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提高颈椎横突孔直径变化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认识。方法颈椎椎间盘联合椎体扫描,在颈椎常规扫描椎间盘的基础上同时加扫C4~6椎体,测量C4~6椎体横突孔直径及观察横突孔周围组织的CT改变。结果 60例颈椎横突孔狭窄病例中,横突孔先天狭窄32例,增生性狭窄28例;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1例、重度狭窄11例;C4椎体横突孔狭窄10例,C5椎体横突孔狭窄26例、C6椎体横突孔狭窄24例;一侧狭窄49例,两侧狭窄11例。结论改进后的CT扫描不仅可观察颈椎椎间盘、颈椎横突孔的变化,而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平 《苏州医学杂志》1996,19(4):F002-F002,50
总结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就横突孔狭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邹振生通过观察发现国人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后周围环绕十分丰富的交感神经丛,提出交感神经的刺激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5].孙宝珍通过对100例主要症状为眩晕、呕吐的颈椎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的颈椎CT对照研究,测量其各椎体横突孔的最大内径作为参考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故认为此类患者不完全存在因骨赘形成所致狭窄.相反,横突孔周围骨质的改变引起椎动脉压痕的出现,往往是骨赘发生过程中椎动脉张力长期作用在骨质上形成的代偿性结果.这一结果充分阐明了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不是以往传统学说认为的那种是由颈椎横突孔本身骨赘形成所致狭窄造成的,而是由横突孔周围钩突及上关节突骨赘形成累及横突孔间接变窄压迫刺激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6].  相似文献   

4.
颈椎横突孔和椎动脉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150个正常成人离体颈椎(C3-C6)的横突孔和30具成人尸体(男18、女12)的椎动脉,测量两侧横突孔的内径、横突孔-钩突间距和椎动脉在第六颈椎横突孔下方的外径。观察结果,横突孔的横径左侧为6.82±0.75mm,右侧为6.71±0.86mm;横突孔的失状径左侧为5.68±0.82mm,右侧为5.45±0.76mm。椎动脉的外径左侧为3.80±0.65mm,右侧为3.20±0.45mm。结果表明,正常横突孔的内径明显大于椎动脉的外径,但横突孔内壁骨质增生或钩突增生突入孔内,并压迫椎动脉时,会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5.
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走行和毗邻结构,为进一步明确椎动脉型椎病的病因提供依据。方法:对14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形态,走行方向与周围骨,肌肉,神经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第二段走行于骨,肌肉,神经根所围成的管道中,与后方颈神经前支和小关节突的关系密切,钩突的高度在C5,C6最高,颈椎上关节突前缘和横突孔后缘距离较近,部分可超过横突孔后缘,结论:椎动脉后方关节突的退变,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个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推拿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多见于40~60岁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为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其中较常见的乃是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X线片可见:颈椎正常弧度消失或过曲,钩椎关节增生,左右斜位片示横突孔变窄,颈椎张口位寰齿,寰枢关节间隙不等,齿突偏移等,属于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失。笔者自2005年1月~2006年5月,运用推拿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样本病例26例。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组)20例,非颈椎病(颈椎伸屈位DSA对照组)6例。同时进行颈椎X线平片和DSA检查。首先,整体上对颈椎X线平片和椎-基底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两组颈椎伸屈位DSA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颈椎病组均有程度不等的椎-基底动脉形态和(或)功能的影像学异常。包括:椎动脉形态改变(异常迂曲、狭窄、闭塞)13例(65%);颈椎伸屈位示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功能改变(痉挛)7例(35%)。椎动脉的形态改变与颈椎轻度错位相应部位一致;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主要是其颈椎X线平片征象较DSA相对较轻,此系造成临床上误诊、漏诊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成像(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2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重建椎动脉,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32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31例,横突孔异常者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20例。结论:椎动脉CTA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贾春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59-306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1月,应用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 712例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重点观测、记录椎动脉内径、走行、血流速度以及颈段入横突孔的位置等.其中103例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病例,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 2 712例患者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为244例,占全部椎动脉型颈椎患者总数的8.9%,其中103例患者同时接受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CTA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准确、快捷、无创且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前、后椎动脉的变化。方法选择单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经多普勒超声监测诊断椎动脉管腔变窄,而对侧正常。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患侧,彩色多普勒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变化。结果阻滞后半个月患侧变窄的椎动脉明显增宽,3个月后基本恢复如常,健侧椎动脉无明显变化。本组临床治愈7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愈与显效率88%(88/100例)。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短时间内扩张椎动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椎病中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分型与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风寒湿型48例,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椎小关节增生,韧带钙化;气滞血淤型62例,CT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痰湿阻络型78例,CT影像表现为骨性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肝肾不足型37例,CT显示横突孔狭窄,椎动脉扭曲狭窄;气血虚亏型13例,CT显示椎小关节对应不良,关节间隙出现真空,椎体失稳。结论 16层螺旋CT检查能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明确显示椎管、椎间孔及横突孔的狭窄、神经根及脊髓的受压程度,可以观察椎动脉的变异、钙化及狭窄程度,能为颈椎病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有利于提高颈椎病中医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MRA分型,并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MRA,并对照分析正常对照组MRA。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分六型,A型(椎动脉硬化型);B型(椎动脉受压型);C型(椎动脉迂曲型);D型(椎动脉发育异常型);E型(混合型);F型(椎动脉正常型)。该研究组共发现椎动脉纤细病例62例,占所有病例的47%(62/132)。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MRA表现以混合型为多,椎动脉发育异常是其发病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综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方法:利用我院图书馆及上网查询浏览了几十篇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像学检查方面的文献,并重点学习近20篇有关文献。对X线平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等几种检查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结果:X线平片是常用检查方法,MRI、CTA及TCD能准确显示血管形态及血流,DSA因有创已不常用,EEC及脑血流图尚在摸索阶段。结论:几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劣,需综合分析,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接受脑循环治疗仪和低周波治疗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28/30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3.3%(19/30例),治疗组CASCS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单用药物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比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近5a来所诊治的10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55例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5~10mgq.n.,两组均经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疗效情况。结果:按所定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平均初效时间或症状完全控制时间以及两个月后复发例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西比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丁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4,(7):114-115,119
目的研究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推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迹的差异。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的血沉和红细胞压迹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