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老年麻醉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10年的奋斗历程, 取得长足进步[1], 但面对我国快速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中国老年麻醉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以应对2022—2032年中国深度老龄化对麻醉学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肾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PTD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2014年5月至2021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门诊规律随访的93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中(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5例(5.38%)被诊断为PTDM。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5例儿童PTDM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在12~17岁。5例患儿均使用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口服糖皮质激素均在移植后0.5~3.0个月停用。结果 PTDM的中位发病时间在肾移植术后17个月(1~46个月)。诊断为PTDM后,2例儿童受者将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其中1例儿童受者需临时辅助胰岛素治疗,之后2例儿童受者血糖均逐渐恢复正常。3例未转换环孢素A的儿童受者均需依赖降糖药物,1例单服阿卡波糖,1例单服二甲双胍,1例需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中位随访6个月(2~10个月),5例儿童受者血糖控制稳定,血肌酐及尿蛋白较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儿童PTDM的治疗应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和患儿的诉求制定个体化方案,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A可能会逆转糖尿病,不转换时需联合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3.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 影响短期和长期预后。随着老年患者手术比例不断增加, POD的防治也日益受到关注。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证据, 围绕老年患者POD的定义和诊断、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和监测、术后管理和治疗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 通过共识工作组多次讨论而最终成稿, 以期为老年患者POD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及管理流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关于麻醉方法孰优孰劣尚无共识, 麻醉管理对AIS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也无指南性意见, 管理流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文章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 麻醉管理的影响要素及麻醉实施, 管理流程(包括院前及院内管理流程)3个方面对AIS患者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以期优化麻醉管理措施,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鲜有报道, 临床上具有症状不典型, 发现不及时, 预后不良等特点, 诊疗上存在挑战。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经过, 并简要汇总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 探讨新发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案, 旨在为临床今后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2%,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8.9%;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8.7%,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5%, 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到1.91亿。从2010年至2020年,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近5%, 我国人口呈现快速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淮安第一医院食管外科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 509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两层, 每层按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 绘制ROC曲线及校正曲线, 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测试集人群用于验证预测模型。结果 1 509例患者中男1 067例(70.71%), 女442例(20.29%);年龄41~91岁, 平均(68.76±7.15)岁。术后新发房颤247例(16.4%), 未新发房颤1 262例(83.6%)。训练集1 039例(68.9%),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肺部感染、使用有创呼吸机、胸腔积液需要额外引流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训练集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95%CI:0.737~0.812, P<0.001), 提示模型预测区分能力较高。校正曲...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龄患者日益增多, 手术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情况屡见不鲜, 各类复杂病例对临床麻醉工作带来了十分艰巨的挑战。该病例为90岁超高龄患者且合并较复杂的心肺疾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需行膀胱切开取石手术。经术前充分的评估与准备, 多学科协作调整术前诊疗方案, 优化患者器官功能, 正确选择外科手术方式、术中合理的麻醉方案, 应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优化液体管理策略, 尽量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最终患者无严重并发症被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通过电子病案管理系统,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2011年至2016年剖宫产术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出院诊断、麻醉记录单和病程记录获取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统计并分析各种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不同年份、年龄(≤19岁、20~29岁、30~39岁及≥40岁)、ASA分级(Ⅰ-Ⅵ级)、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及全身麻醉)和计划类型(计划内及非计划内)、合并瘢痕子宫进行分层分析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剖宫产术产妇7 595例,92例(1.21%)至少发生了1次麻醉相关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共91例,其中椎管内麻醉后头痛89例(97.81%),短暂性神经症状2例(2.19%)。非特指的系统性并发症(喉痉挛)1例。不同年份、年龄、ASA分级、麻醉方式及计划类型、是否合并瘢痕子宫的产妇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产妇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以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主。  相似文献   

10.
