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部分学者证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促进轴突再生,改善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但目前关于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如何促进轴突再生,移植细胞与再生轴突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的方法,探讨移植骨髓基质细胞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区轴突再生的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6-03/2007-06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解剖系完成。 材料:清洁级Wistar新生大鼠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清洁级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6只,无菌条件下显露、切断脊髓T10,制备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 方法:通过传代法培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36只成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投币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移植组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9 d后以1×1011 L-1的密度移植骨髓基质细胞,缺损区5 μL,损伤区上、下1 mm处各2.5 μL,对照组动物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DMEM完全培养基,注射速度1 μL/min。 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存活、分化情况。②轴突再生情况。③移植组和对照组宿主自身的nestin、NF200、GFAP和CNP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情况。④内源性CNP阳性细胞和再生纤维关系。 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2周时,脊髓损伤区可见大量CFDA-SE标记的移植细胞,随时间延长,存活的移植细胞数目逐渐降低,考虑脊髓损伤区内大量的OX42阳性吞噬细胞/激活小胶质细胞及空洞可能影响移植细胞的存活。虽然骨髓基质细胞数目逐渐降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区轴突的再生,而且还可促进宿主自身的nestin、NF200、GFAP和CNP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宿主自身CNP和许旺细胞促进损伤轴突的再生和髓鞘形成。 结论:移植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促进宿主自身CNP和许旺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后者具有促进损伤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人脊髓损伤后再生过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等方法研究了21例脊髓创伤后存活2小时至54年患者的脊髓尸检材料。结果表明:创伤后4天,损伤的脊髓组织内便可见再生的轴突支芽。创伤4.5个月以后,损伤的脊髓内出现许多轴突再生巢。巢内含有定向排列的轴突及施万细胞,部分轴突已被施万细胞形成的髓鞘所包绕。巢内施万细胞表达了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此外,受损平面脊神经根内,施万细胞的NGFR表达增强。以上结果表明:人脊髓创伤后有积极的再生过程,施万细胞的NGFR可介导神经生长因子,支持并引导中枢性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人脊髓损伤后再生过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等研究了21例脊髓创伤后存活2小时至54年患者的脊髓尸检材料。结果表明:创伤后4天,损伤的脊髓组织内便可见再生的轴突支芽。创伤4.5个月以后,损伤的脊髓出现许多轴突再生巢。人含有定向排列 突及施万细胞,部分轴突已被施万细胞的髓鞘所包绕。巢内施万细胞表达了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此外,受损平面脊神经根内,施万细胞的NGFR表达增强,以上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1α)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将120只SD大鼠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和HIF-1α基因修饰NSC组(HIF—NSC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受伤脊髓中HIF-1α、NF200和GFAP的表达。结果HIF-NSC组中HIF-1αt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比其他各组各时间点均高(P〈O.01),且表达高峰延迟至移植后14d;除第1天外,HIF—NSC组NF200表达比SCI组和NSC组明显增高(P〈0.05),移植后28dNF200免疫阳性轴突数目也比SCI组和NSC组明显增多(P〈0.01);移植后7d、14d、28dGFAP免疫阳性细胞面积均比SCI组和NSC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HIF-1α基因修饰NSC移植可引起HIF-1α在损伤脊髓内有效表达,且能明显的促进NF200的表达,并能在脊髓损伤的后期抑制GFAP的表达。这提示HIF-1α基因修饰的NSC移植可减少受伤脊髓中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胶质疤痕的形成,促进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 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 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组织损伤后几乎不能再生,以往对SCI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致使本病致残率高,疗效差。干细胞治疗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6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完成。 材料:1月龄SD大鼠20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5只,雌性、同系,体质量280±20 g。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每组各15只。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为MSCs。以动脉瘤夹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在SCI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MSCs到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移植等量生理盐水至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SCI大鼠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天、14天、30天、60天、90天的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并观察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 结果: ①BBB评分发现,MSCs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天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MSCs移植可以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立体定向 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7.
