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烧伤的特点,探讨预防或减少儿童烧伤的措施。方法:对656例烧伤患儿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烧伤部位、烧伤程度、季节分布、地点、家庭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656例儿童烧伤中,男女比为1.66∶1,1~3岁患儿为最多(383例,58.38%),以热液烫伤为最多(481例,73.33%),以头面颈部及躯干为主(50.30%、64.63%),中度为主(47.37%),多发生在夏季(42.63%),烧伤发生的地点大部分在家中(81.86%),农村患儿多于城市,家中有父母或监护人在场的占75.46%。结论:儿童烧烫伤主要是监护人的疏忽大意、照顾不周所致,提高监护人的安全意识和加强烧伤知识宣传、普及,是预防或减少儿童烧烫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雄  闫志文  田宝祥 《吉林医学》2010,31(16):2446-2447
目的:了解小儿烧烫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以预防或减少小儿烧烫伤的发生。方法:对289例小儿烧烫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部位、程度、好发季节、院前处理以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烧烫伤高发年龄为1~3岁,发生率为(63.3%);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致伤原因主要是热液(79.2%);烧伤部位以躯干及四肢等处居多;受伤程度以中度烧伤为多(占54%);农村患儿明显多于城市;好发季节以春夏两季为多(共约69.8%);入院前未处理或非正规处理者常见;监护人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结论:小儿烧烫伤主要是监护人的疏忽大意、照顾不周所致,提高监护人的安全意识和对热源的妥善管理,加强科学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是预防或减少小儿烧烫伤发生的有效措施,加强入院前正规处理,可降低小儿烧烫伤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5a收治的886例15岁以下小儿烧伤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原因,面积,部位,地点,发病季节,转归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儿烧伤5岁以下儿童占86.8%,男性占62%,女性占38%,冬春季发病率52%,夏秋季48%,热液和火焰为主要致伤原因(94.5%),家庭内损伤占91%,四肢和躯干为好发部位,烧伤面积在30%以下占91.3%,死亡率0.5%,烧伤面积在30%以上死亡率14.5%,火焰烧伤死亡率高于热液烫伤(P<0.05),多脏器衰竭,全身感染和休克是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小儿烧伤,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清远地区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小儿烧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收集烧(烫)伤小儿311例.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患者资料从发病年龄、性别、季节分布、致伤原因、地点、烧伤程度,受伤后有无凉水冲,现场处理家属的学历等进行科学分析.结果 311例患儿,集中在1~3岁,烧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70.4%),92.2%小儿烧伤发生在室内,浴室是最主要发生地,占46.9%.烧伤发生时间,以夏冬季节为主,具体集中在9:00~12:00和17:00~20:00.以轻中度烧伤为主,占约94.9%.75.9%小儿烧伤发生时有大人在身旁,但是81.7%的烧伤小儿创面未能冲凉水.现场家属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结论 小儿烧伤在时间、地点、致伤原因等有一定规律.儿童烧伤多数与其监护人的疏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事故伤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与救治.方法:对309例儿童交通事故伤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RISS)对伤情和损伤程度进行评价,就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致伤方式、损伤部位、伤情严重度、治疗及结果等逐项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多于女,7岁~15岁占62.46%.每日8时左右、11时~12时、16时~18时为三个受伤高峰时阃段.致伤方式以机动车撞击行人较多(60.84%),其次为自行车自身事故(14.89%),再次为机动车撞击自行车(10.03%).损伤部位最常见的是四肢(51.53%),颅脑伤次之(27.81%).损伤类型以骨折多见,软组织挫裂伤亦占有较大比例.多发伤占20.06%,死亡率为3.24%.RISS评估显示,RISS>16(重伤)占29.12%,其中机动车冲撞自行车重伤所占比率最高(51.61%),机动车冲撞行人次之(29.79%),自行车自身事故居第三位(26.09%).结论:不同致伤条件儿童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及致伤特点各不相同,性别、年龄、致伤方式,车辆类型、行车速度的不同,其损伤部位、伤情程度及治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286例化学烧伤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预防化学烧伤提供资料和提出预防对策。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对象:近10多年来我科住院的化学烧伤病人。方法:统计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烧伤环境、烧伤原因、致伤化学物质、烧伤总面积(TBSA)、烧伤部位、烧伤深度、创面处理、合并症、死亡率。结果:化学烧伤286例,占同期烧伤病人的8.50%,男女之比为3.27:1,15~60岁的病人225例(89.16%)病人职业以工人最多,共188例(65.73%),194例病人(67.83%)是在工作环境受伤。253例病人(88.46%)是意外受伤,33例病人(11.54%)是人为致伤,最常见的致伤化学物质是酸(60.84%),其次为碱(33.92%),大多数化学烧伤的面积〈10%(72.73%),面积超过50%的仅占2.10%,烧伤部位以四肢多见,占56.64%,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302例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小儿烧伤的特点,为小儿烧伤发生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中心收治的302例12岁以下小儿烧伤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原因、发病季节、烧伤面积、程度、地点、看护人员文化程度、转归等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小儿烧伤4岁以下儿童占80.5%,热液和火焰为主要致伤原因,家庭内损伤占91%,受伤家庭多为打工者,冬春季发病率高,多脏器功能衰竭、全身感染和休克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小儿烧伤,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县儿童狂犬病暴露情况,探讨伤口处理、疫苗注射及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狂犬病中的意义。方法:对756例儿童暴露者的受伤年龄、性别、部位、致伤动物种类、疫苗注射、伤口处理及护理体会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756例儿童暴露者中,9岁及以下儿童占78.6%;男性占63.4%;受伤部位以手和下肢为主占73.1%;致伤动物以犬、猫(宠物)为主占93.5%。