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大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及术中、术后注意要点.方法:对12例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下超声刀切除,其中8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结论:巨大鞍结节脑膜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采取大部分切除,必要时去骨瓣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是神经外科中有挑战性的难题。本研究探讨眶上匙孔入路在切除小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巧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瑞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匙孔入路治疗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出院时均恢复良好,肿瘤全切除20例(93.3%),术后视力改善者19例(86.7%),没有与手术入路相关的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大多数小于3cm的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眶上匙孔入路切除;尽管开颅骨孔小,但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颅内操作切除肿瘤,并保护脑和其他重要结构;手术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颅内外沟通型巨大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并颅底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外沟通型巨大鞍给节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及鞍结节脑膜瘤的分型。方法4例直径为6.8~7.2cm的鞍结节脑膜瘤经双额冠状开颅额下入路切除并肌肉、阔筋膜和生物胚颅底重建。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颅底重建4例,随访7月至3年,效果良好。结论对首发症状表现为视力减退者,应行CT或/和MR检查,以排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能;颅内外沟通型巨大鞍给节脑膜瘤经双额开颅额下入路并肌肉、阔筋膜、生物胶颅底重建效果佳;建议将鞍结节脑膜瘤分为5型:即肿瘤直径在2.5cm以下为小型,2.5~4cm为中型,4~6cm为大型,6cm以上为巨大型,有颅内外沟通者列为颅内外沟通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以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手术的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显微手术.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肿瘤全切除率为85.7%,无手术死亡患者.71.4%的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对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切除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切除有效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能够充分暴露术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6例患者,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病理检查,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12例;术后32例发生尿崩,18例出现低钠血症,3例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54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术前视力下降45例,术后视力恢复好转38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肿瘤残留11例,术后行1刀放疗6例,肿瘤复发3例,1例鞍区并发眶内脑膜瘤。结论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和局部显微解剖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鞍区巨大肿瘤手术难度较大,本文探索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内、鞍上向单双侧海绵窦、第三脑室、蝶窦及伴颞叶发展的巨大肿瘤的手术适应症、方法与优缺点方法:总结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经前纵裂入路切除鞍区各部位发展的肿瘤17例。结果:肿瘤全切14例,近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视力改善12例,无改变5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死亡1例,随访时间3~32个月,有1例复发,系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术后,行γ-刀治疗后肿瘤基本得到控制。结论:前纵裂入路是切除鞍内、鞍上向单双侧海绵安、第三脑室、蝶窦及伴颞叶发展的肿瘤较理想的入路,利用自然脑裂的分离,手术视野、操作角度好、肓区少,有利于显露重要血管、神经及双侧海绵窦内侧壁,肿瘤全切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治疗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切除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切除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对患者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经额下-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6例经额下 -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其中大型 3例 (11.5 % ) ,巨大型 2 3例 (88.5 % ) ,并与经蝶和经额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2 6例均经 CT、MRI诊断 ,并经病理证实。做右侧额部骨瓣成形术 ,在鞍结节处将经额入路 (于额叶下方经鞍膈 )经蝶入路 (经蝶骨平板及蝶窦前壁 )融为一体。结果 术野显露清楚 ,肿瘤全切除率高 ,占 92 .3% (2 4/ 2 6 ) ,次全切除 2例占 7.7% (2 / 2 6 ) ,无死亡病例。结论 此入路适用巨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 ,较单纯经额或蝶窦入路手术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的手术入路特点、岩斜区脑膜瘤侵袭海绵窦的处理策略及神经功能的保护.结果: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2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1例,颞下入路7例,联合入路4例,分期手术3例.根治性切除(GTR)20例,次全切除(NTR)23 例,大部分切除(STR)8例.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19例(37%)出现恶化(指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6例(51%)同术前,6例(12%)术后改善.术后死亡2例,颞叶水肿2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个体化选择设计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对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39例鞍结节脑膜瘤眼部表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眼部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4年8月我院收治的3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有眼部表现37例(94.87%)。视力下降37例(94.87%),其中单眼视力下降12例(30.77%),双眼视力下降25例(64.10%),8例单眼失明(20.51%);视野缺损37例(94.87%),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颞侧偏盲,鼻侧缺损,周边或中心限局暗点,管状视野等;有眼底改变的19例(48.72%),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视盘边界不清、色淡、水肿或萎缩;外斜视4例(10.26%)。结论:鞍结节脑膜瘤大多以眼部表现为首发症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超声吸引器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柳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32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接受眶上锁孔入路、超声吸引器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9667%)高于对照组(7813%)(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GCS评分1598±123比1259±122)(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188%)(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SF 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有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术后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联合超声吸引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较佳,能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神经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Five patients are reported who underwent X-ray epilation in childhood for tinea capitis and who developed meningiomas after about four decades. X-ray irradiation resulted in permanent alopecia in four of the five patients. In four patients the tumors were found on the convexity, one patient had a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 All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Recurrence was noted in three of the five patients, one of them was reoperated. No malignant features, but signs of atypia were found at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ingiomas after low-dose irradiation with long latency periods, the predominant calvarial location of the tumors, the high recurrence rates, the absence of malignant traits but the presence of atypias are features overwhelmingly common with similar case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fact that two of the five patients were sisters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genetic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tumors.