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纯眼球摘除或眼内容摘除术后,常引起上睑板沟凹陷、下睑缘下沉,义眼陷没、呆滞不能转动,甚至下睑外翻、下穹隆消失,义眼经常滑脱等畸形.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座其组织相容性好,对周围组织无刺激、无排斥、重量轻、血管纤维组织易长入义眼座微孔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眶内植入的较好材料,主要用于眼球摘除或眼内容摘除术后预防和矫正眼眶畸形.目前手术方法很多,手术操作较为复杂繁琐,对组织的创伤较大.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5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普及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提高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三联手术 )逐渐应用于临床。我们对 35例曾接受三联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收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35例 (35只眼 ) ,其中男性 19例 (19只眼 ) ,女性 16例 (16只眼 ) ;年龄范围 35~ 81岁 ,平均年龄 6 1 5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 6只眼 (74 3%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4只眼 (11 4% ) ,继发性青光眼 5只眼 (14 3% ) (激素诱发性青光眼 2只眼 ,假性剥脱综合征 3…  相似文献   

3.
Ritleng泪道插管术在儿童泪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泪道阻塞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对148例(187只眼)常规施行泪道探通手术无效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采用口服水合氯醛后局部麻醉下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治疗.患儿年龄范围是5~40个月.对该方法治疗流泪等症状、恢复泪道排泄功能的疗效及术中出血或水肿、术后硅胶管脱出等并发症进行分析.随访时间为术后4~17个月.结果 术后1~3 d,157只眼(84.0%)流泪症状消失.术后3或6个月,187只眼均顺利拔管.其中178只眼(95.2%)治愈,7只眼(3.7%)好转,2只眼(1.1%)无效;46例(52只眼)5个月龄的患儿行泪道插管手术1个月后泪道排泄功能全部恢复正常.术中并发症包括鼻腔少量出血9只眼,泪小管水肿者9只眼.术后8只眼(4.3%)出现硅胶管脱出.结论 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是一种便捷、安全的儿童泪道手术,可用于儿童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刘三梅  钟捷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066-1068
目的: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灌注系统应用于常规玻璃体切割术,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适应证,并发症.方法: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96眼(190例),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42眼,单纯玻璃体积血患者2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玻璃体积血26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8眼,随机分层分为2组,每组98眼.一组采用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灌注系统,另一组采用常规玻璃体切割灌注系统.完成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包括黄斑部手术操作,使用20G玻切刀、视网膜钩、镊、笛形针、电凝等进行视网膜周边部操作,内界膜及视网膜前增殖膜剥除,视网膜切开,气液交换,视网膜光凝、冷凝等复杂视网膜手术操作.手术结束时仅缝合玻切刀及光纤头巩膜创口,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灌注系统穿刺口无需缝合.术后随访2~7 mo.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感染性眼内炎及切口持续性渗漏等并发症.采用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灌注系统患者全部手术时间平均78min,采用常规玻切灌注系统,其平均手术时间为95min,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并发症包括视网膜再脱离,一过性眼压升高,玻璃体积血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灌注系统应用于常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疾病,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等多种较复杂的疾病,扩大了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灌注系统的临床应用范围,未观察到与改换灌注系统相关的手术并发症.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晶状体状态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0例(30只眼)行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与38例(56只眼)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访6~21月,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有晶状体眼组视网膜一次复位率87.50%(14/16),无和(或)假晶状体眼组视网膜一次复位率92.30%(12/13).术中并发症两组发生率接近,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有晶状体眼组2只眼(0.04%)而无和(或)假晶状体眼组4只眼(0.11%)发生角膜水肿.无和(或)假晶状体眼组前房渗出6只眼,虹膜后粘连2只眼,虹膜新生血管5只眼,而有晶状体眼组无一例发生.有晶状体眼组再次手术7只眼(13.72%).无和(或)假晶状体眼组再次手术3只眼(8.57%).结论 联合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可早期恢复患者的视力,提高视网膜复位率.但术后前房炎症反应、虹膜后粘连、虹膜新生血管及眼压升高等并发症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23G、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DR患者33例38只眼纳入研究.按其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23G微 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组(23G组)和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组(20G组),分别为18例20只眼和15例18只眼. 手术后随访6~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的玻璃体手术时间,手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目,手术中出血需电凝的次数,手术中需更换显微器械的情况,手术后连续1~3 d的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手术成功率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指标.结果 23G组手术时间为35~11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3.5±21.7) min;20G组手术时间为4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3.9±27.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2).23G组和20G组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数平均分别为6、14个.23G组和20G组手术中视网膜或增生膜表面出血影响继续操作需电凝止血的次数平均分别为71、102次.23G组和20G组手术中进行反复显微器械更换操作的患眼分别为3、12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58,P=0.001).23G组和20G组手术后第1、2、3天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0.2±2.0)、(13.4±2.5)、(14.9±2.3) mm Hg(1 mm Hg=0.133 kPa)和(16.5±2.9)、(19.3±2.4)、(20.1±2.9)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7.41,6.18;P<0.01).23G组手术后出现多量的眼内出血1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只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未再次接受手术1只眼.20G组手术后出现多量的眼内出血2只眼,其中1只眼为玻璃体积血未予眼内填充的患眼,1只眼为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眼,手术后2只眼硅油填充眼出现NVG,1只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未再次接受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9,0.49,0.01;P>0.05).23G组和20G组最终手术分别成功19、17只眼,成功率为95.0%、9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4).