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分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燕明 《广西医学》2008,30(12):1988-1989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的论述,且分为外虚内损型、湿热互结型、痰瘀交阻型、阳虚寒胜型.治疗通常多从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因人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之为痹症.<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可见痹证在我国几千年前就有较详细的认识了.  相似文献   

3.
<正>痹证多以肢体关节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痹~([1])便是以此为依据按痹证发生的病变部位分类,即"肢体因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致气滞血瘀,津液涩渗,导致荣卫不和、津液不畅、经脉失养,而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者"~([2]),发生于腰的称为腰痹,发生于膝的称为膝痹。结合现代医学,腰痹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多见,膝痹则主要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营卫"不与风寒湿气合,故  相似文献   

4.
痹证治验     
邵淑侠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99-109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由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范畴。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从病因病机上,医家各有说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亦提出痹证以湿热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王清径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经等方,在治痹方面可谓独具一格。张景岳认为除了寒热的痹治有治凉之异外,血虚血燥…  相似文献   

5.
热痹发病及其证候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于痹病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沿用<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后世医家数百年也都没有突破这个理论,直到明代的秦景明在<症因脉治>提出热痹后,"热"才作为痹病的另一外在病因出现.  相似文献   

6.
痹证辨治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是痹证总的病因病机。明代王肯堂从标本的关系出发,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如《证治准绳》云:“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作了一些探讨,对痹证的治疗积累丁一些经验,认为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为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根据痛痹的病因病机,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成都中医学院院方——麻乌桂附姜辛汤治疗痛痹2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谈痹从虚治     
<正>痹者,闭而不通。痹证是由气血凝滞、壅塞经络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以医者治痹,多从风寒湿热之因,以祛邪为务。却不知痹证起于元精内虚,而成于风寒湿热外袭。1成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祖国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正气作用,重视其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而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骨筋脉失养,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从内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认为,痹症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之,但痹非三气,毒瘀才是痹证的重要成因。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都可称之为毒,风寒湿三气亦属于毒的范畴。痹证之成因,"毒"为外部之因,"瘀"为内在基础,"以毒立论"治疗痹症,痹证活动期,当以解毒为先,痹证缓解期,当以祛瘀为要,痹证全程都可用扶助正气的药物,一则扶正不敛邪,一则扶正祛邪外出,治法上需注重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11.
凡肌腱、筋骨、关节间发生酸、麻、肿、痛,甚至运动受限制等症,统称为痹证。“痹”者,闭也。前人认为人体受风寒湿三气混合侵袭,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能畅达,就会发生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痹证的病因既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治则固应以驱风、散寒、去湿等法为主。故古人根据三气各有偏胜之不同,制定有蠲痹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属于传统医学的"痹症"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了风寒湿邪是痹症最主要的病因。笔者将所选的36个病例按中医辨证分型为:寒胜痛痹证,风胜行痹证,湿胜着痹证,风湿热痹证,肝肾阴虚痹证,分别给予不同的辨证施治和特色的调节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将其称为历节、顽痹、鹤膝风、匿痹等.〈素问·痹论篇〉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灵枢·五变〉曰:"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由于人体感受风寒湿热邪,闭阻经络、气血所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00多种疾病翻,病程缠绵,迁延难愈。《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5.
痹证多因人体营卫虚弱,腠理不固,外受风、寒、湿三气侵袭,流注经络,使气血不得宣通,运行障碍,内外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为四肢躯干疼痛、麻木等。《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麻、胀痛、重着、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身体虚弱、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伏于筋骨,经脉闭阻,气血瘀滞,从而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一类疾病,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痹证46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湿,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非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甚明确,病情复杂,以侵犯关节为主,无器官特异性,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致残率高,《素问·痹论篇》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体质素虚,阳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变在关节滑膜,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并可累及关节以外的其它器官和内脏等系统.RA是全球性的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36%[1],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体患病数并不少于患病率高的国家.RA由于原因不明,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RA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重则关节肿胀、变形,后期关节变形、不能自理生活,严重的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痹证(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等),多由于人体营卫虚弱,腠理不固,外受风寒湿三气侵袭,流注于经络、关节,使气血不得宣通所致。《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