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p2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运用S-P法对60例单纯肝硬化、30例癌旁肝硬化及27例HCC的p21、PCNA及HBsAg表达情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癌旁肝硬化、单纯肝硬化、癌组织p21阳性率分别为90%、68.33%、62.96%。癌旁肝硬化与单纯肝硬化及癌组织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LCD改变的肝硬化,p21、PCNA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92.45%、73.59%、64.92%均高于不伴LCD改变的肝硬化组织(P<0.05)。HBsAg阳性及PCNA表达阳性的肝硬化组织,其p2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2%、86.21%,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及PCNA阴性的肝硬化组织(P<0.01)。结论(1)p21的过度表达可能与HCC的起始过程有关,在HCC形成发展的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2)LCD是一群具有肿瘤性增殖潜能的癌前细胞群,尤其是伴有HBV感染,且有p21及PCNA共同过量表达者,有发生HCC的高度危险。(3)HBV感染及PCNA过量表达与p21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 (IGF -Ⅱ )在肝细胞癌 (HCC)中的诊断意义。分别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及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测定了 35例肝细胞癌 (HCC)、16例肝硬化 (LC)和 16例慢性肝炎 (CH)及 10例正常对照者 (NC)的血清VEGF、IGF -Ⅱ水平。HCC患者血清VEGF、IGF -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各病组 (P <0 0 1或P <0 0 5 ) ,二者对于AFP阴性的HCC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3 6 %和 5 4 5 % ,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阳性率达 94 3%。有远处转移的HCC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HBV复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表达的关系。方法以自身对照法收集人肝细胞癌(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以生物素标记的HBV—DNA探针检测肝癌组织中HBV—D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TGF-β1和IGF-Ⅱ的表达,分析TGF-β1和IGF-Ⅱ表达与HBV复制的临床病理学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TGF-β1和IGF-Ⅱ均呈较高表达,其阳性率均为83.3%,肝癌组明显高于癌旁组(P〈0.01)。癌灶组TGF-β1和IGF-Ⅱ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数目无关(P〉0.05);TGF-β1和IGF-Ⅱ表达与HBV复制显著相关,且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结论肝癌组织中TG-β1和IGF—II过度表达,且与HBV复制和肝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动态观察HBV与AFB1诱发树鼩肝细胞癌(HCC)病变过程肝癌前病变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灶(GGT阳性灶)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p21及p53表达情况,探讨HCC发生的可能机制。实验动物分4组:A组血清HBV阳性和摄入AFB1;B组HBV阳性;C组摄入AFB1;D组空白对照。结果:(1)各实验组肝癌前病变GGT阳性灶数量、大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组明显大于B、C组(P<0.05);(2)实验第15周,即有IGF-Ⅱ阳性表达,在第45周阳性率明显高于第75周(P<0.05);(3)A、B两组动物肝组织中HBsAg阳性率高达92.1%,首次在树鼩肝组织中检出HBxAg,且阳性率达86.5%。提示:HBV与AFB1协同致树鼩HCC;HCC发生早期就有癌基因IGF-Ⅱ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化学、病毒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的差异。方法对63例诊断为CHB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一次,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动态检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YMDD变异、B超等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CHB患者3年时,HBeAg阳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64.7%、64.7%、0%、0%;HBeAg阴性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分别为70.4%、77.8%、0%、0%。两组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8.2%),x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5.9%),x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容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并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HBV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调查研究, 纳入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HCC的患者共1 605例。将HBV现症感染(HBsAg阳性、抗-HBc阳性)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作为参照,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sAg和抗-HCV均阴性的HCC患者中, HBV既往感染者占比达86.7%。与HBV现症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相比, 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NAFLD患病率更高(19.7%比8.5%, P < 0.001)。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肝硬化后, 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更可能患有NAFLD(OR = 2.29, 95%CI:1.40~3.74)。且这种现象只在非肝硬化(OR = 5.26, 95%CI:2.53~10.96)、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HB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份HCC、癌旁肝组织标本及6份正常肝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HBsAg与甲胎蛋白(AFP)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中HBsAg及AFP表达均为阴性;HCC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AF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90%(P〈0.05),HCC和癌旁肝组织AF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2.5%(P〉0.05);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阳性者AF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者(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通过诱发肝细胞产生AFP参与HCC发病,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肝细胞癌 (HCC)和肝硬化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 Ki- 6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PCNA和 Ki- 67抗原在 HCC和肝硬化组织中的标记指数 (L I)。