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在门诊接待了这样一名患者:男性,69岁,高血压病史8年,坚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不知什么原因,最近1个月反复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等症状,血压忽高忽低,作脑CT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为自己一直坚持服用降压药,因此对发生脑梗死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2.
康博士信箱     
《健康指南》2021,(2):69-72
高龄脑梗患者后背发烧、全身不适、走路不稳如何治疗?康博士:我老伴今年91岁,女性,患冠心病10多年,房颤也有6、7年了。2018年发现走路缓慢,迈小步,做CT有多发性脑梗,现在站不稳,往后退步,走路需要人搀扶。近几年,她后背上部发凉,下部发烧,体温正常,发作时全身不适。当地医院也没看出什么病,说是神经问题。近期后背发烧和身上不好受,发作频繁,走路不稳。请问该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负荷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负荷特征。作者将高血压病人128例分为:有症状脑梗死40例;腔隙性脑梗死38例;对照组50例。全部作动态血压测定,比较三组间各动态血压负荷值的差异。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脑梗死患者同样重要,血压负荷值的过高、昼夜节律减弱有同样价值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仲 《现代保健》2011,(32):50-51
目的研究分析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6例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进行分组临床研究,对其危险因素与临床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对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做一个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结果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8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伴有狭窄症状,有房颤史,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几率要明显偏高(P〈0.01)。但两组的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运用Logistic做回归分析时发现糖尿病和男性患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会成为80岁以上患者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缓慢,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李玉芳  吉沛  李耀扬 《职业与健康》2007,23(12):1066-106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梗死性痴呆的关系。方法对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住院392例脑梗死患者和其中60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61-70岁年龄段为高发年龄,多在静态下发病(66.8%),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66.3%)。CT特征分析:梗死部位多在双侧基底节区,多梗死性痴呆以多发腔隙性梗死发病率最高(83.3%)。痴呆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93.3%)。痴呆的原因与梗死的部位、大小、多少、萎缩的程度呈不同程度正相关。结论反复卒中容易导致梗死性痴呆,预防控制高血压、及时治疗脑梗死对于降低梗死性痴呆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裘影萍 《健康》2021,(1):22-23
医生的一席话,让他放下心来 78岁的赵老伯不吸烟、不饮酒,平素身体尚健,但有高血压病史.在一次体检中,头颅CT检查出他有腔隙性脑梗死.他不放心,又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头颅MRI检查,结果依旧如此.赵老伯对此很担心,整天想着自己怎么就脑卒中了呢?以后瘫痪在床上怎么办呀?带着疑问,赵老伯找到了专家.在给赵老伯做了颈动脉超声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和磁共振两种检测方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出情况,包括病灶情况,包括数量、直径、部位、形态等内容。结果:经磁共振检出病灶74个,检出率为100%。CT诊断检出病灶有34个,检出率为45.95%。磁共振诊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诊断能检出0.2~1.5cm的病灶,而CT诊断仅检出0.5~1.2cm的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磁共振诊断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蕾  梁钢 《职业与健康》2007,23(1):70-71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将65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按照梗死灶直径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血脂、胰岛素、I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胰岛素明显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ISI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直接与IR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与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及预防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165例作脑CT或MRI(磁共振)检查,诊断合并腔隙性脑梗塞93例。165例均作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检查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病程长、血糖高、血甘油三酯高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P<0.05)。[结论]早期有效的降压治疗及控制血糖和血脂是预防老年高血压合并脑腔隙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8):993-994
目的比较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已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1核磁共振检查出总病灶数量明显多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CT检查的2.7倍。2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的459个病灶中,≤5 mm病灶370个,6~10 mm病灶60个,11~15 mm病灶29个;CT检查检出的170个病灶中,≤5 mm病灶70个,6~10 mm病灶58个,11~15 mm病灶42个;核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病6小时内进行扫描49例,CT扫描均未见显影,核磁共振扫描发现47例显示小片状或斑点状影像。4核磁共振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平均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检查费用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磁共振检查呈小片状或斑点状,T1T2长信号,DWI显著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呈低密度小片状或斑点状显影。结论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就医的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其分为正常组[50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和障碍组(60例,MoCA评分<26分)。统计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60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4.55%;障碍组中年龄>60岁、吸烟、酗酒、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梗死部位为左侧与双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0μmol/L、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10 mg/L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障碍组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相似文献   

12.
张老伯今年62岁,高血压病史已经有10多年。近一年来常常对老伴说:感到头昏、双腿无力。老伴不放心,催他到医院检查。没想到检查竟然发现张老伯患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右颈内动脉狭窄达95%。医生赶紧让张老伯住院,第二天就进行了介入治疗,手术中在狭窄的颈动脉安放了支架扩张血管,疏通了供应脑部血液的颈动脉,一颗炸弹总算解除了,病人、医生都松了口气。张老伯现在想想都害怕,如果没有及时就诊,脑中风甚至大面积脑梗死就是迟早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顼志敏 《药物与人》2006,19(6):74-74
读者朋友:如果您在心血管病、糖尿病、心理及其他疾病方面有问题要咨询,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心为您解答。通讯地址:北京市安贞邮局7号信箱《药物与人》读者服务部收邮编:100029也可发电子邮件至:info@webmd.cn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43例(84.31%),糖尿病17例(33.33%),高脂血症28例(54.9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37.2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35.29%),烟酒嗜好32例(62.75%)。结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凡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疾病,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CT查出“腔隙性脑梗死” 李大妈失眠了,就是因为那份头颅CT检查报告。  相似文献   

18.
张涛 《药物与人》2014,(8):58-58
目的:阿奇那根来治疗脑梗塞病人并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以期为后续用药提供依据,并分析腔隙性梗塞病因。方法:收集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病人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判断疗效。结果:针对病人进行临床指标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经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得出结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试验组治疗腔隙性梗塞效果不够显著,应继续临床研究。结论:临床指标有所改善患者自诉有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检查符合率和病灶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均为腔隙性脑梗死,经CT检查显示65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检查符合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90.28%(P<0.05)。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94个,病灶直径>5mm有131个;经CT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53个,病灶直径>5mm有116个,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CT检查虽然病灶检出率相近,但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符合率更高,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塞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临床所见36例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28例,女8例,男:女=7:2。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4岁。既往高血压病者30例,高血脂症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