两组患眼均未发生眼内炎、明显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23G组BCVA<0.05者1只眼;0.05~0.09者5只眼;0.1~0.2者10只眼;≥0.3者4只眼;20G组BCVA< 0.05者1只眼;0.05~0.09者9只眼;0.1~0.2者6只眼;≥0.3者2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0,P>0.05).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手术较20G手术减少了器械更换,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手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镇痛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客观评价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止痛效果。方法 在铺巾前、开睑后滴“0 .4%爱尔卡因”表麻剂二次后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随机选择角膜切口组、巩膜切口组各 12 0例 ,手术结束后根据病人主观疼痛感觉 ,按疼痛分类记录 ,分析镇痛效果。结果 本研究手术时间范围 5~ 2 5分钟 ,平均 7.2分钟。角膜切口组疼痛感觉 : 级 11只眼 (9.1%) , 级 12只眼 (10 %) , 级 7只眼 (5 .8%) , 6只眼 (5 .0 %) ;巩膜切口组疼痛感觉 : 级 5只眼 (4.2 %) , 级 9只眼 (7.5 %) , 级 8只眼 (6 .7%) , 级 4只眼 (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手术并发症 :角膜切口组环行撕囊失败 8只眼 (6 .7%) ,后囊膜破裂 4只眼 (3.3%) ,巩膜切口组环行撕囊失败 6只眼 (5 .0 %) ,后囊膜破裂 5只眼 (4.2 %) ,无晶体核坠入玻璃体内和眼内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方式行超声乳化镇痛效果良好 ,手术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眼压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31例(31眼)分别行小梁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小梁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17眼(54.8%)视力较手术前提高,14眼(45.2%)视力无改善;15眼(48.4%)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 mmHg,加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者11眼(35.5%),5眼(16.1%)需行二次手术;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21眼(67.7%),非功能性滤过泡者10眼(32.3%).无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在高眼压下行滤过手术如严格掌握适应证、精细操作、个性化处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病例的病因以及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调查研究.统计1999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眼视光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病因,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诊断、手术方式等相关信息,把上述信息输入Excel表格中,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百分比,结果用各种统计图表来表示.结果 这10年间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年龄分布呈正态性,平均为44.4岁,高峰在50~59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在细菌件角膜病变和外伤中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女性.近2/3患者来源于温州地区.共对651例患者(727眼)施行了角膜移植手术,其中439例(495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03例(123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62例(62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40例(40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7例(7眼)行其他类型角膜移植手术.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角膜病变,168眼(23.1%),其中细菌性角膜溃疡86眼(11.8%),真菌性角膜溃疡82眼(11.3%).其他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65眼(22.7%),角膜白斑(包括先天性白斑以及感染愈合后遗留的白斑)95眼(13.1%),外伤(包括化学伤、热烧伤、爆炸伤以及外伤后角膜疤痕)64眼(8.8%),圆锥角膜58眼(8.0%),大泡性角膜病变(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57眼(7.8%),角结膜皮样瘤(包括Goldenharr综合征)43眼(5.9%)以及各种类型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41眼(5.6%),24眼(3.3%)为再次移植.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量从2005年后有逐渐下降趋势,而板层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量有逐渐增加趋势.结论 感染性角膜病变是温州地区角膜移植最常见的病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单病种中最多见的病因.本次研究结果和中国北部地区结果相似,和欧美国家结果有所不同.对于内皮功能正常的患者,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将逐渐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医用内窥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应用于眼科手术治疗的内窥镜主要有应用于眼球内手术的眼内窥镜、应用于泪道手术的泪道内窥镜以及应用于视神经管减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鼻内窥镜.内窥镜手术已成为眼科手术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补充.本文就内窥镜在眼科应用的历史、眼内窥镜类型和工作原理、手术入路以及内窥镜在眼科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三井幸彦等(1979)经过临床实践,对外斜视提出了对主眼进行手术的方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一年来,笔者应用于临床,对主眼手术矫正外斜视2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种不同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玻璃体切割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52例54眼,AkreosAdapt组(4襻)26例28眼,C-flex组(双襻)26例26眼,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视力、人工晶状体囊袋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4.6±3.8)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AkreosAdapt组提高22眼,C-flex组提高20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P>0.05)。IOL偏心量:AkreosAdapt组:0级15眼,1级8眼,2级4眼,3级1眼;C-flex组:0级8眼,1级7眼,2级9眼,3级2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P<0.05)。2组人工晶状体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继发性青光眼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不同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安全、可行。4襻AkerosAdapt人工晶状体的囊袋稳定性优于双襻C-flex人工晶状体,2种人工晶状体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有待于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L asik)是一种新的角膜屈光手术 ,具有预测性、精确性高、疗效稳定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由于其治疗机理 ,设备较前完善 ,可以治疗曾行过 L asik和 PRK术后回退 ,我院收治 9例 (16只眼 )取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1.术前屈光度 :6 .0~ 10 .0 D4例 (7只眼 ) ,10 .0 D以上 5例 (9只眼 )。行 PRK手术回退 7例 (13只眼 ) ,行 L asik手术回退 2例 (3只眼 )。二次手术时机 PRK术后 >1年 ,L asik术后 >半年。2 .性别 :男 4例 (7只眼 ) ,女 5例 (9只眼 )。年龄 18~ 2 5岁 6例 (12只…  相似文献   

14.
