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52例接受美罗培南治疗,两组均联合依替米星.结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和美罗培南组有效率分别为73.53%和80.77%(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二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88%和15.38%(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疗效与美罗培南相似,二重感染发生率低,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减少患者合并感染的一线经验性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piperacillin-tazobactam on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Methods A total of 34 patients receive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4.5 g every 8 hours and 52 cases received meiluopeinan 0.5 g every 6 hours. Etimicin was combin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Clinical responses between groups were comparable. The effective rate of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meiluopeinan were 73.53% and 80.77% respectively (P>0.05), the side effects were mild in both groups, but the superinfection was more common in meiluopeinan group (15.38%) than that in piperacillin-tazobactam (5.88%, P>0.05). Conclusions Piperacillin-tazobactam is as effective as meiluopeinan with fewer superinfection. It seems to be a good choice as initial empiric therapy for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2.
实体瘤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常见。粒缺伴发热常常意味着感染,一旦患者出现了感染等严重合并症,则死亡率相当高。为预防粒缺患者细菌感染、减少其严重合并症,临床上通常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或粒细胞刺激因子。本文综述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防治感染、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CAA病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环孢素、达那唑及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G-CSF(3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待中性粒细胞≥1×109/L时停止皮下注射,<1×109/L时再次皮下注射rhG-CSF)。疗程为3个月。检查血常规、骨髓常规,临床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及感染严重程度。结果治疗1周时,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均明显升高(t=40.00、41.30,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中性粒细胞≥1×109/L例次明显高于对照组(t=6.60,P<0.05),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增高(t=3.66~60.74,P<0.05),骨髓增生活跃程度、粒系增生程度及巨核细胞个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χ2=16.94、6.67,t=2.38~100.00,P<0.05),感染发生率、感染次数及抗生素应用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χ2=5.58,t=2.42、2.99,P<0.05)。结论 CAA治疗过程中,加用rhG-CSF能迅速升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感染次数,减轻感染程度,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山西大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7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随机分为A(n=53)、B(n=54)两组,分别接受利奈唑胺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酸万古霉素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B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5%和72.2%(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和16.67%(P<0.05),A组有效病例退热时间为(1.8±0.3)d,与B组(3.5±0.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0,P<0.05).结论 与盐酸万古霉素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比较,利奈唑胺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其临床疗效相似,但退热起效时间快,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石琪  凌云  张晓梅 《重庆医学》2018,(3):321-324
目的 系统评价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期间碳青霉烯类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发热感染患者316例,分为两组:A组采用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序贯碳青霉烯类和(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组181例;B组采用碳青霉烯类经验性治疗组135例.比较两组抗感染治疗的有效率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 A组有效率为89.50%,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25.31±9.42)d,B组有效率为93.33%,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14.09±6.27)d,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抗生素使用平均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结论 对于粒细胞缺乏合并发热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首选碳青霉烯类经验性治疗疗效优于传统序贯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分别预防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笔者医院收治的380例血液病患者在粒缺期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观察IFI的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伏立康唑组(n=114)的IFI发生率为7.0%,明显低于非伏立康唑组(n=266)的真菌感染率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伏立康唑组和非伏立康唑组的总不良事件(AE)发生率分别为13.2%和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且Kaplan-Meier分析显示,伏立康唑组IFIs的累积发生率低于非伏立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伏立康唑用于恶性血液病粒缺期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 (粒缺 )合并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征 ,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 64例 ( 87例次 )粒缺合并发热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1微生物病原学证实的感染、临床证实的感染、抗感染治疗有效者及不明原因发热各占 3 9.1%、3 4.5 %、19.5 %和 6.9%。2 G 菌、G- 菌、真菌感染各占 4 8.8%、17.1%和 3 4.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 3 7.1%。