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TGF-β1短期眼部应用对兔角膜碱烧伤后整合素β1表达和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探求其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大耳自家兔角膜碱烧伤模型,一组给予TGF-β1(浓度为200 ng/ml)局部滴眼,每日3次,连续7日;另一组给予PBS溶液代替,处理相同.于角膜碱烧伤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面积,并于烧伤后6 h、1 d、3 d、7 d和14 d 5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实验组与PBS组角膜整合素β1表达情况.结果:烧伤后4 d、10 d、11 d、12 d和14 d实验组和对照组上皮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着上皮修复过程的进行,整合素β1的表达均逐渐增加,烧伤后7 d、14 d两个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整合素β1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GF-β1在活体实验中能促进整合素β1的表达,而后者的增加可以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向损伤区域的移行和粘附,从而减少碱烧伤愈合过程中上皮再次脱落现象,有利于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2.
李雪  徐锦堂  崔浩  胡琦 《眼科新进展》2006,26(7):491-494
目的研究TGFβ2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44和Eselectin的mRNA合成的影响,探求其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一组给予TGFβ2(浓度为1mg·L-1)局部滴眼,每日3次,一组未给予TGFβ2治疗。于角膜碱烧伤后3d和2周应用RTPCR方法检测TGFβ2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角膜CD44和Eselectin的mRNA合成情况。结果角膜碱烧伤3d时CD44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碱烧伤2周时CD44表达量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TGFβ2治疗组3d和2周时CD44的mRNA合成同未治疗组相比均有增加,2组差异显著。角膜碱烧伤3d时Eselectin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碱烧伤2周时Eselectin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TGFβ2治疗组3d和2周时Eselectin的mRNA合成同未治疗组相比均有增加,3d时增加明显,差异极显著。结论TGFβ2能促进急性期和营养紊乱期CD44和EselectinmRNA的合成,减轻碱烧伤后的炎症反应。TGFβ2能够通过影响角膜局部粘附分子的合成和表达来减轻病理损伤,促进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角膜碱烧伤后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民  徐锦堂 《眼科研究》2000,18(2):101-10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角膜三烧伤机体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鼠单眼角膜2度碱烧伤,治疗级于模型制作后1小时内球后注射TGF-β150ng联合腹腔注射TGF-β1 30ng。动态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天噬功能和循环淋巴细胞对促分裂原刺激的转化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转化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时,3周内显著了低(P〈0.05),但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个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对角膜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均有影响。TGF-β与免疫抑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在培养液内添加TGF-β1时,可使CD69+CD25+和CD25+CD4+、CD25+CD8+、CD71+CD4+、CD71+CD8+的表达受到抑制。有实验证明:局部应用TGF-β1对大鼠的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TGF-β1治疗组移植片比对照组透明时间长。用猪角膜作载体,体外构建TGF-β1转基因后板层角膜植片移植给兔,结果表明:角膜内皮细胞内高表达TGF-β1,可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延长移植片的成活时间。初步应用TGF-β1滴眼液治疗角膜与免疫相关疾病结果证实,TGF-β1能够提高这些眼病的治愈率,缩短其病程。  相似文献   

5.
羊膜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基质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兔角膜重度碱烧伤后羊膜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基质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所有兔眼建立重度碱烧伤模型,左眼羊膜移植,右眼作为对照。分别观察1月、2月、3月。结果 1月时,羊膜移植组中基质TGF-β1m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2月、3月时,两组中基质TGF-β1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羊膜移植治疗兔角膜重度碱烧伤,早期可降低基质TGF-β1mRNA的表达,起到部分减轻基质浑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对体外培养的角膜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的诱导表达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角膜成纤维细胞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弃原培养液,加无血清培养液继续培养,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TGFβ1(0.1μg·L-1、1μg·L-1、10μg·L-1)处理24h,用RTPCR方法检测角膜成纤维细胞CTG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μg·L-1和10μg·L-1TGFβ1处理组CTGF/GAPDH像素比值分别为0.35±0.05和1.25±0.10,均较对照组高(0.13±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TGF/GAPDH比值随TGFβ1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TGFβ1可以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CTGF的表达,在角膜成纤维细胞中CTGF也可能是TGFβ1对细胞起作用的下游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方法 SD大鼠右眼制备成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0.5 g·L-1多西环素组和1.0 g·L-1多西环素组,每组15只。3组分别于造模后每天给予20 μL眼液溶媒、0.5 g·L-1多西环素、1.0 g·L-1多西环素滴眼至观察期末。