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S100B蛋白水平与病情变化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严格按照经典的弥漫性轴索损临床诊断标准,选择确诊为DAI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0例排除颅脑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浆S100B蛋白含量,随访6个月,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Glasgow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间血浆S100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浆S100B蛋白含量在伤后12 h内迅速上升,24 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DAI患者GOS评分和MMSE评分与血浆S100B蛋白含量呈明显负相关(r=-0.852、-0.831,P<0.01)。结论 S100B蛋白与DAI关系密切,颅脑损伤越严重,血浆S100B蛋白含量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SWI)技术对于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出血性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DAI的19患者,受伤两周内行头部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将sWI序列与常规T2wI序列发现的病灶数目进行比较。并对SwI序列发现的病灶数与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票SwI序列、T2WI序列、T1WI序列发现病灶数目分别为:538个、128个、101个。SWI序列对于发现DAI病灶的能力显著高于常规T2WI序列(z=-3.764,P〈0.01),并且DAI病灶的数目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呈高度的负相关(r=-0.746,P〈0.01)。结论SwI序列能较MRI常规序列更敏感的发现DAI出血性病灶,对临床医生准确评估DAI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nal illjury,DAI)自1982年Adams等正式命名以来,DAI尽管未被正式归类,但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颅脑损伤类型,逐渐被神经外科学界所接受。多数学认为DAI可能是导致颅脑损伤患死亡、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最严重的损伤之一,研究发现颅脑损伤伤情与轴索损伤程度有关,伤情越重轴索损伤越严重。随着人们对DAI越来越重视,对其致伤机制、致伤原因、病理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本将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作为血清学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的40例DAI患者,依疾病分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另选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伤后2~6 h、3 d、5 d、7 d、14 d的血清MBP、β-APP水平.结果 DAI不同分型患者血清MBP、β-APP水平均在伤后3 d达到最高值,轻度组、中度组、中度组的MBP水平分别为(90.16±25.78)ng/mL、(110.71±40.37)ng/mL、(130.64±60.96)ng/mL,β-APP水平分别为(12.25±3.51)ng/mL、(13.58±5.24)ng/mL、(23.09±10.90)ng/mL,随后则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DAI患者的血清MBP、β-AP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轻度组5 d、7 d、14 d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清MBP、β-APP水平高于中度组,而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I患者的血清MBP、β-APP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疾病分型和病程发展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MBP、β-APP水平能够体现出DAI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转归,其具有作为DAI血清学诊断指标的潜力,且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吉林医学》2005,26(5):545-548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 AI)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1],是导致颅脑伤患者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其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历史发展概况1899年,R osenblath报道了1例患者闭合性颅脑外伤后处于睡眠状态达8个月之久,病理改变为广泛的白质变性[2]。1956年,Strich报道了15例因头部外伤持续昏迷5~15个月后死亡的病例,病理检查发现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本文对近年来DAI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灶个数与格拉斯哥评分(G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DAI的脑外伤患者,分别在伤后2?h至20?d行磁共振(MRI)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并观测患者病灶数量,观察各序列间有无明显差异,并与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RI常规序列扫描发现124个病灶;SWI序列发现621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磁共振扫描(u=-10.235, P<0.01),其中SWI序列显示的病灶数量与GCS评分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r=-0.867,P<0.01)。结论SWI序列可以在DAI患者中发现更多的出血病灶,并且病灶的数量与GCS评分密切相关,对DAI的诊断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加强亚低温脑保护剂、呼吸道、高压氧的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给予有效的营养和心理支持,尽早给予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是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1.
脑弥散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64例脑弥散性轴索损伤(DAI)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所有病例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的12.46%,死亡率为53.12%,均系车祸致伤,临床表现以伤后立即陷入持续性昏迷和伴发脑干机能障碍为特征,MRI检查有助于DAI的临床诊断。病理发现主要为大脑半球白质、胼胝体、脑干白质的轴索广泛性损害形成收缩球,同时合并出血、梗死等局灶性病变。作者认为高压氧和神经生长因子的早期联合应用是治疗DAI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出血灶的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成人患者进行头部SWI扫描,将脑分为九区,按分区的不同统计检出的出血灶数目,分析应用SWI所检出的出血灶数目与GCS分组间以及昏迷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应用SWI所检出的DAI患者的出血灶的数目,对成人DAI患者研究结果示,除小脑外,其他脑分区出血灶数与GCS有相关性;除小脑及丘脑外,其他脑分区出血灶数与昏迷时间有相关性。结论: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出血灶检出与GCS及昏迷时间相关性,可为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轴索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东辉 《医学综述》2007,13(1):64-65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用于描述头部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本文就近年来对DAI研究进展包括发生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确诊为DAI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川芎嗪治疗组(n=32),治疗前后测定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AI患者人院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经川芎嗪治疗后,上述指标于1周内逐渐降至正常水平(P〈0.05);而常规治疗组仍高于正常,与川芎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川芎嗪可显著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晓斌  宋锦宁 《医学综述》2006,12(12):742-745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较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颅脑损伤,病情重,预后差。病理变化特征性的表现为伤后白质区域见到大量轴索回缩球(ARB)形成,但其发生机制仍在探讨中;CT和MRI可提高DAI诊断的准确率;治疗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有效治疗措施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及临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AI患者的受伤方式、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e scale,GCS)评分、影像学特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scale,GOS)进行预后评分:死亡7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8例,中残5例,轻残4例,良好6例。结论人院时GCS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病死率、致残率和植物生存率越高;早期综合治疗结合高压氧及尽早康复功能介入等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列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多数病灶较小且为非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病人,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结合临床,MRI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顾强 《海南医学》2008,19(2):29-3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5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治疗结果死亡28例(43.1%),植物生存10例(15.4%),重度残疾17例(26.2%),轻度残疾5例(10.8%),恢复良好3例(4.6%),伴随挫裂伤者43例(66.2%),cr发现出血灶者42例(64.6%).结论 DAI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不相符,两者结合可以诊断DAI;治疗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陈涛  张雷  李静  李莉  苟晓光  任转琴 《医学综述》2012,(19):3273-327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一种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的严重类型,重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为其主要检查手段,随着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及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磁共振新技术为代表的检查手段在DAI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影像学诊断尤其是MRI各个序列对DAI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