结论 肿瘤化疗后粒缺合并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 ,以 G 菌为多 ,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 ,万古霉素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vs 1.09±0.41,P< 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3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每日3次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8.0%,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两组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9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者占84.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者占88.9%.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机分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对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结果发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72h体温恢复正常的比率(54.5%)高于头孢噻肟组(25.8%),提示在严重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治疗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发热门诊患者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1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热门诊患者的初步诊断、血常规和CRP数据。结果发热患者877例,男女年龄组无差异(P=0.956)。初步诊断排名前3位的疾病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在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患者中,男性WBC计数均明显高于女性[(10.75±4.12)×109/L vs.(9.77±3.90)×109/L, P =0.005;(10.43±4.01)×109/L vs.(8.97±3.31)×109/L, P =0.02)]。男性肺炎患者CRP高于女性(44.2 mg/L vs.32.0 mg/L, P =0.018)。结论〈br〉 WBC和CRP联合检测能够较好评估发热患者,减少误诊和漏诊,还应重视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An interven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Paediatric wards for a period of one year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3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ithr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childhood typhoid fever. A total of 50 case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f the cases were: documented fever for more than 7 days plus two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clinical features: toxic appearance, abdominal tenderness, hepatomegaly, splenomegaly, diarrhoea, constipation and coated tongue plus positive Widal test and/or blood culture positivity. Patients who had complication lik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haemorrhage; intestinal perforation and/or shock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zithromycin was given at a dose of 10mg/kg /day for a period of 07 days. The time to defervescence was 3.82+/-1.49 days. The minimum defervescence time was 02 days and maximum was 07 days. Clinical cure rate was 94%.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 was noted related to azithromycin therapy except nausea, vomiting, and jaundice. Prior treatment with antibiotics did not affect defervescence time (P>0.05). Pre-treatment febrile period has got positive and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response (r = +0.593). It was found that once daily administration of oral azithromycin for seven days in the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typhoid fever was effective and reasonably safe.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医疗成本成为医疗机构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效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选择和制定最优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 开展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5-2017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肺部感染且痰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28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组(A组)153例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B组)13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BC、CRP、PC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胸闷、气促好转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153)与2.2%(3/135),χ2=0.07,P=0.80〕。A组有效率为83.7%(128/153),B组有效率为82.2%(11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75)。两组期望成本分别为487 564元和438 737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 825和5 337,头孢哌酮/舒巴坦每获得1个单位临床效果所需成本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32 551元。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更具有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14.
Yang P  Chen Z  Jiang J  Zhang YY  Zhou H  Wu Q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39-1742
目的 探讨影响动脉硬化性锁骨下动脉支架远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术前白细胞计数、抗血小板药的不坚持服用(即停用3 d以上)、支架放置术后残余狭窄(即直径狭窄率>20%)、支架放置术前锁骨下动脉病变程度、血脂、血压、血糖等是否是降低支架通畅性的危险因素.用χ2检验及独市样本t检验分析支架通畅组(139例)与非通畅组(15例)术前白细胞计数、抗血小板药的服用、术前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残余狭窄、血脂、血压、血糖等的统计学差异.用χ2检验术前白细胞计数较高(>7.08 × 109/L)组(45例)与白细胞计数较低(≤7.08×109/L)组(109例)锁骨下动脉支架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154例患者术后随访1~4年,锁骨下动脉支架1年通畅率为96.1%(148/154),3年通畅率为88.5%(69/78).不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支架放置术后残余狭窄是支架通畅率减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818(P=0.005,95%CI/为1.688~20.057)及5.253(P=0.014,95%CI为1.391~19.838)].术前白细胞计数增多也是支架通畅率减低的危险因素[OR值为3.135(P<0.01,95%CI为1.781~5.519)];15例非通畅患者的术前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139例通畅患者(t=-5.008,P<0.01),分别为(8.15±1.59)×109/L(5.25×109/L~10.75×109/L)及(6.01±1.36)×109/L(4.07×109/L~8.11×109/L),同时前者抗血小板药的不坚持服用率及支架残余狭窄发牛率也明显高于后者(P=0.002及P=0.025).术前白细胞计数较高组及白细胞计数较低组观察结束时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1.1%(32/45)及98.2%(107/109)(P<0.01).