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并行RT-PCR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1、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0.5 g·L-1多西环素组[(2.80±0.45)分、(2.20±0.45)分]和1.0 g·L-1多西环素组[(2.00±0.00)分、(0.60±0.55)分]角膜混浊程度评分降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 天,0.5 g·L-1多西环素组、1.0 g·L-1多西环素组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0.5 g·L-1多西环素组、1.0 g·L-1多西环素组MMP-9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1.0 g·L-1多西环素组表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西环素可下调碱烧伤大鼠角膜中TGF-β1和MMP-9的表达,促进角膜愈合,并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角膜创面上皮愈合过程中整合素 α5亚单位的表达 ,探讨整合素 α5在角膜上皮损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1 8只 ,随机分为 6组 ,每组 3只 ,其中 1眼为碱烧伤模型 ,另 1眼为自身对照眼。对制造模型眼后 0、7h、1、3、7、1 4d的角膜标本 ,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整合素 α5亚单位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伤后 7h,邻近上皮细胞开始表达 α5亚单位 ,伤后 1、3、7d,角膜上皮层显示 α5表达逐渐增加 ,差别有显著性 (P<0 .0 5)。伤后 1 4d,实验组表达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整合素 α5亚单位积极参与了碱烧伤后角膜上皮损伤愈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GF-β1基因转染角膜内皮细胞后表达产物的免疫学活性。方法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SecTag2-TGF-β1MP质粒转染角膜内皮细胞48h后TGF-β1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TGF-β1浓度;MTT法检测其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反应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其对淋巴细胞凋亡以及淋巴细胞CD3 、CD4 、CD8 、CD25 、CD69 、CD71 亚群分化的影响。结果从mRNA转录和蛋白质水平均证实TGF-β1基因在角膜内皮细胞获得高效表达。瞬时转染48h角膜内皮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的表达为(98±3)pg/ml,高于对照组。在其作用下淋巴细胞活化增生受抑制;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CD25 、CD69 、CD71 阳性细胞比率下降。结论基因转染角膜内皮细胞高表达TGF-β1,可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增生,促使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后房水中TGF-β2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徐锦堂  崔浩  胡琦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19-1822
目的:通过检测角膜烧伤后前房水中TGF-β2含量的变化,探讨在眼部内环境下TGF-β2与角膜烧伤之间的关系,为角膜烧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中度烧伤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4,8h;1,3,5,7,14,28,49d处死。采集房水:用20g/LBSA包被的毛细管于角膜缘处刺入角膜,吸取房水至20g/LBSA包被的离心管中,-70℃保存。标准品和样品进行酸激活处理。使用ELISA方法检测角膜烧伤后前房水中TGF-β2的水平。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4hTGF-β2的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然后下降,3d时TGF-β2含量再次升高,7d时达高峰,持续至7wk时降至正常。大鼠角膜酸烧伤后4hTGF-β2的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然后下降,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7d时房水中TGF-β2升至正常,然后一直保持低平状态。49d时我们检测房水中TGF-β2水平仍低于正常。大鼠角膜热烧伤后4hTGF-β2的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1d时降至最低,3d时开始增长,直到7d时我们检测仍高于正常,然后缓慢下降。结论:角膜烧伤后前房水中TGF-β2的含量发生变化,致伤原因不同,其变化方式不同。角膜碱烧伤和热烧伤后于7d时出现TGF-β2高峰,说明此时角膜处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这对于维持角膜前房的免疫赦免状态非常重要,证明此时机体发挥了自我保护功能,避免产生过度的病理反应。角膜酸烧伤后TGF-β2水平始终低平,其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AIM: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odinhibit-1 on alkali-burn-induce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and inflammation.The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zation domain 1 (NOD1) is a potent angiogenic gene.METHODS:The alkali-burned rat corneas (32 right eyes) were treated with eye drops containing Nodinhibit-1 or 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PBS, PH 7.4) only, four times per day. CNV and inflammation were monitored using slit lamp microscopy, and the area of CNV was measured by formul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The TUNEL assa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orneal apoptosis cells.RESULTS:Alkali-burn-induced progressive CNV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cornea. After treatment for 7d and 14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NV areas and inflammatory index on that between two group(P<0.05, respectively). Epithelial defect quantific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ays 4 and 7 after the alkali burns (P<0.05). The apoptotic cells on days 1, 4, and 7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all time points (P<0.05,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protein level of VEGF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ereas the PEDF expression was increase in the Nodinhibit-1 groups on day 14 (P<0.05, respectively=.CONCLUSION:Topical application of 10.0 μg/mL Nodinhibit-1 may have potential effect for the alkali burn-induced CNV and inflammation. The effect of Nodinhibit-1 on CNV may be by regulation the equilibrium of VEGF and PEDF in the wounded cornea.  相似文献   

13.