所有暴露者均按要求进行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对Ⅲ级的暴露者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对患儿或家长进行了必要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通过规范处置所有患儿均未发生狂犬病。结论: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并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或联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阻止狂犬病发生的关键,开展必要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加强犬、猫等宠物的管理,是预防儿童狂犬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小儿烧伤的特点,为小儿烧伤的发生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烧伤中心收治的1132例12岁以下小儿烧伤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就患儿的年龄、性别、烧伤原因、发病季节、烧伤面积、程度、转归等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小儿烧伤占我院同期烧伤患者的58.5%:夏秋两季发病率为65%;受伤家庭多为打工者;致伤因素多主要以热液烫伤为主,占72%;病死率0.6%。结论:小儿烧伤是今后烧伤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烧伤患者3197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赤宇  陈璧 《医学争鸣》1999,20(5):431-433
目的:通过对17a来3197例烧伤患者的统计学分析,为烧伤的临床医疗及研究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我科1980 ̄1996年所有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与职业分布,致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常见并发症,电击伤,吸入性损伤及死亡率分别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2.2:1;儿童发病率最高(31.7%);致伤原因以热液为主(47.1%);中小面积烧伤占绝大部分(81.9%);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老年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为老年烧伤防治领域提供切实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慢性病、居住地点、致伤地点、院前急救创面处理方式、就医途径、致伤原因、发病季节、烧伤部位、烧伤面积、烧伤深度、烧伤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住院时间、临床转归、死亡患者分析、住院费用等情况。对数据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线性关联、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471例,随年份增长,老年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P < 0.01)。男女比例为1.75∶1(300/17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 < 0.001);患者年龄分布为69(64,77)岁。总计247例(52.44%)患者合并慢性病,常见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141例次(33.41%)、糖尿病71例次(16.82%)、陈旧性脑梗死51例次(12.09%)。(2)居于农村者显著多于城市,家中烧伤显著多于公共场所(P < 0.05)。院前急救中有381例(80.89%)患者创面未经任何处理;经120救治仅34例;常见致伤原因为火焰烧伤274例(58.17%)、热液烫伤155例(32.91%)。7 a间入院人数最多的是冬季(168例,35.67%)和春季(130例,27.60%)。常见烧伤部位依次为下肢350例次(74.31%)、上肢230例次(48.83%)。烧伤总面积≤10%TBSA 272例(57.75%),其中合并Ⅲ度烧伤170例(占总人数的36.09%)。烧伤严重程度由多到少依次为中度234例(49.68%)、轻度102例(21.66%)、重度80例(16.99%)、特重度55例(11.68%)。(3)入组患者最终治愈好转288例(61.15%)、自动出院164例(34.82%)、死亡19例(4.03%)。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伤后并发症、合并慢性病是影响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住院时间11(5,22) d,住院费用14 320.62(6 347.92,39 638.06)元,因住院费用呈偏态分布,取其对数后受住院时间、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治疗方式、并发症影响。  结论  老年烧伤好发于冬春季农村家中,男性居多,以火焰烧伤、热液烫伤为主。患者多为年轻老人(60~74岁),小面积深度烧伤多见,集中于下肢和上肢,治疗费用高。多数家庭烧伤急救知识匮乏,120急救人员关于烧伤创面应急处理相对不充分,应优化老年烧伤具体应急防治策略,加大烧伤急救及慢性病防治宣教力度,强化社会支持,以降低老年烧伤发病率、病死率,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498例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49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病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业、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深度、院前处理、急诊就医地点、并发症、是否手术治疗、治疗转归、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疗付费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笔者单位5 a间共收治6023例烧伤住院患者,其中498例(8.27%)为符合入选标准的成人特重度烧伤。(1)受伤原因以热力烧伤为主,共462例(92.77%),其中火焰烧伤最多,为367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χ2 = 155.189,P < 0.001);受伤人群集中在青年组,为289例(58.03%);居住地农村多于城市,分布差异明显(χ2 = 33.936,P < 0.001);职业主要为农民(251例,50.40%)与工人(121例24.30%)。(2)受伤后创面予以冷水冲洗62例(12.45%),未予冷水冲洗436例(87.55%),创面经冷水冲洗患者的好转治愈率(77.42%)高于未冲洗患者(68.81%),死亡率低于未冲洗患者(6.45% < 10.32%)。(3)合并并发症340例次,前5位是吸入性损伤(56.18%)、低血容量性休克(26.47%)、低蛋白血症(18.24%)、肺部感染(17.35%)、脓毒症(12.06%),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吸入性损伤和脓毒症最终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4)手术治疗320例(64.26%),未手术治疗178例(35.74%);治愈好转348例(69.88%),死亡49例(9.84%),自动出院101例(20.28%),不同治疗方式转归差异明显(Ζ = ?8.310,P < 0.001)。(5)总体平均住院日为36(15,62)d。人均住院总费用为:140740.2250元。