结论 坚持抗血小板药的服用、降低支架放置术后的残余狭窄是提高锁骨下动脉支架远期通畅率的要素;同时不能忽视术前白细胞的增多对锁骨下动脉支架狭窄或阻塞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在肿瘤性发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5年6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性发热患者中随机选择近期未做放化疗,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白虎加人参汤加味加减治疗和吲哚美辛(消炎痛)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平均退热时间及毒副作用。结果观察组29例患者中13例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治愈率为44.83%,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29例患者中6例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治愈率为20.69%,总有效率为65.52%。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体温由38.5℃降至36.5℃,平均退热时间为(1.5±0.2)d,对照组患者平均体温则由38.4℃降至37.1℃,平均退热时间为(3.5±0.3)d,两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对照组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明显,观察组无一例白细胞计数下降。结论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肿瘤性发热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退热时间快,效果平稳、持久,且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NE)体积(v)、CRP、IL-8等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兔发热时相中的变化。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兔模型,利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VCS技术和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检测急性细菌感染兔(n=5)及对照组(n=5)的耳缘静脉EDTA-K2全血,统计分析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体积(NEV)及NE的直径。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寒战期、高峰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热期CRP、IL-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热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CRP、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早期(发热寒战期)兔耳缘静脉血WBC低、NE直径减小,因此WBC、中性粒细胞大小、CRP三者综合分析对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血液肿瘤伴发热的11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体征等,分为不明原因发热组及感染组,分析两组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及PCT水平与性别、年龄、发热程度、粒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感染组的降钙素原水平高于不明原因发热组(Hc=6.740,P=0.009);在不同发热程度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665);感染组中,不同性别、年龄间PC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粒细胞水平间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8,P=0.885)。结论在血液肿瘤伴发热患者中,降钙素原检测对于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与患者发热程度、性别、年龄、粒细胞计数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 (pere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 中低压重力滴注法与灌注泵灌注法对患者肾盂输尿管内压及感染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07例肾及输尿管结石患者行PCNL治疗, 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泌尿系感染情况、肾积水程度、结石直径、结石位置等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别为采用低压重力滴注法组61例和采用灌注泵灌注法46例.逆行置入肾盂内的F5输尿管导管连接测压系统连接监护仪测压通道, 监测2组PCNL术中肾盂输尿管内平均压力及最高压力.比较2组肾盂输尿管内平均压力及最高压力、结石碎石取石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体温、降钙素原及白细胞异常值等指标.结果 低压重力滴注法组和灌注泵灌注法组在碎石期间肾盂及输尿管内平均压力 (22.7±4.6)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和 (29.8±5.3) mm Hg及最高压力分别为 (28.8±6.56) mm Hg和 (50±9.25) mm Hg,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低压重力滴注法组和灌注泵灌注法组术后体温[4.9% (3/61) vs 17.3% (8/46) ]、降钙素原值[3.2% (2/61) vs 15.2% (7/46) ]、白细胞值[9.8% (6/61) VS.28.26% (13/46)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红蛋白下降值[ (8.3±3.7) g/L vs (7.2±3.3) g/L]结石清除时间[ (42.4±14.5) min vs (43.6±13.5) 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灌注泵灌注法比较, 低压重力滴注法术中肾盂输尿管内压明显低于发生反流的极限值, 术后感染指标低, 发热率低;手术时间, 碎石取石效果方面无明显劣势.  相似文献   

19.
黄翠琼  赵凤清 《中外医疗》2012,31(16):14-15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并结合临床应用实例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为主要用药进行抗感染治疗的98例女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患者血清和尿样中哌拉西林和舒巴坦的药物浓度,分析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派拉西林钠的cmax在复方制剂中为(134.40±26.22)mg/L,消除半衰期t1/2为(0.89±0.41)h,尿药回收率为(42.9±13.7)%;舒巴坦的cmax为(36.29±4.59)g/L,消除半衰期t 1/2为(1.08±0.17)h;12h尿药回收率分为(42.4±18.9)%。98例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0.82%,对照组组为74.4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2,P〈0.01)。结论患者对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的耐受性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是否能减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感染及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方法入选从2011年
9月到2012年10月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且住院资料完整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分为预防性抗生素组(PA
group)和非预防性抗生素组(non-PA group)。感染的判定由两位卫生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为排除感染的术后体温大于37.5 ℃。结果共入组95例患者,
包括35例PA组和60例non-PA组。non-PA组一例发生感染相关的死亡,PA组一例患者出现支架近端逆撕形成Stanford A型夹
层并死亡(1.67% vs 2.85%,P=1.00)。两组间术后感染发生率(5% vs 2.86%,P=1.000),住院时间(9.30±7.21 vs 10.06±5.69,P=
0.094),感染相关的死亡率(1.67% vs 0%,P=1.00),术后发热发生率(70.90% vs 91.43%,P=0.20)。根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手
术后不同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31,P<0.001),而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F=0.978,P=
0.326)。结论目前的数据不能证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术后感染和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但未使用预防性性
抗生素的患者发生的术后感染可能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