2.66±1.37pg/mL)VEGF浓度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HD组血管中膜厚度(mMTPA)较对照组明显增厚(29.45%±13.53%,9.74%±2.86%,P〈0.01)。VEGF的浓度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80,P〈0.01;r=0.448,P〈0.05);与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呈正相关(r=0.763,P〈0.01)和血管腔面积/血管总面积(EA/TA)呈负相关(r=-0.691,P〈0.01)。结论 VEGF参与和促进了CH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PH)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由于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的升高,继而进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PH的诊断涉及多学科,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其治疗不规范也较普遍。这些年,我国在PH的临床诊治及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其诊治及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6基因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左肺切除,术后第7d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MCT,60mg/kg),建立肺动脉高压(PH)模型,于术后第1、21和35d分别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室间隔(LV+S)称重,并计算RV/(LV+S)比值,测定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肺小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应用RT-PCR技术在基因水平检测转录因子GAT A6 mRNA在PH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组织学检查显示在PH模型组肺切除术后35d,动物右肺腺泡内小血管出现了新生内膜病变,在对照组动物没有形成新生内膜。与对照组动物比较,PH模型组动物第21、35d mPAP、RV/(LV+S)、WT%均显著增加(P〈0.0001)。两组第1d mPAP、RV/(LV+S)、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PH模型组在第21d GAT A6 mRNA表达开始下调,在第35d下降趋势更明显,PH模型组第35d与第1d比较,GATA6 mRNA表达水平下降了约4倍。结论GATA6基因mRNA水平在肺动脉高压模型肺组织中表达下词,提示GATA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在PH肺血管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钙敏感受体(CaSR)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中的表达水平及血浆中H2S含量,阐明两者在PH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H组,对照组大鼠行单纯开胸,PH组大鼠行左肺切除手术。饲养35 d后,应用右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检测右心室/ 体质量(RV/ BW) 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 比值,光学显微镜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H2S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H组大鼠PAMP、RV/ BW及RV/ (LV + S) 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PH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组大鼠血浆中H2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大鼠肺动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H2S含量呈负相关(r=-0.931,P<0.05)。结论:高肺血流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改变内源性H2S的产生参与PH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是肺动脉高压(PH)最常见的形式,是左心疾病晚期常见并发症,且PH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国内外关于PH-LHD肺血管重塑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因素作用,与血管活性物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炎症因子、左心房功能障碍等相关。本文将对PH-LHD的定义、血流动力学及肺血管重塑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内质网腔内蛋白折叠平衡在维持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刺激可破坏内质网腔内蛋白折叠平衡,引发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与肺动脉高压(PH)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H的主要病因是肺血管重构引起肺动脉腔隙狭窄,肺血管重构过程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肺动脉内皮细胞、炎症细胞、循环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病理改变。本文主要阐述内质网应激对PH肺血管重构时血管细胞功能的影响,为理解PH肺血管重构机制及寻找新的PH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高压(PH)属于肺循环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PH的病理特征是肺血管收缩、肺血管壁重塑和原位血栓形成导致了肺血管阻力的增加。PH可由多种心、肺或肺血管本身的疾病引起,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右心负荷增大,右心功能不全,肺血流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由于在PH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药物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将1996年以来PH疾病的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PH)是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目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与血流直接接触的第一层屏障,其功能受损是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之一。除了通过合成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血管张力外,内皮细胞还可以对体液、神经以及血流动力学刺激作出反应,影响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本综述将从细胞因子、流体剪切应力改变和细胞能量代谢方面探讨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主要特征是肺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的重建,引起肺血管阻力和右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右室功能衰竭。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PH模型因为技术的简单性、可重复性、低成本频繁在研究PH的实验中使用。本文综述了MCT诱导PH大鼠模型具体过程,观察其是否能模拟PH患者的丛样病变。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以进行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构、右心室肥厚为特征,进而导致右心衰竭的疾病。目前治疗PH的方法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PH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相继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重视,成为PH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MSC的旁分泌机制被认为起到一个重要的治疗作用。从MSC中分离出的外泌体(exosomes,EXO)具有抑制肺血管重构的潜力,被认为是治疗PH的一种新的潜在治疗方法。本文就MSC外泌体在PH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从而为MSC的EXO治疗PH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RMS)合并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PBMV治疗的患者,并根据PBMV术前所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PAMP)将患者分为两组:PH组(PAMP ≥ 25 mmHg)和非PH组(PAMP<25 mmHg),采用右心导管经胸/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术后两组患者的二尖瓣瓣口面积(mitral valve area,MVA)、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PAMP、左房平均压(left atrial mean pressure,LAMP)、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PAMP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PH组患者PAMP、LAMP、PASP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非PH组患者(P<0.05),但PH组患者术后MVA仍小于非PH组,LAD、PAMP、LAMP、PASP仍高于非PH组(P均<0.05)。