付费方式以自费335例(67.27%)占比最高。(6)各类因素经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得出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III°烧伤面积、有无并发症、住院时间长短对特重度烧伤患者转归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工作者占主要部分。针对该地地区流行病学特点有效进行相关烧伤急救知识的科普与教育,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紧跟医学发展,采用新技术有效治疗特重度烧伤相关并发症,建议采用以烧伤科治疗为主导多学科协作治疗以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倡导全民积极参保,减少自费患者比例,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望谟县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7 ~ 15岁)作为调查工具,223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监护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及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频率作为影响因素,对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及掩饰度4个不同维度的标准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监护类型的影响下的留守儿童在内外向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程度3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文化程度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影响因素下的森克人格问卷中4个维度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内外向维度在不同监护类型因素下呈内向倾向型,以与父母辈作为监护人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探索适应于我镇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模式。方法全镇随机抽取,调查问卷形式,了解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知晓情况。结果79.94%的监护人知道孩子在出生时要接种疫苗;70.21%的儿童监护人能主动带孩子去接种疫苗;父母亲知道要接种疫苗的比例远大于祖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是否知道要接种疫苗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显著相关;47.42%的儿童监护人知道孩子出生时要办理预防接种证;51.06%的儿童监护人知道在预防接种时要提供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结论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理解不够,自主接种意识薄弱,需提高公众特别是流动儿童监护人对免疫规划服务的主动需求。  相似文献   

16.
罗红 《吉林医学》2010,31(14):2016-2017
目的:探讨儿童烧烫伤住院原因分析及护理应对。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07例烧伤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儿童烧烫伤住院原因和预防、急救和护理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收治烧伤患儿507例,致伤原因分别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电击伤及其他原因,其与患儿的居住场所、监护人文化程度以及伤后救治情况有关。结论:儿童烧烫伤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有效的预防,烧烫伤后要进行积极的应对,以减轻患儿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阜阳农村地区0~14岁儿童烧伤患病情况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儿童烧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自编儿童烧伤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为性别、年龄、行政村、月份、烧伤时刻及程度等。结果:在调查的2463人中,烧伤患儿125人,总患病率为5.1%,男性患病率7.5%,高于女性的2.8%(P〈0.01);儿童烧伤患病率无论男女在1~3岁年龄段最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行政村间儿童烧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高为8.4%,最低为2.5%;在所有的烧伤儿童中,轻度烧伤患病率最高为2.5%,中度烧伤1.5%。在不同时间段中,17:00~24:00时间段患病率最高为2.8%;不同月份中,4~6月份患病率最高为2.1%。结论:安徽省阜阳农村地区0~14岁儿童烧伤患病率为5.1%,男性患儿是危险因素,17:00~24:00时间段及4~6月份是高发因素,幼儿期及学龄前期是患病高发期。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张兵  何小龙  谭嘉韬 《西部医学》2012,24(10):1856-1857,1862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后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A组)、假伤组8只(B组)、烧伤组32只(C组)和参附治疗组32只(D组),其中烧伤组和参附治疗组大鼠处理成30%的Ⅲ度烧伤,于伤后6h检测血流动力学和心肌力学指标(SAP、DBP、LVSP、LVEDP、+LVdp/dt-max、-LVdp/dtmax),并分别在伤后12h、24h及48h三个时相点检测其心肌酶谱(AST、LDH)的改变。结果烧伤后6hLVSP、+LVdp/dtmax、-LVdp/dtmax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LVEDP明显增高(P〈0.01),而给予参附治疗后均较烧伤组明显减轻。同时参附治疗组血清LDH、AST检测值也明显低于烧伤组(P〈0.01)。结论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心肌损害程度,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利平  丁致民  吕艳伟 《北京医学》2013,35(12):1018-1021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烧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烧伤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l例患者的存活率为56.9%(29/51),病死率为43.1%(22/51)。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人院距烧伤时间,吸人性烧伤构成比,烧伤面积,少尿构成比,血肌酐峰值及终点值.白蛋白水平,肌酸激酶水平,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血症、烧伤休克的构成比,以及急性。肾损伤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面积、少尿、肌酸激酶水平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烧伤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高.烧伤面积、尿量、肌酸激酶水平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