Rolipram联合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轴突难以再生涉及到多方面原因,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应该更有效。 目的:应用Rolipram联合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观察轴突再生和再髓鞘化的情况。 方法:Wistar大鼠利用ALLEN法打击形成脊髓损伤模型。Rolipram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背部皮下埋置ALZET渗透性微泵内装Rolipram 200 μL,每小时释放0.5 μL,2 mg/(kg•d),可持续14 d,1周后局部注入0.012 5 μmol 的双丁酸环腺苷酸;细胞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移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脊髓损伤组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每周测定BBB运动评分,4周取材,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Rolipram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BBB运动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和细胞移植组;免疫荧光显示Rolipram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损伤局部NF200表达旺盛;细胞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存活并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后者存活数量更多,并且有髓纤维增多。说明应用Rolipram提高环磷腺苷水平促进了大鼠脊髓损伤功能的恢复,联合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可产生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hAD - 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脊髓横断后立即以明胶海绵吸附10μl hAD- MSCs(约2×105个)或等量PBS液植入脊髓两断端之间.术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AD - MSCs在脊髓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受损脊髓远端组织NF - 200表达.结果 hAD - 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逐周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D - MSCs植入后2周在宿主脊髓中存在MAB1281染色阳性细胞,但不表达MAP -2和GFAP.hAD - MSCs移植后大鼠受损脊髓远端神经组织NF - 200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 hAD - 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hAD - MSCs促进受损脊髓远端组织表达NF - 200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于半横断脊髓损伤处的体内外分化情况.方法 将表达GFP的慢病毒载体转染胎鼠脊髓神经干细胞,体外用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与PLGA支架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术后1个月和3个月取材,行GFAP、NF和CN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转染GFP的神经干细胞球表达强烈的绿色荧光,体外分化可见GFAP/GFP、NF/GFP和CNP/GFP双阳性细胞,GFAP/GFP双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其他两种.移植后3个月,GFP阳性细胞在脊髓内明显减少,可见少数GFAP/GFP和CNP/GFP舣阳性细胞,未见NF/GFP双阳性细胞.结论 转染GFP的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增殖和分化,但大部分分化成胶质细胞.移植于急性期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不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可被诱导分化成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0.
对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目前临床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可以促进神经元修复、轴突再生。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骨髓中的一种非造血类成体干细胞,易于获取和增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本实验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自体MSC在体外诱导为早期神经元细胞,并应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mPEG—b—PLA)作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控释载体,将两者联合移植到脊髓损伤处,探讨其修复脊髓结构、恢复猴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创伤之一,可直接导致神经元坏死、神经轴突中断,脊髓结构严重破坏.而损伤后的微环境又有诸多不利于脊髓神经轴突再生的因素,如: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以及胶质疤痕和多种抑制再生的物质存在等.雪旺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特有的胶质细胞,包绕轴突形成髓鞘,近年发现雪旺细胞不只在轴突周围形成髓鞘,它还有许多有利于调节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独特功能.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证明雪旺细胞移植和其他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够克服这些因素达到促进轴突再生、髓鞘形成及功能恢复的目的,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Bcl-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对移植的MSCs保护性作用。方法将1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odel组、MSCs组和Bcl-2-MSCs组;线栓法制作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SCs组及Bcl-2-MSCs组在缺血24h后经尾静脉注射方式移植BrdU标记的MSCs及人Bcl-2基因修饰的MSCs;分别于术后1、7、14、28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在脑缺血14d应用TTC法观察梗死灶体积;BrdU和TUNEL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移植的MSCs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脑梗死周边区Bcl-2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果MSCs-Bcl-2组和MSCs组NSS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TUNEL阳性细胞数较Model组低(P〈0.05),且MSCs-Bcl-2组比MSCs组更低,BrdU阳性细胞数较多(P〈0.05);MSCs-Bcl-2组BrdU和TUNEL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稍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MSCs-Bcl-2组BrdU和TUNEL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较低(P〈0.05)。MSCs-Bcl-2组Bcl-2蛋白呈持续较高水平的表达,和MSCs组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MSCs组和MSCs-Bcl-2组脑组织损伤及细胞丢失较轻,MSCs-Bcl-2组更明显,脑梗死周边区均未见到核大、浓染的异形细胞。结论Bcl-2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较MSCs移植能进一步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其机制为Bcl-2基因修饰使MSCs持续、稳定表达一定量的Bcl-2蛋白,从而能保护移植的MSCs,减少其凋亡,增加其存活。  相似文献   