幸正茂 《眼科研究》2010,28(8):796-800
角膜碱烧伤是眼科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一旦发生,治疗相当棘手,预后极差,其损伤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角膜碱烧伤后免疫系统的参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免疫微环境的变化致使各种效应细胞和炎性细胞出现规律性变化,另外各种炎性因子也参与角膜碱烧伤的病理损伤过程。就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兔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角膜碱烧伤模型,观察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制作角膜中央部中度碱烧伤模型并依据取材时间完全随机分为12组:分别于烧伤后1,2,3,5,7d;2,3,4,5,6,7,8wk取材,做光镜、电镜观察。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wk内上皮即修复,但2~3wk再次脱落,炎症细胞2wk后开始浸润,中期PMN较多,晚期淋巴细胞较多。结论:角膜碱烧伤后碱性物质的直接损害,MMP,及免疫反应均参与了对角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跟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动物分为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2只、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7只、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7只、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点眼组17只和角膜碱烧伤模型组17只,6只正常兔6只眼(均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90 Sr-90Y眼科敷贴器于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沿角膜缘进行β射线照射,1% CsA点眼组用药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实验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并计算CNV长度和面积.于角膜碱烧伤后3、5、7d制备角膜组织石蜡切片和匀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d,裂隙灯下可见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均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可见大量CNV生成,而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和1%CsA点眼组CNV明显较少.角膜碱烧伤后7d,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 CsA点眼组CNV长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度:q=14.40、24.20,P<0.01;面积:q=17.80、14.00,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比较,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大鼠角膜中bcl-2和VEGF蛋白表达均减弱,而bax蛋白表达均增强.RT-PCR检测表明,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VEGF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EGF蛋白的表达与VEGF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规律.结论 90Sr-90Y跟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长,并且以β射线7 Gy分次照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张慧  单伟 《眼科新进展》2020,(2):120-124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9只,A组、B组与C组分别给予20 g·L-1、25 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 d。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天、7天、14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情况并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3天、7天和14天,A组、B组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衍生的小环肽CHSDGIC对兔角膜碱烧伤愈合的促进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1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碱烧伤后给予小环肽滴眼液滴眼(100μmol.L-1),每天3次,持续21d;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碱烧伤后每天观察眼前段情况,在不同的时间点(碱烧伤后第2、7、14、21天)通过角膜荧光素染色测量角膜着色面积,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角膜组织学检查。结果角膜碱烧伤后在不同时间点(第2、7、14、21天)测量的角膜荧光素染色面积,实验组分别为(1.85±0.10)mm2、(4.56±0.22)mm2、(3.39±0.13)mm2、(0.44±0.10)mm2;对照组分别为(2.33±0.15)mm2、(6.80±0.26)mm2、(9.09±0.24)mm2、(5.03±0.24)mm2,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检查发现实验组角膜上皮修复较完整,基质层未见明显炎症细胞及少量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角膜上皮与基底部结合疏松,可见明显炎性细胞。结论小环肽CHSDGIC能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可能成为恢复角膜完整性及透明性的极有潜力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羊膜移植治疗兔早期角膜碱烧伤IGAM-1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抑制炎症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作用机理,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以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并分为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7,14d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角膜表达细胞粘附分子-1穴ICAM-1)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炎症反应最轻,白细胞浸润最少熏角膜表达ICAM-1明显低于保存羊膜组。结论:羊膜移植可通过降低角膜组织ICAM-1的表达水平来抑制炎症反应,且这一作用新鲜羊膜要明显优于保存羊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观察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LI-lra)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及Wistar大鼠,制成角膜碱烧伤模型。通过裂隙灯与病理组织学观察,进行角膜OD值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测定。烧伤斑图像分析。以及IL-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L-1ELISA)。结果 应用IL-1ra后兔角膜水肿程度减轻,角膜OD值较大,角膜上皮细胞活性恢复较好,并能明显抑制大鼠角膜中的IL-1水平。结论 IL-1ra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角膜透明度和上皮细胞活性恢复。  相似文献   

20.
赵伟  蒋爱华  刘祖国 《眼科研究》2011,29(8):713-716
背景微血管壁由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以往人们对血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细胞,而对血管周细胞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变化,探讨周细胞对新生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浸有1mol/LNaOH的4mm自制涂药器放置于右眼角膜中央3s,制作碱烧伤动物模型,3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角膜烧伤后1、2、3、5、7、10d各处死6只大鼠获取平行于角膜缘的环形切片,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31和α—SMA在角膜组织的表达,以分别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分布,观察角膜碱烧伤后二者在角膜组织中的动态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计数抗Ot—SMA阳性的周细胞数和抗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数,以二者的比值作为周细胞包裹指数(PCI),定量分析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对周细胞的募集情况。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dCD31即可在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呈红色荧光,随着角膜碱烧伤时间的延长,CD31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并进入深基质层,至角膜碱烧伤后7d表达的细胞数减少。呈绿色荧光的α一SMA在角膜碱烧伤2d于角膜浅基质层表达,在实验观察期内表达量均少于CD31,至碱烧伤后7d,残留的CD31阳性细胞被α—SMA阳性细胞包裹,未被包裹的CD31阳性细胞多数发生消退。碱烧伤后1、2、3、5、7、10d的PCI分别为0、16.07%、11.95%、43.84%、73.97%、86.21%,呈现递增的趋势。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包绕可能对新生血管的成熟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