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PDDU)癌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完整CT检查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PDDU癌的CT表现。结果壶腹癌15例,胰头癌17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乳头周围区十二指肠癌1例,全部表现为低位胆道梗阻。M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血供情况、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MSCT的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PDDU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对PDDU癌临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RCP联合MRI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均行ERCP与MRI检查,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活检及病理证实为胆总管结石45例、胰腺癌20例、胆管癌并梗阻12例、慢性胰腺炎8例、胆道蛔虫感染5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结果 ERCP对胆总管结石、胰腺癌、胆管癌并梗阻、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感染诊断准确率依次为95.56%、100%、75.00%、87.50%、100%,MRI诊断准确率依次为86.67%、85.00%、75.00%、87.50%、80.00%,ERCP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略高于MRI诊断准确率,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与MRI胰胆管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不同。结论 ERCP与MRI对诊断诊断胰胆管疾病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疾病准确率,并可根据影像特点互补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疗效评价.方法:回顾分析123例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治疗效果.结果:123例患者中插管并造影成功121例,失败2例,显影未发现异常10例.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62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8例,硬化性胆管炎4例,胆管癌18例,胰头癌3例,壶腹癌1例,胰管结石2例,胆总管囊肿1例,慢性胰腺炎2例.62例胆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后1次性成功取净结石59例,造影确诊胆管癌18例.结合上腹部CT等检查确诊胰头癌3例,均置入胆道塑料支架.造影并经镜下活检确诊壶腹癌1例.术后并发胰腺炎4例,EST术中并发出血3例,术后并发大出血1例.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道疾病、胰腺炎、胰腺癌、胆胰管先天畸形等疾病的重要诊治方法之一,其特点主要在于患者痛苦小、花费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年老体弱及胆胰肿瘤丧失外科手术机会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的 探讨胰ancreaticobiliary ductal and duodenal union,PDDU)癌的CT的表现。方法 对照分析36例PDDU癌的CT表现和手术,病理资料。结果 乳头型20例,管腔内型6例,混合型10例;CT主要表现有较组织肿块,十二指肠壁局限性增厚和共同管,胆总管和胰管扩张等。结论 多数PDDU癌经CT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阴性法胰胆管造影诊断壶腹周围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阴性法胰胆管造影(N-CTCP)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证实的15例壶腹周围癌16层螺旋CT阴性法胰胆管造影胰胆管扩张及其远端的狭窄情况,并观察壶腹周围肿块双期增强的强化程度.结果 15例壶腹周围癌均见胆总管扩张,远段狭窄,其中狭窄呈截断型(扩张胆管在梗阻部10mm内突然消失)8例;漏斗型(扩张胆管在梗阻部呈渐进性狭窄,狭窄段超过lOmm)5例;突然狭窄型(扩张胆管在梗阻部突然狭窄,狭窄段不超过20ram)2例,狭窄部均见肿块或增厚管壁明显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 N-CTCP与增强扫描相结合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疑有胆胰疾病患者用重T2WI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非屏气扫描技术不同角度的胰胆管成像。ERCP按常规方法进行。汇总双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5例MRCP均获得成功,而ERCP成功率为(33/35)97.8%。MRCP和ERCP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4%和97.8%;其中对恶性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和87.5%;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分别94.4%和100%。结论良好的胃肠道准备和恰当的参数匹配低场强MRCP可作为胆胰疾病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但不能取代ERCP,两者结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疑有胆胰疾病患者用重T2WI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非屏气扫描技术不同角度的胰胆管成像.ERCP按常规方法进行.汇总双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5例MRCP均获得成功,而ERCP成功率为(33/35)97.8%.MRCP和ERCP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4%和97.8%;其中对恶性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和87.5%;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分别94.4%和100%.结论良好的胃肠道准备和恰当的参数匹配低场强MRCP可作为胆胰疾病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但不能取代ERCP,两者结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无胆道造影剂胰胆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10例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24例怀疑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利用曲面重建(CR)方法对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胰腺癌患者的胰管、胆总管及壶腹部结构进行曲面重建.使用容积显示技术(VRT)、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及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IMinIP)分别对胰腺癌患者的胰胆管系统进行重建.分析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曲面成像中胰管、胆总管及壶腹部成像情况,并统计其对正常胰管、胆总管、壶腹部的显示率.对怀疑胰腺癌患者的曲面重建、容积显示技术、最小密度投影法、间接最小密度投影重建得到的胰胆管图像对病变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无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曲面重建图像中胰管显示率为90.0(9/10),平均直径(2.63±0.51)mm,其中88.9%(8/9)可见副胰管;胆总管显示率为100%(10/10),平均直径(7.45±1.12)mm;壶腹部显示率为60.0(6/10).胰腺癌患者使用曲面重建法、容积显示技术、最小密度投影法及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4种技术行胰胆管成像可得到胰管及胆总管全长及胆总管下端梗阻处的形态;其中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对各结构的显示率最高(98.6%),容积显示技术最低(68.1%).结论多层螺旋CT无胆道造影剂胰胆管造影简单无创,在显示胰胆管三维解剖结构的同时可显示其与周围器官组织的毗邻情况,特别是间接最小密度投影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存在胆道梗阻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禹意平 《华夏医学》2009,22(6):1104-1106