13.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在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其在视神经内迁移和分化。方法实验动物分对照组(PBS组),实验组(NSCs组);成年SD大鼠在眼球后1min处切断视神经。移植NSCs或PBS至视神经断端;4周后以霍乱毒素B亚基顺行标记观察轴突再生情况,并观察NSCs在视神经内的迁移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后的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NF)、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情况。结果4周后视网膜节细胞再生轴突穿过视神经断端到达远端,移植的NSCs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在视神经内迁移0.5~1mi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s部分呈GFAP阳性,未见NF、CNP表达。结论NSCs移植可促进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能在视神经内迁移并在视神经周围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存活、分化及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脊髓神经下细胞后与许旺细胞共移植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处,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技术分别观察神经下细胞的迁移、存活、分化及新生的髓鞘.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MEPs)及BBB评分分别检测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 在神经干细胞与许旺细胞共移植组,损伤脊髓的头端、尾端及对侧町见明显的GFP阳性细胞及GaLC/GFP、GFAP/GFP、NSE/GFP、SYN/GFP舣阳性细胞,电镜下新生的髓鞘最多,CMEPs恢复百分率和振幅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BBB评分与神经干细胞单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干细胞和许旺细胞体内共移植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辽移、存活、分化及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是脊柱外科中严重的损伤,通过细胞移植方式来修复脊髓损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移植上,如许旺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嗅鞘细胞移植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这些细胞的移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轴突髓鞘的再生,细胞的移植也从单一细胞移植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移植,联合移植较单一细胞移植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一些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因素,如环境和分子反应过程也有可能为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勇  朱悦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535-10538
髓鞘的完整性是保证其包裹的轴突具备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脊髓的损伤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髓鞘损伤,因此如何使损伤的轴突重新获得髓鞘化成为损伤轴突再生的关键。早期对嗅鞘细胞的研究表明,嗅鞘细胞可以促进并参与损伤脊髓的髓鞘再生,从而达到使损伤轴突再生,恢复其生理功能目的。然而随研究的广泛深入,近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嗅鞘细胞并不参与损伤轴突的再次髓鞘化,其促进轴突髓鞘化并生长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组织工程支架在犬急性脊髓损伤修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可降解支架移植在犬脊髓急性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制作犬T13脊髓左侧半切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细胞支架组在损伤后1周时将填充神经干细胞的PPC可降解支架植入损伤区.支架组只植入支架,对照组不作移植。8周后观察支架的组织反应、降解情况及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分化和脊髓轴突再生情况。结果支架部分降解,管腔内未见瘢痕侵入。神经干细胞向支架邻近部位广泛迁移、扩散,并分化为3种神经细胞表型。神经丝蛋白(NF)及髓鞘碱性磷酯蛋白(MBP)免疫组化显示细胞支架组脊髓损伤区邻近部位的继发损害较其他组轻。结论携带神经干细胞的PPC可降解支架在犬脊髓组织中无明显组织反应.能够抵御瘢痕侵入:其携带的神经干细胞能够整合入邻近脊髓组织并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 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 SCI后损伤处的轴突呈断裂、扭曲状,SCI后1 周损伤轴突呈再生趋势,2周时再生明显,与此相应动物运动功能逐渐恢复,4周时胶质瘢痕形成,再生的轴突被瘢痕阻挡.头尾侧胶质瘢痕厚度(107.00±20.12)μm大于两侧边厚度(69.92±24.37)μm.结论 SCI后轴突仍具有再生能力,但被胶质瘢痕所阻挡,瘢痕厚度的测量为将来去除胶质瘢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锥体束病理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使用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脑出血,采用劳克坚牢蓝(LFB)染色、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和电镜对内囊后肢进行观察。结果Ⅳ型胶原酶-肝素能成功建立具有典型神经功能缺损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光镜发现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1~7d轴突损伤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度值(0.09±0.01)有所增加,但与7d(0.10±0.0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显示脑出血1d锥体束髓鞘松解,轴突水肿,部分无髓轴突崩解坏死消失,3d髓鞘松解、空泡样变性,局部髓鞘消失、厚薄不均,轴突水肿严重,甚至坏死崩解。结论大鼠脑出血后1w内锥体束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提示应早期和超早期予以干预治疗以减轻损伤和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miRNA-9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基因修饰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并构建miRNA-9-1慢病毒载体.成功建立84只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MSCs组及miRNA组,每组28只.脊髓损伤后1周,对MSCs组大鼠进行MSCs移植,对miRNA组大鼠移植miRNA-9-1慢病毒载体感染的MSCs,对照组大鼠仅在损伤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选择不同时间点对大鼠后肢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并行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组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进行比较.结果 细胞移植4周后,各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iRNA组评分较MSCs组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miRNA组的NF-200阳性面积较MSCs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大,GFAP阳性面积较MSCs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小,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NA-9在MSCs横向分化为神经元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并通过促进轴突再生,减少脊髓损伤部位反应性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机制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