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面质量管理在提高住院病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对2011年23个临床科室的住院病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干预组),抽样检查住院病历2820份,分析住院病历缺陷指数、缺陷整改率及平均住院病历评分值,并与2010年期间相应科室的2760份住院病历(基线组)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对于住院病历质量的影响。结果干预组住院病历缺陷指数明显低于基线组(分别5.3和3.4,P=0.000),住院病历缺陷整改率明显高于基线组(分别为36.0%和66.9%,P=0.000),平均住院病历评分值明显高于基线组(分别为94.8分和96.7分,P=0.000)。结论全面质量管理用于住院病历的质量管理,可明显提高住院病历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其琳  侯冷晨  王晚晴 《海南医学》2016,(17):2895-2897
目的:积极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努力减少医患矛盾,维护医院稳定,促进医院发展。方法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我院2014年围手术期患者的投诉原因进行分析,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2015年同类患者进行干预,分析干预前后投诉量及投诉类型的变化。结果运用六西格玛方法进行干预管理后,围手术期患者的各类投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投诉量下降了42.6%(P=0.000),Sigma水平由3.97提高至4.16。结论六西格玛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我院围手术患者的投诉率,减少围手术期的医疗风险,后续可在全院其他管理领域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病历对病案回收效率及病案首页质量的影响,为电子病历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某三甲医院实施电子病历前(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所有临床科室的病案回收数量、回收率、平均回收时间,从完整性、逻辑性、规范性3个维度对实施电子病历前后2个时段病案首页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实施电子病历后2、3、7个工作日回收率分别由23.78%提高到42.45%、由38.17%提高到56.55%、由86.12%提高到92.75%(P=0.000),平均回收时间由(4.50±1.50)d降低至(3.42±1.1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18,P=0.000)。应用电子病历后病案首页项目完整率、规范率和逻辑符合率明显优于应用电子病历前。结论电子病历明显提高病案回收率,提高病案首页质量,值得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术前手术病历书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术前手术病历共4024 份,应用术前手术病历专项质控表进行质控,比较质控前后缺陷病历数及平均病历缺陷率。结果 质控前缺陷病历数746 份,占总抽查病历数的40.00%。质控后缺陷病历数208 份,占总抽查病历数的9.63%,缺陷病历数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术前检查、术前医患沟通、手术安全核查及风险评估、术前医嘱、术前病程的平均病历缺陷率均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持续加强术前手术病历的质量监控,可以提高术前手术病历书写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临床输血病历规范化管理,提高输血病历质量,防范临床用血医患纠纷。方法以临床输血病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对我院2012年258份输血病历按季度进行检查统计分析。结果258份临床输血病历中缺陷病历128份,缺陷率为49.6%,其中用血医嘱不合格病历44份,占17%,临床输血知情同意书不合格病历88份,占34.1%,输血病程记录不合格病历229份,占88.8%。结论需要加强对输血病历的质量管理,有针对地对出现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病历质量,以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对诊断分类相关组(DRGs)的影响,并对其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及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各4000份病历,统计管理实施前后的DRGs入组及付费情况并对病案首页进行质量分析,计算缺陷率。统计患者入院及离院方式,根据离院途径对不同入院方式进行加权打分。结果:实施病历及时归档管理后归档率从41.80%提高到83.20%,DRGs入组率从9.65%上升到44.60%,DRGs付费率从7.28%上升到38.20%,3组数据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总缺陷率从15.20%下降到8.68%,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78, P<0.05)。结论:实施24小时及时归档管理对DRGs具有很大意义,可明显提高DRGs入组率和DRGs付费率,降低病历总缺陷率,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丽  王军爽  谷亚钶 《中国病案》2021,(2):28-29,36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某民营三甲医院输血病案缺陷,进一步规范输血病案管理,提高病历书写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临床输血病案1545份,通过统计输血病案缺陷率现状,运用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寻找输血病案缺陷的主要原因,并对改进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输血病案缺陷对策研究.结果 输血病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次PDCA循环法在改进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缺陷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缺陷率进行持续改进,对骨科手术不合理用血及输血病历缺陷、自体输血率低等原因进行分析,从输血指征、现有政策及监管途径三方面对临床医师、麻醉医师、输血科工作人员及相关制度和流程,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启动第二轮PDCA循环,使改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结果 1) 2015年至2018年,骨科总手术量(1433例比1332例)及高出血风险手术量(70. 62%比43. 62%)逐年升高;改进后所有患者平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0. 48 U)及血浆输注量(0. 08 U)均低于改进前(0. 57 U、0. 45 U);改进后异体血输血总费用下调;改进后平均住院日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改进前。2)骨科手术用血红细胞合理率由改进前64%提高至94. 53%,血浆合理率由改进前71%提高至91. 67%,病历完整率由改进前42. 2%提高至72. 09%,骨科自体输血率由改进前2. 95%提高至23. 47%。结论持续PDCA循环能更有效提高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完整性,相对单次PDCA循环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输血需求的相关因素以及输血的现状。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与未输血组,对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术前血红蛋白(Hb)浓度、血小板(PLT)计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浓度、输血前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的监测、术中血液回收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血组与未输血组在体质量、术前Hb浓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围术期输血的比例为32.6%,输血患者平均用血量为650mL。在所有术中接受输血的患者中有24例检测了Hb浓度;2例采用了术中血液回收技术。结论体质量、术前Hb浓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输血的的主要因素;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术中输血前未监测Hb度和Hct,输血合理性有待改进;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需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52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均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不同的输血方案。A组:每1U悬浮红细胞匹配100 mL血浆,比例1∶1;B组:悬浮红细胞∶血浆=1.5∶1;C组:悬浮红细胞∶血浆=2∶1。所有患者均输注>8U的红细胞。观察并比较三组输血前、输血24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患者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Plt)]。