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咽形的分类方法。方法 观察56例单侧唇裂术后患者外鼻石膏模型各标志点间距离,发现总结鼻畸形的特征;在术中观察鼻软骨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将鼻畸形分成3度:Ⅰ度鼻畸形仅表现患侧鼻下1/3形态异常;Ⅱ主莅 健侧鼻下1/3形态受累;Ⅲ度伴鼻背偏斜。结论 此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可为临床修复鼻畸形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Ⅱ期整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材料与方法1.自 1998年 8月至今作者在门诊手术室对 32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患者进行Ⅱ期整复 ,其中男 14例 ,女 18例。年龄 13~ 2 9岁 ,平均 16岁。 15例术前曾行齿槽裂植骨修复术 ,2例曾行双重牙列修复术。图 1 经鼻小柱基底的“U”型切口  图 2 经患侧鼻翼基底的类“Y”型切口   2 .手术方法2 .1 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及鼻部浸润麻醉。2 .2 经鼻小柱基底的“U”型切开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脚 ,于鼻小柱与上唇皮肤交界处作一横切口 ,继沿鼻小柱两侧鼻孔内缘作隐蔽切口 ,健侧至鼻翼软骨内外侧脚交界处 ,患侧再向外延伸约 2~ 3…  相似文献   

3.
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单侧唇裂患者常常合并或轻或重的鼻畸形,但 鼻畸形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现对其研究进展 作一综述。 1 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胚胎学机制 传统的胚胎学认为在胚胎发育期,间质细胞大 量增生、分化形成前鼻突、侧鼻突和中鼻突,相互融 合构成面中部结构。Carstens的面中部胚胎发育 区域理论则把胚胎发生期内中线结构(鼻小柱、人 中、前颌、鼻中隔、梨骨、筛骨)看作是由成对的A区 向近中漂移、融合而来。单侧唇裂位点位于A、B区 交界面,中鼻突、侧鼻突即C、D区的融合程度决定 了裂隙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4.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矫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单侧唇裂鼻畸形产生机制,采用相应手术方法对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患侧鼻翼软骨充分松解后与健侧鼻软骨缝合悬吊固定,在同侧鼻前庭黏膜皱褶处采用"Z"成形术,在鼻小柱基部及患侧鼻翼外侧基部的皮下及肌层悬吊固定.纠正鼻翼塌陷、鼻尖过低、鼻小柱偏斜等畸形.结果 56例患者中,鼻翼塌陷矫正满意者占80%,基本满意占18%;鼻尖高度改善满意占78%,基本满意占18%;鼻孔形态对称性及宽度满意占46%,基本满意占44%.总体满意度为94.6%.结论 唇裂继发鼻畸形矫正时对患侧鼻翼软骨的充分松解游离是关键环节,患侧鼻前庭黏膜皱褶不仅影响鼻部形态甚至通气功能,还可能使鼻畸形的表现更显突出,因而对鼻前庭黏膜皱褶的矫正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矫正患侧鼻翼塌陷畸形方面有明显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整体复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
单侧唇裂患者修复之后,常因术后遗鼻部畸形而再次要求手术治疗。鉴于目前对于鼻畸形的矫正方法很多,但尚无一种手术方法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自1991年以来,依据产生鼻畸形解剖因素和唇裂鼻畸形主要特征,应用自体耳甲软骨游离移植行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治53例,其中32例经0.5年~1年随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单侧唇裂术后患者150例,拍摄患者正位、侧位和仰位照片,根据鼻尖、鼻翼、鼻小柱、鼻中隔、鼻背和骨组织畸形程度,对150例患者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筛选性别、患侧、年龄、原有唇裂畸形严重程度、唇裂整复术术式、一期鼻整形术、牙槽突裂和上颌骨发育等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形成中的影响因素。结果:鼻畸形严重程度分组符合评价一致率50%以上患者143例,轻度鼻畸形33例,中度鼻畸形65例,重度鼻畸形45例。性别和患侧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无显著影响(P〉0.05),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有影响的因素为年龄(P=0.019)、唇裂严重程度(P=0.000)、唇裂整复术式(P=0.000)、一期鼻整形术(P=0.000)、上颌骨发育(P=0.000)和牙槽突裂(P=0.000)。结论:年龄、原有唇裂畸形的严重程度、唇裂术式选择、一期鼻整形术、上颌骨的发育程度及牙槽突裂是唇裂术后鼻畸形的影响因素。二期鼻整形术前,必须去除上述因素的影响,才能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周同葵  贺小虎  巩梦童 《口腔医学》2011,31(12):724-726
目的探讨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联合移植同时行鼻唇肌复位术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正中的疗效。方法将松解移位的鼻翼软骨悬吊复位至正常解剖位置,切取自体鼻中隔软骨修整成形后植入鼻翼软骨两内侧脚间,耳软骨植入充填患侧鼻翼,同期行鼻唇肌复位术,重建鼻软骨肌肉环,修复鼻部畸形。结果 26例鼻畸形患者术后不同程度改善,随访2~9个月,鼻外形美观,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自体鼻中隔及耳软骨移植重建鼻软骨支架同时行鼻唇肌复位术能有效矫正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  相似文献   

9.
