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医药水平的真实情况。医简中有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方药,如治疗麻风病、风湿病、久泄、久痢、久咳,这些疾病即使在今天仍然是疑难病。将医简方药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有关方药进行了比较,发现医简方在组方技巧和服用方法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 ,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 ,具有普遍性 ,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 ,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 ;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 ,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大体上分为内服和外用”[2 3] 。丁铭等专题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 ,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 ,由此积累了诸如治疗金疮止血…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五十二病方》、《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出土文物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关方药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剖析和论述,使《伤寒杂病论》成书前的方药及其方剂中“辨证施治”法则的具体运用等状况得到较深入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直接来源及间接继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虚劳最早见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该书因战乱散失,后世将其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张仲景在著作中系统论述了虚劳的脉、证、治、方药,在对虚劳病的治疗上强调重视脾肾、甘温扶阳,调补阴阳、缓中补虚,并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六经辨证的体系以及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然而在《伤寒杂病论》的398条原文中,并非只着眼于理法方药,其中与针灸有关的论述共35条,而太阳篇占21条、  相似文献   

6.
1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黄帝内经》十余卷 ,《外经三十七卷》。”这是迄今现存文献中最早见到《黄帝内经》书名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依据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别录》、《七略》为依据整理而编成的。2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自序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是最早提及《素问》之名的文献记载。3 《黄帝内经》由两部分组成 ,最早记载于《甲乙经》《甲乙…  相似文献   

7.
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是我国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据考,它晚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但早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超过了《流沙坠简》和《居延汉简甲编》。因而,较客观地反映了汉代的医药状况。本文就医简的中医耳鼻咽喉科成就作一探讨。 1.耳鼻咽喉科病症名称 1.1耳 关于耳的病症,简文载有“气龙”。  相似文献   

9.
武威汉代医简中有些文字异写,其实反映了语词及文字的孳乳分化历史,它与后世常见词形之间是同源孳乳关系.有的注释者将其称为“误写”,是不妥当的.武威医简中的许多同源词实例,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佐证.正确认识词语的同源孳乳现象,对准确理解传统医药典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武威汉代医简》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考证甘肃武威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较为完整的92枚“医简”,通过其所载的病、证、方、药及药用的范围和具体用法等内容,与《内经》相对照分析,发现东汉医家依据病所、病因、病机、表里、寒热、虚实以及排泄物的形状等辨证施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因此认为“医简”实际上反映了东汉初期的医学水平,在辨证论治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史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许多经方亦被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笔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归纳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疗心血管病证,不仅仅从心论治,还从脾、肾、肝胆等脏腑角度入手,治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2.
从独尊医术到兼重德艺——传统良医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良医”已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考察多种典籍的有关记载可知,当时良医纯粹是基于医术的精良而作出的判断。传统医学名著中最早论及医德的,是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自序”则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晋代杨泉首次明确地将医德内涵纳入良医概念,实现了传统良医论从独尊医术到兼重德艺的嬗变。其后,唐代孙思邈对良医概念的道德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扩充,而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系统地总结了祖国传统医德规范,被西方学者推崇为世界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法典。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是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由于其中所载方药精效著,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并因此享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美誉。但《金匮要略》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并非仅因其方剂,而还应包括全书所论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对后世临床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其中,脉诊的论述对后世脉诊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在此,文章就书中所论"脉浮"进行了整理和更深一步的学习,从而,提出了笔者对仲景之"脉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佚文。分析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有可能是宋臣校正《金匮要略方》的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他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相似文献   

15.
考证不同传本、传文中的仲景医方,进行比较、校勘、辨伪,并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外仲景遗方进行辑佚,明确在不同传本、传文中仲景医方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讨论《伤寒论》太阳篇,探讨该篇中体现的治水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史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许多经方亦被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笔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归纳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疗心血管病证,不仅仅从心论治,还从脾、肾、肝胆等脏腑角度入手,治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8.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