结果:经大量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TT、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同时应用不同输血方案后,A组、B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意外创伤时临床输血量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南京市属15家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14例,根据用血量分为3组:4 h内红细胞用量410 U为中等量输血组;4 h内红细胞用量≥10 U、24 h内红细胞用量<20 U为大量输血组;24 h内红细胞用量≥20 U为超大量输血组,分析并比较各组血常规及凝血象变化。结果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小板组APTT和PT均低于未输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损伤越严重,失血量越大,凝血象异常也越明显。若早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医院输血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合理因素,提高输血病历质量,为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方法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制定临床输血病历评价标准,随机抽取有输血的临床科室输血病历1 183份,从输血前检测、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适应症评估、病程记录、输血过程管理、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及大量输血回报进行评价。 结果 抽查病历1 183份,其中缺陷病历203份,占17.16%。2016-2018年不合格病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的输血缺陷病历各检查项占比均较多,缺陷病例比例也较高,随着输血病历检查深入,缺陷病历不合格项逐年减少,缺陷病例比例也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2018年不合格项主要集中在输血适应症评估上(3.96%)。抽查病历中含有非手术科室病历537份,其中缺陷病历55份,占10.24%。手术科室病历646份,其中缺陷病历数148份,占22.91%。2016年、2017年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合格病历比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对输血病历的检查,使全院的输血病历得到提高,但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输血病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输血病历质量改进,完善输血病历书写规范与质控标准,促进临床合理、有效、安全输血.方法 对2011年住院病案中输血相关记录,包括病案首页、输血医嘱、病程记录(含术中输血记录)、护理记录、输血记录单、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前筛查、输血会诊及合理用血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检查、分析缺陷原因,制订质量改进计划,运用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指导2012年输血病历书写规范.结果 上述输血相关记录缺陷发生率2012年较2011年明显减少,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0.01),输血病历达标率从74.86%提高到92.26%,质量改进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有效提高输血病历书写质量,提高医护人员法律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4.
季芳  徐旭 《中国病案》2014,(12):13-15
目的通过对某院输血病历相关问题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方法通过调查某院输血病历改进前及改进后内科、外科输血病历缺陷情况,调查项目包括输血记录内容、输血知情同意书、输血前的化验单等情况。结果改进后的输血病历缺陷次数构成比,内科为14%、外科为19.4%;明显少于改进前的输血病历缺陷次数构成比,内科为35.2%、外科为46.5%。改进后的病历甲级率内科为95.3%、外科为82.4%明显高于改进前的病历甲级率内科为66.8%、外科为52.6%。结论推行品质管理路径,坚持持续改进,对于提升输血病历的内涵质量及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查阅医院输血病历,了解医院临床科室用血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临床科室合理用血水平。方法: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回顾性调查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输血病历428份,分析各科室用血合理性及特点。结果:医院总体用血合理性为64.72%,其中手术科室用血合理性为58.3%,内科输血合理性为9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91,P〈0.05);手术科室中普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骨伤科、手足外科、妇产科用血合理性分别为31.1%、50.0%、74.1%、78.8%、90.9%、90.9%;医院不合理用血中,少量输血、搭配输血与其他不合理输血总体比例分别为3.50%、7.01%、24.77%。结论:医院临床科室用血适应证的掌握,内科好于手术科室,在手术科室中,妇科、手足外科较好,普外科、泌尿外科欠佳,说明其合理用血观念不强.  相似文献   

16.
韩福旺 《中国病案》2012,13(5):18-19
目的加强输血病案规范管理,提高输血病案质量,防范临床用血医患纠纷。方法依据《北京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北京市输血科(血库)评审细则》等制定的《输血病案缺陷检查表》,按表内项目对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输血病案314份,分上下半年2次进行抽查。100分为满分;95-99分为一般缺陷;95分以下为严重缺陷,判为不合格病案。结果 2次抽查,其100分病案从上半年占总数的61.7%,提高到82%;缺陷病案从上半年占总数的38.3%,降低到18%,不合格病案从占总数15.1%降低到6.5%。结论输血病案质量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病案内涵和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应当加强输血病案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相关记录的缺陷,提高临床用血医疗文书的完整性和内涵质量。方法对1252份归档输血病案的病案首页填写、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前检验项目报告单、医嘱、输血病程记录、输血记录单、术中输血麻醉和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对缺陷次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缺陷率最高的是输血病程记录(43.1%),其次分别是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36.7%)、病案首页(21.8%)、医嘱(28.0%),输血前传染病检验报告单缺陷率为0。主要存在的缺陷问题是病案首页填写内容与实际输血量或输血成分不一致、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中未记录输血成分、输血医嘱中未注明输血成分或不准确、无输血病程记录或记录不完整、输血记录单不全。结论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输血知识培训和各质控环节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对临床用血医疗文书内涵质量的重视程度,促进临床用血医疗文书书写质量与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降低住院患者护理文书中日常病情记录缺陷率,保证记录的客观和完整性,避免医疗纠纷。方法: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等5个步骤,对护理日常病情记录的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护理日常病情记录质量的关键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结果:书写护士的年资、书写的班次时间、质控方法、质控人员层级是影响护理日常病情记录质量的关键原因。经过改进,缺陷率从51%降至24.8%,Z值从1.475升至2.181,改进前后(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降低了住院患者护理文书中日常病情记录缺陷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失血患者输入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入比例的不同,将45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分成3组,每组15例,A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B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1∶2,C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观察三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三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24 h,A组Hb、Plt、APTT、PT-INR无明显变化,FIB水平高于输血前,且明显高于B、C组输血后(P<0.05);B组APTT、PT-INR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C组输血后较输血前Plt降低,APTT、PT-INR延长,FIB水平降低(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入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