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随机选取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86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值蛋白等指标。观察2组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体重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等指标相比基本相同( P>0.05)。对照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19个,占47.5%;观察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斑块54个,占62.8%,2组斑块数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超声检查发现,2组患者的软斑、硬斑、混合斑、规则斑、不规则斑、IM T、最大斑块厚度、最大斑块长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斑块增多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除抗脑卒中外,还要重视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总结斑块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与AIS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首次发生AIS,并且72 h内入院的老年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99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37例)。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5年后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4.3%。60~69岁、70~79岁及≥8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4.7%、86.9%、96.0%,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颈动脉斑块组女性、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0,95%CI:1.02~1.122,P=0.005)、糖尿病史(OR=2.262,95%CI:1.055~4.850,P=0.036)、颈动脉斑块(OR=8.128,95%CI:1.077~61.348,P=0.042)是AIS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01-01—2012-12-31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2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根据检验结果及高血压史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两者均正常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中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两者均正常组。结论H型高血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最大。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MR诊断价值。方法经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经过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狭窄38例,分别行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经MR图像分析,颈总动脉分叉区狭窄2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8例,钙化8例,无钙化纤维成分为主19例,明显脂质核心6例,斑块内出血2例,脂质坏死核心2例,溃疡或者纤维帽撕裂1例。结论 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显示清晰,能够动态观察易损斑块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预后较差,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N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人们发现通过监测NO水平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进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预后较差,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因素[1]。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N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人们发现通过监测NO水平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进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表明,有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颈动脉病变引起,而且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本次实验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1-07—2013-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共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34~82岁,中位年龄67岁;高血压72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7例,有吸烟史3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糖尿病血脂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并比较2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检出率差异。结果糖尿病组的HDL-C值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LDL-C、Apo(b)、hs-CRP、IMT显著的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G、T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79.59%(78/98),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67.33%(136/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值与HDL-C、Apo(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LDL-C、Apo(b)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这一因素与患者血脂指标进一步不良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表明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患者动脉壁对损伤以及炎症的一种修复反应。30%~3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一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不仅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脑及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起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将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4组:内膜增厚组22例,硬斑块组23例,混合斑块组40例,软斑块组35例,对照组26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谭莹  何国厚  王磊  曾静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99-100,10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的关系,并探讨不同斑块性质与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卒中患者162例,根据斑块分型,易损斑块73例,稳定斑块8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检测其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脑卒中患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_C)及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而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影响血脂代谢并且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个体优化调脂及逆转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肌红蛋白(Myoglobin,Mb)、尿酸(Uric Acid,U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测定血清Mb、UA水平,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再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8例)、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35例)和重度狭窄组(38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狭窄组患者血清Mb、UA水平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 0. 01),且重度狭窄组Mb、UA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 0. 05),中度狭窄组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 0.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Mb及UA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二指标在各狭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Mb、UA可能是血管炎性标志物,其水平高低可反映颈动脉狭窄程度,值得基础及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西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测定内中膜厚度及其最大斑块厚度。在发 病4 d内检测其血清HCY浓度。患者按照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 =152)和无斑块组(n =44)。组间比 较采用秩和检验,HCY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 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斑块组(n =44)的HCY中位数是11.6 μ mol/L,斑块组(n =152)的HCY的中位数是14.0 μ mol/L,秩和 检验P =0.011。Spearman相关检验发现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247, 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0~1.131,P =0.0001]、男性性别(OR 4.304,95%CI 1.738~10.660,P =0.002)、高血 压史(OR 3.864,95%CI 1.750~8.534,P =0.001)是影响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OR 1.026, 95%CI 0.973~1.081,P =0.344)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无显著性。但是,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亚组 (n =183)分析发现HCY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67,95%CI 1.006~1.430,P =0.003)。 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无斑块组,血清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正 相关。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中老年人群(>45岁)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北方某社区中老年常规体检者中,经头部CT或MRI证实113例脑梗死患者及反复发作性TIA患者8例(脑血管病组)和94例非脑血管病者(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比较两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分布、数量、形态和回声特征差异,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血管病组不稳定性斑块阳性率82.6%,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阳性率56.4%(P<0.01)。结论颈部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们通过对72例经CT、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们通过对72例经CT、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心内科住院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112例高血压患者。依据患者头颅MRI检查结果,定义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CIS)为研究组,单纯性高血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和高血压病程的差异,分析24h 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与CIS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62.25±11.67)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41±13.29)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BMI、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hSSD、dSSD、nSS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hDSD、dDSD、nDSD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高血压患者发生CIS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尤其是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与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发生呈正相关,其变异性越大,CIS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水平,比较H型高血压亚组、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无高血压)及正常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显示,132例患者中9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33例患者未发现。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中不同亚组检出率依次为H型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高血压亚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