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是干扰患者术后日常活动和影响患者身体基本机能恢复的一类疼痛综合征, 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CPS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尚不明确, 给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目前的研究支持CPSP受到遗传、社会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影响, 并且与复杂的神经系统调制有关。文章简要介绍CPSP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从遗传的疼痛易感性出发, 结合表观遗传因素、肠道微生物、环境以及神经调制系统的相互作用, 重点阐述CPSP的发病机制, 旨在为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综述介绍了肾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的遗传药理学特点, 对肾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的分泌相关易感基因的关键变异做了详细的描述。共挑选出与PTDM发生密切相关的16个基因的2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逐一阐述, 以期为PTDM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是个体长期暴露于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EE)、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DP)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 PA)低落的综合征。作为压力最大的医疗岗位之一, 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率居高不下。文章从职业倦怠的诊断, 麻醉医师相关危险因素、影响和干预, 中国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等方面进行综述, 为未来有效降低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常伴随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 麻醉及围手术期管理不当, 患者病死率将大大增加。文章介绍1例高龄合并扩张型心肌病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患者高龄、女性, 髋部骨折合并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肺间质纤维化、脑血管疾病史, 采用神经阻滞复合Taylor’’s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实施手术, 患者平稳完成手术, 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衰弱状态与老年脑肿瘤切除患者术后不良结局的潜在关系, 为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综合干预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8日至2019年8月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553例65岁以上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衰弱状态由5项改良衰弱指数(the 5-factor modified frailty index, mFI-5)进行评估。收集患者一般资料、mFI-5评分变量及术后并发症信息, 构建mFI-5评分。根据mFI-5评分划分为衰弱组(157例, mFI-5≥0.4分)与非衰弱组(396例, mFI-5<0.4分)。主要结局为1年全因死亡率, 次要结局为肺部感染与脑卒中。采用COX回归分析1年全因死亡情况,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与肺部感染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 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衰弱组术后发生1年全因死亡、肺部感染、脑卒中概率均明显高于非衰弱组(P<0.05)。衰弱组1年全因死亡率是非衰弱组的3.987倍[比值比(odds ratio,OR)3.987, 95%CI 1.543~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双向队列研究共纳入2 594例患者, 其中回顾性队列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1 902例, 前瞻性队列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692例。全组女1 348例(51.97%), 男1 246例(48.03%);中位年龄61(54, 67)岁。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对纳入变量先后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无术后院内死亡。术后在院期间随访发现111例POAF事件, 发病率4.2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60岁)(OR=1.58, 95%CI:1.01~2.47, P=0.04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OR=2.50, 95%CI:1.04~6.03, P=0.041)、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OR=3.96, 95%CI:1.95~8.00, P<0.001)、左肺上叶切除(OR=1.73, 95%CI:1.11~2.68, P=0.015)、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OR=1.07...  相似文献   

16.
生物节律是生物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生理活动规律。麻醉与围术期医学是在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生命体征监测及麻醉药物调控的一门科学。随着对生物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昼夜节律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归纳昼夜节律相关调控机制,分析昼夜节律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麻醉与围术期生物节律医学研究的方向。明确生物节律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的作用,将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模式,有望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精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9日于本院行急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孕产妇36例,均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三级医疗防护措施下进行麻醉管理;麻醉设备专用,单独消毒;麻醉药品一人一用,麻醉用品使用一次性用具;新生儿复苏时要避免接触性传染,尽早隔离,并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孕产妇剖宫产术前及术后并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分布情况:术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比率11%,临床诊断病例比率17%;术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病例比率22%,确诊病例比率8%。椎管内麻醉比率86%、全麻比率14%,椎管内穿刺时间(15±7) min、全麻气管插管时间(2.1±1.3) min、手术时间(95±36) min,出血量(276±166) ml。新生儿Apgar评分(8.8±0.5)分。1例术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妇的新生儿,出生36 h时咽拭子培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截至2020年2月10日,1名参与手术的麻醉医师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综上所述,妊娠期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难度较大,有必要在三级医疗防护下进行剖宫产术的麻醉管理,尽管三级医疗防护下麻醉操作难度增加,但麻醉医师...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患者手术后的快速康复, 镇痛管理是围手术期的关键工作。术后镇痛不当, 会导致术后躁动、切口愈合不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恢复不利。因此, 根据围手术期关注点,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及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为例对术后镇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饮茶习惯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在脊椎-硬膜外阻滞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292例,年龄65~8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Ⅲ级。术前1 d完成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评估术前认知状态。麻醉前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浓度。术后于麻醉复苏室、1、3、7 d(或出院前)同一时段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采用谵妄评定量表判断POD的发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P组)和非POD组(NP组),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NP组比较,P组年龄、ASA分级、血浆咖啡因浓度和茶多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咖啡因浓度、茶多酚浓度和饮茶习惯是减少老年患者PO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饮茶习惯是减少老年患者PO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严重影响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转归, 甚至影响远期预后。目前POD的病理生理过程尚未明确, 研究POD危险因素有助于揭示POD的发病机制, 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POD的发生。一些研究表明术前血液标志物可作为预测POD的指标。文章从炎症介质、胆碱能相关因素、神经损伤标志物、激素及相关物质、维生素D和基因表达调控六个方面回顾了术前血液标志物预测POD发生的研究。为临床识别POD高危人群、防治POD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