囊袋张力环在马凡综合征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囊袋张力环在马凡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18例 ( 2 9眼 )马凡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接受超声乳化吸出术 ,将囊袋张力环植入晶状体囊袋后 ,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 6~ 18月 ,2 7眼 ( 93 .1% )保持了良好的居中性。术后 1月最佳矫正视力≥ 0 .7者 2眼 ,0 .3~ 0 .6者 2 2眼 ,<0 .3者 5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囊袋张力环应用于马凡综合征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 ,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 ,而且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后囊 ,避免或减少玻璃体脱出 ,有效地减少了马凡综合征患者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在2003年4月~2004年9月于我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儿童角膜盲连续病例29例(2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23眼中12眼(52.17%)视力达0.05以上.29眼中19眼(65.52%)角膜保持透明,其中,圆锥角膜及先天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所有病例植片透明;6眼外伤性角膜瘢痕中5眼植片透明,1眼发生排斥;先天性角膜混浊6眼中4眼排斥;角膜溃疡3眼中2眼排斥;角膜带状变性2眼中1眼排斥;碱性化学伤2眼均排斥.29眼中8眼(27.6%)发生包括虹膜前后粘连、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不同原因造成的儿童角膜盲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不同.早期的手术干预、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术后的强化弱视治疗是影响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将最新研制的眼科微波治疗仪应用于裂孔原性视网膜脱离(6眼),白内障(15眼),青光眼(9眼),翼状胬肉(7眼)及霰粒肿(2眼)等手术共40眼,获得良好的止血和眼底凝固效果。所用微波输出功率为100V,照射范围1—2mm。在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中,使用微波止血,效果极佳;即使有液体存在,止血效果仍不受其影响。而且,术后出血和组织水肿轻微,伤口愈合良好;亦无房水细胞增加和角膜水肿混浊等付作用。作者认为,这是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0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1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 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83°±2.6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6眼(95.6%)多于对照组75眼(82.4%)(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9 ±0.23)D低于对照组(-0.45 ±0.31)D(P <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40眼(44.4%)多于对照组26眼(28.6%)(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IOL)眼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22只眼)IOL眼视网膜脱离,先预置环扎带,然后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完成环扎带及硅压块缝线、排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冷凝、硅压、检查裂孔位置、扎紧环扎带和眼内注气等操作,定期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8只眼,再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只眼,最终视网膜复位率95.5%.术后视力提高18只眼,不变2只眼,下降2只眼,最好矫正视力≥0.3者9只眼,无一例发生IOL移位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IOL眼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适用于瞳孔区和晶状体囊膜相对透明区≥6 mm、PVR≤C1患者,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目的在于形成结膜下房水流出眼外的瘘道,同时形成滤过泡(Filtering bleb)达到眼压降低。而滤过泡的瘢痕增生常导致滤道闭塞、滤过功能丧失。自Gressel 等1984年提出结膜下注射氟尿嘧啶(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辅助治疗以来,许多人相继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令人瞩目。且已成为青光眼研究40年的进展之一。本文对近年5—FU 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机理、临床疗效、使用方法及其并发症综述如下。(一)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因素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及其改良术式不胜枚举,但手术失败者屡见不鲜。中谷一报道小梁切除术后经5年观察的223眼中,眼压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SV25G)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例29只眼(2~12岁)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TSV25G晶状体后囊膜环形切开前部玻璃体切割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观察术后视力以及后囊膜混浊、虹膜粘连、人工晶状体偏位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29只眼)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表现为明显视物追踪,视力提高.无虹膜夹持、后囊膜混浊、虹膜后粘连、继发青光眼、人工晶体偏位、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TSV25G晶体后囊膜环形切开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应用于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抑制后发障发生,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