结果显示 , 、 、 级 HCC的 PCNA L I分别为 (2 6.9± 17.4) %、 (3 3 .1± 2 2 .7) %、 (73 .8± 16.3 ) % ,各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 <0 .0 5 ) ;Ki- 67L I分别为 (2 5 .8± 15 .6) %、 (5 8.2± 18.6) %、 (75 .3± 2 0 .2 ) % ,各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但各级 HCC中的 PCNA L I和 Ki- 67L I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肝硬化组织中 PCNAL I为 (8.8± 5 .2 ) % ,Ki- 67L I为 (7.9± 4.4) %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提示 HCC及肝硬化组织中 PCNA和 Ki- 67抗原的阳性率基本一致 ,HCC的分化程度与 PCNA或 Ki- 67密切相关 ;原位检测 HCC组织中PCNA或 Ki- 67抗原的表达 ,有助于判断 HCC分化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6,(9)
<正>WHO(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1]。HBsAg阳性CHB(慢性乙肝)患者容易通过常规检测手段被发现,而HBsAg阴性的HBV感染者因HBsAg转阴或检验手段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易被发现,但其早在1970年发现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活动时就被证实是存在的~[2],且目前研究显示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肝硬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HCC组织、51例癌周肝组织、11例肝硬化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SOCS1蛋白的表达;另分别检测VEGFR2和EGFR在27例和41例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癌周肝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为阴性1例,弱阳性15例,阳性30例,强阳性5例,HCC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为阴性11例,弱阳性38例,阳性14例,癌周肝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强度显著高于HCC组织(P0.01);SOCS1蛋白在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SOCS1表达在瘤体大小间(瘤体5cm和≥5cm)有显著性差异(P0.001);SOCS1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R2和EGFR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OCS1蛋白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肝硬化发展成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作者对613例不同病因类型的肝硬化病人作了前瞻性研究。其中240例酒精性肝硬化中(3例HBsAg阳性),10例发展成HCC;130例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中(1例HBsAg阳性),6例转成HCC;161例慢活肝中(43例HBsAg阳性),16例转成HCC;41例潜隐型肝硬化中(HBsAg均阴性),转成HCC8例;其他型肝硬化41例(全部HBsAg阴性),2例转成HCC。这42例HCC中36例(86%)是男性,平均年龄为55±10岁(22~63岁)。42例HCC中9例  相似文献   

12.
赵亮  戴朝六  彭松林  薛今琦 《山东医药》2012,52(20):54-56,103
目的 探讨双重免疫染色检测DLK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HCC组织(45例)、癌周肝硬化组织(20例)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组织(20例)中DLK1及PCNA的表达.结果 DLK1与PCNA在HCC组、肝硬化组织及FNH组织中表达率均为100%;两者阳性表达水平与HCC恶性程度呈正相关.DLK1与PCNA在癌周肝硬化组及FNH组中的表达水平均较HCC组低(P<0.05),DLK1/PCNA在FNH组中的表达水平较癌周组织低(P<0.05).结论 DLK1与PCNA的表达均与HCC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同时高阳性表达DLK1与PCNA的HCC恶性程度更高,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LK1与PCNA的表达更能体现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肝或癌组织HSP70、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织HSP70、p53和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x1^2=27.16x2^2=67.6,x3^2=40.6,P〈0.01);HSP70在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中的表达逐步增强;HSP70和p53在分化较好的HCC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不良者(x1^2=6.8,P1〈0.01x2^2=6.1,P2〈0.05),而PCNA表达与HCC组织分化程度无关(x2=2.4,P〉0.05);HSP70表达强度与p53和PCNA表达关系密切(x1^2=41.3,x2^2=41.4,P〈0.01)。结论 HCC是HSP70高表达肿瘤。HSP70表达与p53和PCNA表达密切相关,因而在HCC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HCC)有关的证据如下:1. HBV 感染标志的发生率和地区性分布与 HCC 相同。2. HCC 患者父母亲有 HBV 血清标志的发生率颇高。3. HCC 和 HBsAg 携带者均有家族聚集观象,提示围产期传播。4. 在 HBsAg 阳性 HCC患者的非癌肝组织,肝细胞浆内 HBsAg 阳性,细胞核内可见 HBcAg。癌细胞则极少有 HBsAg,亦无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Ⅱ型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237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状态,其中152例(64.14%)HBs Ag阳性,并揭示HCC患者血清中存在HBV_2感染的血清学模式,即HBsAg阳性而抗-HBc阴性,占HBsAg阳性HCC患者的10.53%(16/152)。占所有HCC患者的6.75%(16/237)。应重视对HBV_2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患者为对照,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的变化,以及HCC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探讨HBV导致HCC的可能机制。方法 HCC组89例,CHB组1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分别留取肝脏穿刺组织标本(HCC组织均带有癌旁肝硬化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CHB组(P<0.05);在CHB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和HCC组织中HBsAg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51%和10%,HBcAg阳性率分别为78%、19%和3%,与CHB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相比,HCC组织中2种抗原表达均明显较低(P均<0.05)。