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脂肪因子vaspin浓度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5例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1例,并选择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中vaspin浓度、并结合临床资料中患者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AP组、SAP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SAP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vaspin浓度随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增多而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vaspin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r=-0.352,P<0.01).[结论]血浆vaspin浓度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呈负相关,提示血浆vaspin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测可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14g讨血管内皮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生、发展中的损伤变化。【方法】本院呼吸科收治的55例COPD患者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同时以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检测其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Receptor,sEPCR)、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dulin,sTM)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PD稳定期和急性期患者sEPCR和sT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COPD稳定期患者相比,COPD急性期患者sEPCR、sT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COPD急性期患者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血浆sEPCR和sTM水平均明显下降(Pd0.05)。【结论】COPD患者稳定期和急性期均存在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2型糖尿病(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50例2型DM患者和150名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患者血浆sEPCR和s T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浆sEPCR和sTM水平升高与DM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sEPCR,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复发期sEP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509,P<0.05),与患者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于无出血组(P<0.05),急淋组与急非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广泛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白血病出血机制之一,sEPCR在疾病缓解后明显下降,复发时再度升高,sEPCR水平与病情呈一致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常规高压氧对新生小鼠视网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常规剂量的高压氧(HBO)和持续常压高浓度氧对新生小鼠视网膜的影响.[方法]比较常规剂量的HBO与常压高浓度氧下新生小鼠突破视网膜内介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观察两种氧处理视网膜形态.[结果]常规剂量的HBO未诱发未成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突破视网膜内介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无显著性增高,SOD和MDA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常压持续高浓度氧组突破视网膜内介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血浆中MDA含量明显增加.[结论]常规剂量的HBO治疗不影响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正常生长,不诱发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增生,也不影响小鼠血浆中SOD、MDA的含量;而持续的常压高浓度氧影响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正常生长,可诱发与ROP发生密切相关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影响可能与降低SOD,增加MDA的生成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缓解组(P<0.005或0.001),且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升高组织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呈正相关(r=0.51,P<0.005);未缓解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MCP-1、GMP-140、vWF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炎症因子变化、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方法:选择35例1级、2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von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MCP-1及GMP-14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vW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一氧化氮(NO)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77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TSLP、NO、SA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TSLP、NO、SAA水平分别...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患者AECA、TM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nti 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es,AECA)和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dulin,sTM)的联合检测,旨在探讨急性脑梗塞临床发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内在关系.方法: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性脑梗塞组)和35例献血员标本(对照组)的AECA、sTM水平. 结果:急性脑梗塞组的AEC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塞组治疗前s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塞组治疗3~4周后sT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ECA、TM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塞血管内皮损伤的观察指标,有助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NA-150、miRNA-146a在脓毒症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儿科ICU病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62例(脓毒症组),另外选取同时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患儿30例(SIRS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及不同脓毒症病情患儿外周血中的miRNA-150、miRNA-146a、TNF-α和IL-10水平.[结果]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的miRNA-146a、TNF-α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SIRS组,而miRNA-150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SIRS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患儿外周血miRNA-150、miRNA-146a、TNF-α和IL-10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miRNA-150与SOFA评分、TNF-α、IL-10呈现负相关(P <0.05);miRNA-146a与SOFA评分、TNF-α、IL-10呈正相关.[结论]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的miR-NA-150下调,miRNA-146a上调,两者表达水平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及疾病预后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S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水平,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对65例NS及48名正常对照组血浆的sEPCR及sTM进行检测,同步检测各组血浆D-聚体(D-Di)的水平。结果NS组患者血浆sEPCR,sTM及D-D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膜性肾病组血浆sEPCRJk平比微小病变组及系膜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M及D.Di各病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PCR及sTM参与NS高凝状态,可作为评估Ns高凝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孙相祥  马建兵  李辉  段虹昊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1990-1991,1994
【目的】探讨血管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内皮祖细胞(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坏死组(A组),1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无坏死组(B组),健康体检者15例为健康组(C组)。所有受试者取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CECs、EPCs水平。【结果】A组与C组比较CECs水平明显升高(P〈0.05),EPCs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A组0期、Ⅱ期、Ⅲ期与Ⅳ期患者CECs、EPCs水平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B组CECs、EPCs水平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P〈0.05),EPCs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P〈0.05)。【结论】血管中CECs、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中暑的疗效及对最终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56例重症中暑的成年患者分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ICU常规中暑治疗,治疗组除ICU常规中暑治疗外,入院后给予乌司他丁,200 kU,静脉注射,6 h 1次,连用6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变化及住ICU的时间、最终转归.[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且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ICU的时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控制重症中暑患者SIRS的进展,改善各受损脏器的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炎症因子在儿童喘息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83肺炎患儿分为喘息组51例,非喘息组32例,10例健康儿童做对照,测定三组患儿刺激前后的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刺激后三组血浆P-选择素和TGF-β浓度均比刺激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后喘息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比非喘息组和健康组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后喘息组TGF-βB浓度最高,非喘息组其次,健康组最低,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喘息性肺炎患儿存在血小板内炎症因子表达增高,起促进炎症反应作用,诱导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组(48例)和非SIRS组(72例),分别于发病24 h内及3 d、7 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CRP、IL-6、D-Di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血清CRP,非SIR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时血清IL-6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非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D-D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D-Di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5.042,P0.05),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7.879,P0.05)。结论血清CRP、IL-6及D-Di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1)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紫癜性肾炎33例,无肾炎31例),采用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急性期和缓解期的血清TNF-α、IL-6、IL-2及血浆vWF、ET-1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结果两组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IL-6、IL-2及血浆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缓解期均明显下降。紫癜性肾炎组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缓解期虽有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F=4.973,P〈0.05),血清IL-6、IL-2及血浆vWF缓解期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肾炎组患儿缓解期血清TNF-α、IL-6、IL-2及血浆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浆ET-1水平在急性期、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评分与vWF、TNF-α呈正相关(rho=0.73,rho=0.92,P均〈0.01)。结论血清TNF-α、IL-6、IL-2及血浆vWF参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过程,TNF-α、vWF有望作为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病人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C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 h尿白蛋白(24 h UAE)分为A组(n=36,24 h UAE<30 mg)、B组(n=18,24 h UAE<30~300 mg)和C组(n=20,24 h UAE≥300 mg)。结果 与C组比较,DM病人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P<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0.01和0.001;sEPCR与sTM、24 h 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 h UAE(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 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是否通过抑制核因子-xB(nuclearfactor-κB,NF-κB)通路保护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各15只,模型组与乌司他丁组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射乌司他丁20u/g,连用3d;72h后3组测定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可溶性血栓渊节蛋白水平及胸腹主动脉组织NF-κBp65表达。结果乌司他丁组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可溶性血栓渊节蛋白水平及主动脉组织NF-κBp65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NF-κB表达保护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变化,探讨冠心病患者实验室监测指标在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风险的意义。方法检测并回顾分析6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Hcy、vWF、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的变化,并与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浆Hcy、v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PA)、凝血酶活性(T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血浆蛋白C活性(PC:A)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Hcy、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功能失调等改变是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将Hcy、vWF、FIB等作为冠心病患者定期的实验室监测指标,起到积极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