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晶  于磊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36-537
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改良Heller手术为减轻症状的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贲门失弛缓症[1]。此手术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低,解除梗阻,食物靠重力作用通过食道进入胃内。术后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是较常见的Heller术后并发症[2]。本文通过对66例贲门失迟缓症患者术后10年以上食管功能变化的随访追踪,阐明其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弛缓症是以食管括约肌(LES)肌间神经丛去神经病变所致的平滑肌松弛障碍、贲门狭窄、食管体部缺乏推进性蠕动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改良贲门肌切开加食管前胃底折叠术(改良Heller-Dor术)简单易行,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抗反流效果满意。我院2000年4月~2011年10月完成腹腔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加部分胃底折叠术68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症为最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疾患,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1)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的正常松弛能力消失:(2)吞咽时食管体部的原发性蠕动消失,代之以微弱的低振幅收缩或第三收缩或同步收缩.不能有效地排空食管内容物。贲门失弛症患癌的概率比常人高10倍。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7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行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总手术时间平均139(83~222)min;机器人手术时间89(50~170)min。平均住院2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当日进食清流质,次日配方饮食。1例术后2个月症状复发,其余病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具有放大的三维成像和震抖过滤的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这类要求高度精细动作的手术,能有效地预防食管穿孔和括约肌纤维切开不全,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achalasia)又称贲门痉挛或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ncjunction,EGJ)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10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人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1]。贲门失弛缓症在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Liu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52-653
贲门失弛缓症是最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为每年0.4~1.0/10万人口,在我国则缺乏贲门失弛缓症的流行病学资料。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吞咽时食管平滑肌部分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全,引起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一般认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缺乏蠕动是难以恢复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3种:一是肉毒毒素食管下括约肌注射,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为15%~30%;二是气囊扩张治疗,其1年后的症状缓解率约为50%,且需反复进行扩张;三是手术治疗,Heller手术后经长期随访,其症状缓解率持续在80%以上,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征为食管体部蠕动不良及食管下括约肌无弛缓,发病率约1/100000,占食管疾病的4%~7%。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扩张治疗、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和手术治疗。本文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贲门失弛缓症是指食管运动功能紊乱,吞咽时食管体部缺乏正常的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不完全而导致食管扩张为特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缓解症状。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及手术治疗,但各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等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现有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患者在术中行胃镜定位、监视下行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结果:4例手术顺利,1例患者由于粘连严重,术中分破远端食管,经胃镜证实后即行腹腔镜下修补术,术后1d,4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1周吞咽困难症状逐渐改善。随访5~17个月,均未再发生吞咽困难、返流、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结论: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创伤小、恢复快,并可作为内科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括约肌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报道腹腔镜下括约肌切开(Heller术)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l例,手术190min,失血50ml,术后l周食管形态恢复正常,无残余食物,术后1月食管静息压和残余压基本正常,松弛率升高,自发性蠕动和逆蠕动消失,随访6月,症状无反复。  相似文献   

11.
经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及其优势。方法:经腹腔镜行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改良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例。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0m in,术中出血量30m l。患者术后第3天进软食无异常后出院。术后3个月食管下括约肌(LES)残留压、松弛率以及食管基础压均恢复正常,钡餐结果显示为正常食管影像,24h食管pH值测定正常,未见返流。随访6个月,症状无反复。结论:经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驰缓症食管压力与诊断分类和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87例,其中31例接受术前食管压力和/或24小时食管PH检查,26例兼行术食管压力监护,结果显示食管下括约肌(LES)有接近正常吞咽松弛反应者占13%,无吞咽松弛反应者87%,食管体有原发吞咽运动者13%,无吞咽蠕动87%,高压区(highpressurezone,HPZ)值在正常范围者4/9例(44.4%)呈高张力改变者5/9例(55.6%),揭示EA的运动紊乱类型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微创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3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对26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实施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术中联合胃镜进行定位、检查,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例术中食管黏膜破损,经胃镜证实后行腹腔镜下修补术,随访观察4~42个月无吞咽困难,1例术后1年内出现轻度胃食管反流及胸骨后疼痛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食管测压、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腹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的特点,术中联合胃镜操作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解除梗阻,但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此病.我们通过对216例贲门失迟缓症病人术后5年以上的随访追踪,对改良Heller手术远期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Heller手术中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变化,确定食管、贲门肌层切开的长度和比例.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Heller加Toupet抗反流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5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8~61岁,术前病程6个月~9年.利用台式高分辨八通道胃肠动力监测系统,术中采用定点牵拉法监测食管下段四个方向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变化,并测量食管、贲门肌层切开的适宜长度.结果 全组无手术夕匕亡病例.食管贲门肌层切开的长度为5~8 cm.当食管侧切开长度为(5.3±1.5)am时,胃-食管连接处括约肌压力切开侧由(33.6±13.3)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9.7±4.6)mm Hg.胃侧切开长度(0.8±0.4)cm后,压力降至(4.8±3.1)null Hg.食管、贲门肌层切开前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术中食管测压可指导改良Heller于术中食管、贲门肌层切开的长度,为提高改良HeUer手术技术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Heller手术)在国内外逐渐兴起,使贲门肌失弛缓症的治疗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2000年4月~2011年8月,我院完成腹腔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胃底折叠术(Heller手术)58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I临床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影响。方法2011年9.11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对2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手术.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利用固态高分辨率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行食管动力学检查.分析手术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4s完全松弛压(4sIR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和食管体部收缩性和传导性的变化。结果POEM术后,LESP由术前的(29.1±17.0)mmHg下降为(14.6±4.9)mmHg,下降幅度为49.8%(P〈0.01);4slRP由术前的(24.2±15.1)mmHg下降为(10.4±3.4)mmHg(P〈0.01);但手术前后LESRR和LES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术前食管运动均缺少蠕动性收缩,术后有7例患者食管收缩运动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蠕动,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其余13例患者的蠕动情况无明显变化。结论POEM术可显著降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松弛压.但对食管的收缩运动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冬菊 《护理学杂志》2002,17(5):356-357
贲门失弛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 ,其发病率约 0 .6/ 1 0万。它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在吞咽时不能完全松弛 ,致固体、液体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而滞留于食管内 ,逐渐引起上段食管扩张。临床上以吞咽困难、胸痛、食物返流以及因食物返流吸入气管所致咳嗽和肺部感染 ,体重减轻 ,消瘦等为常见症状。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系使用外力强行扩张失去弛缓功能的食管下段括约肌 ,使其部分肌纤维断裂 ,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疗效可达数年之久 [1]。我科于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行球囊扩张术 1 6例 ,取得较好效果 ,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19.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吞咽时食管蠕动减少及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障碍为主要特征。至今,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食管Auerbach神经节细胞受损的直接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误吸、胸痛及体重下降。其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Heller肌切开术、微创Heller肌切开术(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经口内镜下Heller肌切开术联合内镜下胃底折叠术、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目前,多数学者更倾向于采用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不但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且具有防止胃食管反流的远期疗效。目前经口内镜下Heller肌切开术的报道亦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文现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最新微创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重点讨论经口内镜下Heller肌切开术与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贲门失弛缓症的双镜联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我院于1999年12月-2004年3月利用双镜联合治疗17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