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 Approach selection paradigm for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TSMs) is still a point of discussion. The trans-eyebrow 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 (TSKA) is a...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嗅沟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已较成熟,但对大型肿瘤患者的手术处理仍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拟探讨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在本科经手术治疗的18例大型(肿瘤最大径〉5cm)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有1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肿瘤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4例患者行DS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双额骨瓣开颅,矢状窦前部结扎经前纵裂入路,8例患者术中行腰池置管,术中使用双频射频器行肿瘤内分块切除,同时辅以神经导航系统帮助术者动态了解操作部位与肿瘤周边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Ⅰ级10例,Ⅱ级8例。无死亡及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发生明显皮下积液,其中1例继发硬膜外感染,3例经处理后均治愈。14例得到1~8年随访,1例在随访期间MRI显示肿瘤有复发而行放射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额骨瓣前纵裂入路仍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前行肿瘤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术中辅以神经导航技术对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脑组织的保护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佘春华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9):1100-1103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常会因为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手术治疗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视力.视力恢复的程度也是衡量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影响视力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5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这些患者均接受经翼点入路或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其中41例(80.4%)患者就诊时有视力障碍症状,男17例,女24例,平均42.4岁。症状中位持续时间为11个月。单眼视力障碍25例,双眼视力障碍16例,2例只有视野的缩小。通过MRI测量肿瘤的直径为0.6~5.4cm.无和轻度瘤周水肿26例,严重瘤周水肿15例。结果:手术全切率为80.4%。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术后30例(73.2%)改善,2例(4.9%)加重,9例(22%)无变化。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尿崩症8例(均为术后一过性,术后1周内缓解)。垂体功能低下2例,癫痫2例,下丘脑功能障碍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6~60个月。结论:标准的显微外科开颅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且并发症少。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不利于术后视力功能的改善:患者年龄大于60岁;视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年;视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瘤周水肿明显;肿瘤与脑组织间缺少明确的蛛网膜层面;肿瘤未能全切。  相似文献   

17.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terior basal meningiomas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Meningiomas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account for 40% of all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 Of these, almost half are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 the other half are tuberculum sella tumors or olfactory groove tumors. Anterior clinoidal (medial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 are a subcategory of the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 they fall into one of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facing arachnoidal membrane between the tumor and the cerebral vessels. Meningiomas of the tuberculum sella arise from the tuberculum sella, chiasmatic sulcus, limbus sphenoidale, and the diaphragma sella; they may extend into both optic canals.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s arise more anteriorly than do the tuberculum sella meningiomas and may be symmetrical around the midline or extend to one side or the other; at least 15% grow into the ethmoid sinus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used for treating tumors of the tuberculum sella, the olfactory groove, and the anterior clinoid.  相似文献   

18.
背景和目的:脑肿瘤患者在高原地区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本文对西藏高原脑肿瘤发生急性脑疝的临床表现、诱发因素、辅助检查、治疗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急性脑疝的脑肿瘤病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31~52岁,平均38.9岁。汉族10例,8例为急进高原,2例暂住3个月;藏族1例,从海拔4500米到3700米后发病。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颅脑CT检查,肿瘤直径3~6㎝,其中3例接受了MRI检查。8例急诊行开颅肿瘤切除术,3例经抗癫痫、脱水、对症治疗后择期手术,无手术死亡。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脑膜瘤。结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昏迷是高原地区急性脑疝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从平原地区急进高原是最常见的诱因。颅脑CT是最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经抗癫痫、脱水等治疗意识好转不明显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鞍区脑膜瘤患者.观察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比较通过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治疗差异,为鞍区脑膜瘤患者寻找好的治疗方式.结果:在本组所研究的56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与Ⅱ级共计39例,全切治疗率为69.64%,Ⅲ级与Ⅳ级分别为13例与4例;鞍上型脑膜瘤24例,鞍旁型脑膜瘤32例,鞍上型脑膜瘤出现视力下降、垂体受压、视野缺损、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例数均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两种入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临床特点各异,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垂体受压、视神经压迫的影响比鞍旁型脑膜瘤更大.而在临床治疗中两种入路方式比较无差异,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