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琪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8):1750-1750
为了能够动态反应发热待查患者体温变化情况,自行设计一种体温监测单,该记录单简单、直观,能直接反映体温变化情况,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该类手术后患者体温变化的特点,作者将68例患者按不同手术类型分为3组,观察术后7d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术后61例(89.7%)患者出现39℃以上高热,体温变化与手术类型无关。提示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短时间内变化较大,高热的原因除一般的吸收热外,与手术中低温、复温后体温反跳以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有关。因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曾华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415-415
目的:观察新生儿沐浴后体温的变化及润肤油按摩对迅速提高体温的作用。方法:将100例沐浴后以润肤油按摩的新生儿作为实验组,记录沐浴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将100例单纯沐浴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沐浴前后比较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沐浴及润肤油按摩组的新生儿与单纯沐浴的新生儿体温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润肤油对皮肤有保温作用,减少皮肤蒸发散热;按摩能促进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及各种生理反射,促进母乳喂养,使新生儿的体温迅速回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医院获得性压疮(HAPU)的形成情况,探讨围手术体温变化对HAPU发生及进展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76例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前后体温变化程度,分为体温改变组(n=217)和体温不变组(n=459)。检查2组患者压疮好发部位皮肤情况,比较HAPU发生率、发生时间、进展程度(压疮形成后第5天的分度)的差异。结果 12例患者(1.78%)发生HAPU,平均(80.25±12.78)岁。体温变化组HAPU发生率2.30%(5/217),体温不变组为1.53%(7/45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变化组5例HAPU发生于术后(1.80±1.10)d,体温不变组7例HAPU发生于术后(5.71±3.99)d,体温变化组发生HAPU更早(P0.05);体温变化组HAPU形成后第5天平均压疮分度为(2.60±0.89)度,高于体温不变组的(1.29±0.49)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稳定的体温对推迟HAPU的发生、延缓HAPU的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保温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手术中体温维持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保温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与低体温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及低体温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予以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保温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术中体温,降低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体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对1970年1月至1984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140例的体温进行分析,其中急性期(发病8周内)体温正常者25例,有发热者115例,现将115例发热患者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15例中临床能查明发热原因者31例(列为继发组)。余84例未发现发热原因而认为和急性心肌梗塞本身有关(列为原发组)。一、115例体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1.发病后至体温开始升高的时间(表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麻醉床温度对手术后病人体温的影响及舒适度变化。方法选择术前体温正常,室温在8-12℃时进行微创腔镜手术患者180例.按手术顺序单双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麻醉床加用电热毯调节床温.对照组常规铺麻醉床.分别观察术后患者的寒颤情况和体温变化。结果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自觉症状和体温变化经统汁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温季节提高麻醉床温度能有效恢复术后病人的体温,减轻寒颤.增加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下肢骨折行内固定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下肢骨折行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术后镇痛情况分为硬膜外镇痛组(E组)、静脉镇痛组(I组)及prn肌注镇痛组(C组),每组50例。观察三组术后3d的体温变化和寒战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三组体温均在37.5℃以下。术后E组正常体温40例,占80%,C组正常体温25例,占50%,I组正常体温20例,占40%。E组体温增高人数明显低于CI、组(P<0.05)。术后第1d C、I组平均体温高于E组(P<0.05)。术后E组寒战发生率和寒战程度高于I、C组(P<0.05)。结论术后硬膜外镇痛可避免下肢骨折行内固定患者术后体温增高,减轻患者不良应激,但术后需加强患者的体温监测及护理,防止低体温,而静脉镇痛使患者术后体温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动态监测2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后其体温变化,观察消化道出血相关的体温异常的发生率、发布情况、与出血程度及活动性相关性、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体温异常80例(28.57%),其中发热70例(87.50%),体温(38.13±0.18)℃;体温过低10例(12.50%)。消化道大出血发热50.00%、体温过低8.33%均高于非消化道大出血的18.18%、2.27%(P0.05);体温过低组死亡率30.00%高于体温正常组的1.00%及发热组的2.86%(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程中体温变化率较高,具有其规律性,做好相应体温护理非常重要:加强体温观察及时得到准确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参数;根据患者发热情况采用观察及物理降温法;充分认识到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性及发生的原因,选择合适复温方式为患者进行复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专家说,由于家长缺乏科学护理知识,单纯从爱出发,造成护理不当。例如,体温38摄氏度以下服用退烧药,不敢洗澡,滥用抗生素,取消室外活动,强行给孩子喂饭等。正确的护理方法应该是,按时喂药,及时掌握患儿体温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治疗情况,如有其他变化,及时就医。具体作法如下:①患儿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时再用退烧药。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正常体温变化曲线,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及时查找原因。方法 测量47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而无并发症的患者术后1周内体温变化,通过统计学处理,建立正常的体温变化曲线。结果 获得术后1周内各测量点体温变化95%可信区间,并建立折线图。