单侧唇裂一期修复术后鼻唇部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学者均对减少单侧唇裂一期修复术后鼻唇部畸形的发生率或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研究,但迄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本文对单侧唇裂鼻畸形早期干预研究作一综述,介绍目前研究现状及一些新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为提高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修复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38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实施整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求成熟且效果肯定的手术方式。方法:以38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1例,女17例,年龄17~34岁,平均20.8岁。针对不同的畸形程度,采用悬吊或充填患侧鼻翼,纠正塌陷畸形;对严重的鼻中隔软骨偏斜患者,通过手术矫正不对称畸形和改善鼻通气,并以生物材料或软组织充填鼻翼基底,弥补患侧上颌骨发育不足;解剖复位鼻唇肌,以保持两侧肌张力的均衡。术后制作塑料鼻塞,保持2~3个月。结果:术后38例患者的鼻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27例(71.05%),随访时间3个月~1a,5例患者有复发倾向;11例植入生物材料的患者,均未发生材料的排异反应。结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病因复杂,可通过对骨、鼻软骨、鼻唇组织等多方面的矫正,有效地改善畸形;而鼻唇肌的复位,对防治术后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单侧唇裂下三角瓣的整复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畸形特点,探讨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式。方法:采用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对9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阐明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手术设计思路和操作要点。结果:随访例数93例,85例整复效果满意,较好恢复上唇三角形两侧唇部的对称性,占90%以上。结论:采用遵循几何原理的改良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种纠正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新术式。方法 在回顾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术中各种软骨悬吊、移植等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外鼻畸形的硬三角软骨支架的植入整复方法。结果 经15例临床病例的验证,该法可以较好地一次整复唇裂术后患侧鼻翼塌陷、鼻堤缺乏、鼻小柱偏斜等。结论 硬三角软骨支架植入能矫正单侧唇裂术后鼻翼塌陷畸形,术后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隐性唇裂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5例单侧隐性唇裂患者采用改良唇裂修复术进行手术治疗,C瓣中的肌肉向外旋转与鼻翼基底的口轮匝肌缝合,为了恢复唇弓的对称性,患侧唇峰上方设计三角形皮瓣。结果:25例患者中,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唇弓和上唇的形态恢复良好,患侧人中嵴较明显,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改良唇裂修复术治疗单侧隐性唇裂可以有效地恢复上唇的对称性和丰满度。  相似文献   

14.
15.