结论在HBV慢性感染不同疾病阶段,血清HBVDNA水平和HBsAg/HBcAg在肝组织内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与CHB组相比,HCC组HBVDNA水平较低,HBsAg/HBcAg表达显著缺失,这可能与HCC患者HBVDNA复制水平降低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导致HBsAg/HBcAg表达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HBsAg和HBV DN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探讨HBV标志物协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表达与HCC侵袭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核酸杂交和组织芯片技术,分别检测HCC 130例(HCC组)、肝内外转移灶29例(转移组)、癌旁肝脏组织96例(距肿瘤2cm,癌旁组)、远癌肝脏组织(距肿瘤5cm,远癌组)46例、肝良性肿瘤的瘤旁肝组织5例(正常组)中HBsAg和HBV DNA的表达,并结合各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其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意义。[结果]HBV蛋白与HBV DNA在癌旁组、远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HCC组和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HBsAg表达与APE1mRNA存在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无相关(P0.05)。[结论]HBsAg表达与APE1mRNA存在负相关,HBV感染可抑制APE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清中微小RNA(microRNA, miR)-338-5p、miR-140-5p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95例作为肝细胞癌组,另选取同时期HBV相关良性肝病患者100例作为良性组,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miR-140-5p表达水平及HBV DNA载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miR-140-5p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miR-338-5p、miR-140-5p、异常凝血酶原-Ⅱ(abnormal prothrombin-Ⅱ, PIVKA-Ⅱ)表达对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PIVKA-Ⅱ表达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肝细胞癌组[(2.73±0.88)、(103.14,319.19)mAU/ml]、良性组[(1.48±0.40)、(32.70,87.15)mAU/ml]、对照组[(1.00±0.27)、(10.36,16.82)mAU/ml],外周血血清中miR-140-5p表达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对照组(1.00±0.25)、良性组(0.72±0.20)、肝细胞癌组(0.38±0.1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细胞癌组患者HBV DNA载量(144.97±47.32)明显高于良性组(75.66±21.91)(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间比较,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PIVKA-Ⅱ表达水平及HBV DNA载量从高至低依次为TNM 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外周血血清中miR-140-5p表达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TNM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而miR-140-5p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与患者有无糖尿病史、有无长期饮酒史、HBV DNA载量及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miR-140-5p、PIVKA-Ⅱ表达水平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血清中PIVKA-Ⅱ>40 mAU/ml、miR-338-5p高表达、miR-140-5p低表达是影响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miR-140-5p、PIVKA-Ⅱ表达水平联合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的AUC为0.930,明显高于3指标单独诊断的AUC(P均<0.05),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98.90%,特异度为87.00%。结论?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miR-338-5p高表达,miR-140-5p低表达,2者可作为评估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的血清指标,2者联合PIVKA-Ⅱ更有利于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9.
孟芝兰  叶大雄  宋晓华  杨春明  张宁 《肝脏》2002,7(4):226-22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p2 1/WAF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DNA含量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功能真彩色图像分析仪检测 60例肝细胞癌 p2 1蛋白表达量和DNA含量 ,同时取 2 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  60例肝细胞癌 p2 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47% (2 8/60 ) ,癌旁组织为 15 % (3 /2 0 )。 60例肝细胞癌中高分化癌阳性表达率为 13 % (2 /15 ) ,低分化癌为 5 8% (2 6/4 5 )。可见p2 1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5 ) ,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分化癌 (P <0 .0 1)。肝细胞癌DNA相对倍体均值 (U值 )范围为 1.0 8~ 3 .17,U值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 (P <0 .0 5 )。结论 p2 1蛋白的表达情况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 ,肝细胞癌DNA含量与病理学特征及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结合可作为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肝细粒棘球蚴病与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共患病状态,为进一步探讨肝细粒棘球蚴病对慢性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019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资料,明确肝细粒棘球蚴病与慢性HBV/HCV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共患状态,进一步选取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慢性HBV/HCV感染病例(共患病组),匹配本院单纯慢性HBV/HCV感染患者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病毒感染状态、肝硬化、肝细胞癌的疾病构成。结果 共患病组38例(9.5%),合并HBV/HCV感染后肝硬化2例(0.5%),合并HBV/HCV感染后肝细胞癌0例。共患病组的慢性HBV感染者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占81%,HBeAg阳性CHB患者占9.5%,HBeAg阴性CHB患者占9.5%;单纯慢性HBV/HCV感染组的HBV感染者中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占43%,HBeAg阳性CHB患者占33%,HBeAg阴性CHB患者占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