结论 体温变化曲线非常直观的特点使护理人员能方便、快捷地应用,展示了其应用前景;体温变化曲线的重要提示和监测作用使护理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工作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等体温冲洗液对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体温影响。方法选取在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进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等体温冲洗液进行术中灌注,对照组患者采用室温下冲洗液进行术中灌注。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术中不同时间点体温水平的变化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中心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各个时段体温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体温冲洗液应用于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可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维持术中患者的体温,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小儿手术中低体温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6年起,作者在1月~3岁的小儿手术中监测体温变化情况70例,就其体温变化与外界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小儿手术中低体温与手术类别有关,施行胸腹部手术体温下降显著(P<0.05),并与输液(血)量有关,术中输液(血)每小时>15ml/kg 体重者体温下降尤为显著(P<0.01)。预防护理措施为采用多种措施保温;应用浸入复温法将血、液体加温,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中全麻患者的体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全麻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比例逐渐增多,但手术中患者体温的变化情况却鲜有报道.目的:观察全麻肾移植手术中患者体温的变化.方法:选择中末期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患者20例,以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移植肾血管吻合前、移植肾血管开放前、移植肾血管开放后5,30,60 min 6个时间点记录患者体温.结果与结论:与麻醉诱导后相比,移植肾血管吻合前、开放前患者体温变化不明显;移植肾血管开放后5,30 min体温明显降低;移植肾血管开放后60 min体温有所回升.说明全麻肾移植手术中确实有体温降低的现象.但观察整个变化过程可以发现,从麻醉诱导至移植肾血管开放前患者体温并没有明显下降,说明术中使用的全麻药物以及移植肾血管开放前的手术过程并不是造成患者体温降低的土要原因.而移植肾血管开放后5 min内患者体温迅速降低.说明移植肾血管开放后冷灌液进入患者血液循环才是患者体温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体温下降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以至于移植肾血管开放后30,60 min患者体温仍难以恢复至移植肾血管开放前的水平.提示全麻肾移植手术中患者容易出现体温降低,移植肾血管开放后冷灌液进入患者血液循环是体温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霞萍  姬文  殷世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43-1545
目的观察调控室温对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中病人体温的变化以及术毕病人寒颤发生的情况。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调控室温60例;对照甲组:36~37℃温冲洗液60例;对照乙组:变温毯保温60例。实验组:室温在24~26℃;对照组:室温维持在22~24℃。分别记录术前、术中、术毕肛温和寒颤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实验组术中体温维持稳定,手术前后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甲组在术中体温变化和寒颤发生率两方面相比,P&gt;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实验组与对照乙组相比,P&lt;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调控室温在24~26℃可以有效地预防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病人术中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加温的CO2气体建立气腹,观察机体体温的变化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取76例一般情况无差异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加温的CO2建立气腹,对照组采用不加温气体建立气腹。监测麻醉开始后至手术结束2h内体温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中体温下降较慢,下降程度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病人排气时间较短,拔除胃管时间也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温的CO2建立气腹,有利于机体保温,防止低体温的情况出现,同时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赖力  田延利 《华西医学》2007,22(1):154-15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体温维持的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肝移植病人采用暖风加热、输入升温的液体和血液及综合的护理措施以维持其体温.结果: 肝移植病人的体温均维持在34℃以上.结论: 低体温对病人危害很大.肝移植手术中,应根据病人体温的变化和手术进展情况,采取积极的升温、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松兰  牟晓静  曾伟 《护理研究》2006,20(9):753-755
对烧伤病人体温变化的过程、体温变化的原因、体温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处理体温异常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测量体温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收集体温变化这一信息,协助观察病情,了解病人是否发热;发热的程度与热型,并将发热病人定时测定的体温数据以及高热使用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体温数据,用不同的方式绘成体温曲线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单不仅为我们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了准确的根据,也为医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能在体温单上正确地反映出患者体温变动情况,如何绘制体温曲线与同道们共同商榷。一、传统体温单绘制的不足多年来对于发热病人体温的测量以及记录时间是以4-8-12-4-8-12为顺序,每4小时测量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的特点,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及时寻找病因.方法 对4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且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术后14 d内的体温监测,并对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该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曲线.结果 发现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的曲线呈双峰现象,即:在术后第1~3天为第一高峰,术后第8~10 d为第二高峰.结论 熟悉该人群体温变化特点,使护理人员便捷地了解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使护理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工作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