双侧唇裂或唇腭裂患者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Ⅱ期整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介绍双侧唇裂/唇腭裂患者术后鼻唇畸形的Ⅱ期整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按鼻畸形、唇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对上唇组织较多者,采用鼻底叉形瓣延长鼻小柱,上唇创缘直接缝合法;对鼻及上唇畸形较轻者,采用Noordhoff整复法治疗;对鼻唇畸形严重并有上唇过紧者,采用前唇组织瓣延长鼻小柱,下唇Abbe瓣旋转修复上唇正中缺损。结果:50例患者中,30例Ⅱ期修复后鼻形态正常,鼻孔大小对称,有良好的鼻堤,鼻小柱长度适中;恢复了上唇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人中嵴、唇峰及唇珠,上下唇和谐。11例患者一般。结论:本文介绍的三种术式适用于不同类型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唇鼻体表特点,为适龄婴儿手术治疗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随机选取9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其唇鼻体表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获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正常婴儿唇鼻体表的28项数据的基本均值和标准差。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除去患侧高点上唇红厚、健侧唇高及健侧鼻孔底宽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数据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多项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具有复杂的唇、鼻畸形,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一个畸形的整体,既表现有组织的缺损又存在组织的移位,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很大但在同一个体的成对指标间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单侧唇裂鼻翼软骨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形成机制,为唇裂鼻整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单侧唇裂流产胎儿标本1具,解剖双侧鼻翼软骨,并于鼻翼软骨内1/2处、穹隆角、外1/2处、外1/4处垂直于软骨长轴切开,水平包埋,常规组织学处理,HE染色,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内侧角1/2处与穹隆脚处膜边和中央细胞面积、周长、等效圆直径等测量值,健患侧间无显著性差异。外侧角1/2处与1/4处膜边和中央细胞的上述指标健患侧间有差异,患侧各项均小于健侧。健侧软骨4个部位间发育无差异,而患侧间有差异。结论:单侧唇裂患侧鼻翼软骨的外侧脚细胞发育差于内侧脚及中间脚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形手段来制作个体化的充填假体,探索一种能根据缺损实际情况术前预制、并与缺损适配性好、整形效果满意的重建鼻翼基底对称性的方法。方法:运用Mimics10.01软件以健侧梨状孔周围骨结构的CT数据,经CAD镜像处理后形成虚拟的患侧骨结构,设计个体化的充填假体,并经快速成形机打印头颅和假体模型。结果:快速成形机打印的充填假体模型同头颅模型拼合后,形态匹配。结论: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方法研制个体化充填体,重塑患侧的梨状孔结构,适配性好,精确度高,可避免现有成品材料的局限性,并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分析唇裂术后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双侧唇裂患者138例进行术后效果评价,按照术后畸形修复的难易程度对患者术后随访照片进行评分及分类。观察患者术后畸形出现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38例患者中术后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8分。按评分将术后效果分为4个等级,其中47例患者术后修复效果佳(0~2分),58例修复效果良好(2.5~4分),31例修复效果一般(4.5~6),2例修复效果差(6.5~8)。其中出现较多的术后畸形分别为突出性瘢痕、鼻小柱过短、侧唇组织量过少、鼻翼外侧缘外上移位或低移位等。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发生率与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两种手术方式(原长法和加长法)对术后畸形的发生率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为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治疗中需把握好每例患者的畸形特点,术前认真设计,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手术中精准有效的对畸形部位进行可靠的解剖重建,通过不断提高整复技术与更新理论知识,提升双侧唇裂修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腔通气情况与鼻腔内部畸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9~11岁年龄段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对应年龄段的儿童牙科就诊的32例非唇腭裂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鼻阻力检测仪测量分析其通气时的阻力大小,并与相应的鼻腔内部畸形的测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鼻腔内部畸形的测量指标为鼻中隔偏曲,平均鼻中隔偏曲距离为(9.12±3.76)mm,偏曲角度为(20.8±2.7)°,单侧完全唇腭裂患者鼻中隔偏曲距离及偏曲角度均较对照组大(P<0.05)。唇腭裂组患者两侧鼻阻力值为(0.832±0.254)Pa/(s·cm^3);对照组两侧鼻阻力值为(0.627±0.167)Pa/(s·cm^3),唇腭裂组较对照组鼻阻力值增加(P<0.05)。鼻阻力值与鼻中隔偏曲的距离及偏曲角度呈正相关性(r=0.754、0.652,P均<0.001)。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继发较为严重的鼻腔内部畸形,会导致患者的鼻通气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