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英文缩写(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胰胆管异常连接(APBDJ)可引起多种胆系胰腺疾病,尤其是其恶变倾向更引人注目,APBDJ并发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PDDU)癌临床既少见,又难发现,我们近期发现了2例并发PDDU癌的APBDJ病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84例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评估分析CDFI和CT、MRI的诊断价值.结果:物理诊断符合率CDFI和CT、MRI无明显差异.CDFI和CT、MRI病理符合率在实质性肿块中分别为92%、89.3%,含液性包块分别为100%、90%,炎性病变分别为100%、95.7%,血管病变分别为100%、77.8%.结论:眶内液性病变定性诊断CDFI稍优于CT,病变侵犯眼眶甚至颅内或颅内病变侵犯眼眶则CT、MRI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2.
ERCP、CT、MRCP对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胆胰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诊断依据主要靠影像学检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胆胰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已形成包括X线造影、B超、CT、MRCP及ERCP和PTC等完整的检查体系。如何评价这些检查方法的作用、价值与限度,加以合理应用,对胆胰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也是进行外科或内科以及介入治疗的首要前提。对几年来在胆胰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重点探讨ERCP、CT和MRCP在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B超、MRCP、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超、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9月胆总管结石患者214例,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出结石为诊断标准,对B超、MRCP、ERCP3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99%,显著高于MRCP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P<0.01);MRCP的敏感性亦明显高于B超(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1)。B超、MRCP、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特异性分别为92.8%、92.9%、100%,3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性为93.3%,显著高于B超(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37),但与ERCP(9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95)。结论 B超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可作为最基本的检查手段,MRCP和ERCP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MRCP可部分替代诊断性ERCP,ERCP具备诊断及治疗双重效果,地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4.
郝志  杜金梁 《医学综述》2007,13(2):153-155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CT、MRI对颅内结核瘤的诊断特征。复习相关文献中颅内结核瘤临床、CT、MRI及病理表现,CT、MRI两种方法对于颅内结核瘤诊断、鉴别诊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CT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ERCP诊治胆胰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及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术前禁食6h,在全麻或镇静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性镜下治疗。结果:诊断性ERCP逐渐转向治疗性ERCP,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范围扩大。结论:治疗性ERCP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磁共振、CT两种影像手段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差异。方法:收集40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腹部扫描检查,同时行MRCP、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或ERCP检查获得病理结果。利用多平面、曲面重建技术对所得CT增强图像进行胰胆管重建,与MRCP、MRI检查结果对比,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I结合MRCP、CT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38/40)、82.5%(33/40);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5%(37/40)、90%(36/40)。两种影像学在定位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124,P<0.05),但在定性方面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48,P>0.05)。结论:MRI结合MRCP判定疾病部位的准确率最高,CT则快速、方便,在临床上应结合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检查。如果二者结合判断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十分精确。  相似文献   

17.
颅内胆脂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薇  廖玲  唐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229-1230
目的:探讨颅内胆脂瘤的临床表现和CT、MRI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胆脂瘤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发生在桥脑小脑角区25例,鞍区7例,脑室系统、枕叶各3例,小脑半球、颞叶各2例。结论:CT、MRI是诊断颅内胆脂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好发部位、生长特点及CT、MRI特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脂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胆脂瘤7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病灶多位于鞍区和后颅窝的桥小脑角区。结论:CT、MRI是诊断颅内胆脂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结合临床及好发部位、CT、MRI特点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T低张及口服水,进行薄层扫描(28例).MRI采用单次屏气快速MRI扫描序列(4例).32例胃癌病例根据钡餐、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CT、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CT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周围浸润情况.胃癌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邻近胃癌的胃壁出现了分层现象.本组病例共有34个腹部脏器受累,CT显示了30个.另淋巴转移16例;MRI显示4例.结论:CT、MRI能显示胃癌部位、大小及其扩散情况,尤其是CT简便易行,在基层医院易推广,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