结论 无论术前肺动脉压是否正常,PBMV可有效降低RMS患者的肺动脉压,短期疗效较好;应在肺动脉压升高之前行PBMV,从而预防肺血管不可逆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合并肺动脉高压(PH),逐渐发展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泡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和重塑是PH形成的原因。肺血管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组成。长期以来,肺动脉在PH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而肺静脉受到忽视。研究表明同肺动脉一样肺静脉在低氧时也会出现肺静脉的收缩和重塑,低氧时肺静脉在PH形成中的作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手术前后尾加压素Ⅱ(U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将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其肺动脉收缩压分为无PH组,轻度PH组,中度PH组,重度PH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术前术后UⅡ、CGRP和ET含量,分析其与肺动脉压力(PAP)的关系。结果①术前UⅡ含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UⅡ与PAP无关;CGRP含量随着PAP增高而减低;ET含量随着PAP增高而增高。②术后各组UⅡ与术前无明显改变;各组CGRP含量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各组ET含量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结论UⅡ含量与PAP程度无明显相关;CGRP和ET在PH形成和血管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衡量肺高压程度和性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 PGE1)和硝酸甘油对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Lipo PGE1组和硝酸甘油组各15例,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力〔收缩压(SPAP)、舒张压(D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小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CWP)〕,并通过温度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同时监测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计算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resistance,PVR)和体循环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记录2种药物治疗20 min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Lipo PGE1能有效降低PVR,提高患者CO,硝酸甘油致PVR、SVR、MAP及CO降低。结论 LipoPGE1可降低RHD合并PH患者的肺循环阻力,增加CO,改善心脏功能,同时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征及肺动脉压力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353例,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根据PASP结果分为对照组〈40mmHg,轻度PH组40~50 mmHg,中重度PH组≥51 mmHg,比较三组患者体重指数、血浆D-Ⅱ聚体、肺功能、肺CT图像上的主肺动脉直径与升主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等指标。结果 353例AECOPD患者中,合并PH患者101例,占总数28.61%。轻度PH患者74例;中重度PH患者27例,其中“不成比例”的PH患者3例。轻度PH组血浆D-Ⅱ聚体及中重度PH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PH组PaCO2及中重度PH组均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相比对照组,轻度PH组及中重度PH组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FEVl/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CT中中重度PH组及轻度PH组主肺动脉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PH组降主动脉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中重度PH组的主肺动脉直径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值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PD相关的PH多为轻度至中度,有少数“不成比例”的PH;肺功能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相关性;血浆D-Ⅱ聚体在评估PH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胸部CT主肺动脉直径及主肺动脉直径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可作为评估PH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肺血管病理生理功能障碍,出现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Ⅱ,BMPR2)基因突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形成是遗传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因此在其机制上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但目前研究机制仍不明确,以下对BMPR2和肺动脉高压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血浆NT-proBNP与COPD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方法用超声心动图测量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根据PASP大小分为对照组(〈30mmHg),轻度PH组(30~49mmHg),中重度PH组(≥50mmHg)。用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ELMA)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各组间NT-proBN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7974,P〈0.0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排除年龄、肾功能的干扰后,二者仍然呈正相关(r=0.6785,P〈0.01)。结论NT-proBNP水平随着PH加重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NT-proBNP可作为判断PH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肺循环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一下腔静脉瘘制造大鼠容量负荷性肺动脉高压(PH)模型,并应用卡托普利进行干预,6周后观察各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舒张压(PADP)、右室收缩压(RVSP)变化;心室重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比较15-50μm无肌性动脉肌性化程度以及肺小动脉50~100μm和101150μm血管厚度与血管外径之比(%WT)。结果手术组动物RVSP、PASP、PAD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手术+卡托普利组RVSP、PASP、PADP均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RV/(LV+S)、RV/BW、(LV+S)/BW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而手术+卡托普利组则较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同对照组比较,手术组α-actin染色IOD值显著降低(P〈0.01),而手术+卡托普利组IOD值则高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细胞PCNA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术+卡托普利组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同其他两组比较,50~100μm、101~150μm血管%WT及15~50μm血管肌性化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结论卡托普利能有效地抑制肺动脉VSMC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抑制VSMC的增生和肥厚,防止无肌性肺小动脉的肌性化,减缓PH肺血管重构进程,提示ACEI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有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合并症。PH在形成的过程中,可引起一系列的复杂的肺血管结构的改变,通常称为肺血管重构(rcmedcl.ing)ul。研究证实,pH中有数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影响肺血管重构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cndothe-lialpothfaCtofVEGF)含量增加l’]。v互G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特异的内皮细胞分裂原,有强大的促内皮增殖作用,促血管生成作用t‘]。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先心病的病人血清VEGF含量,进行研究探讨。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