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文军  杨金峰  王道明 《吉林医学》2011,32(16):3294-3295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减压、植骨治疗20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结果:20例随访6个月~2年,全部病例基本恢复了正常椎体序列、Cobb角及椎体高度。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植骨融合,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植骨,对侧椎弓根及上下椎体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观察椎体高度及矫正Cobb角有无丢失,以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术前、术后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矫正Cobb角丢失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黄河  李保华  陈旭东  舒春 《四川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6例,经后路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并通过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植骨;对照组72例,为早期及同期(2008年以前)未通过椎弓根行椎体植骨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两组均在术前、术后行DR及CT断层扫描检查,观察椎体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丢失情况及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弯曲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对照组54例获得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远期丢失率,后凸畸形Cobb角度丢失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行伤椎椎体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减少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防止后凸畸形的加重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全部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和随访结果,测量椎体压缩高度、后凸畸形和Cobb角,评估植骨融合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9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伤椎前缘高度从术前平均16.1 mm增加到术后平均31.7 mm(椎体正常高度为33.2 mm),术后矫正率为95.5%。结论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能达到较好的复位固定,椎管有效减压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行植骨融合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志成  郭素银  陈晓斌  郝夏 《医学综述》2011,17(7):1113-111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加后路横突椎板间植骨或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骨折48例。结果经9~24个月的随访,48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33%恢复到术后的94%,Co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24°降低到手术后的平均4°,椎管内骨块复位率达91%。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脊柱及椎管减压的目的,后期随访椎体高度及Cob角丢失率低,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GSS-Ⅱ通用型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压缩骨折伴脱位及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胸腰椎骨折伴脱位患者行腰后路减压、复位、植骨GSS-Ⅱ内固定,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X线片、CT复查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50%恢复至术后90%,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8°矫正为术后5.7°,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断钉、断棒、脱钩现象,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Frankel分级改善1级者40例(51.28%),改善2级者16例(20.51%)。结论:GSS-Ⅱ具有治疗操作简便,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及固定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伤椎经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一侧置钉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椎管容积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上下间隙角的变化,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5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椎体楔变角、上下间隙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即刻相比仅少许丢失.结论 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阶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以期恢复伤椎前柱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矫正,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所有患者外伤至手术时间为1-5d。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5.4°恢复至术后平均2.3°。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7.8%,矫正至术后椎体平均高度的93.2%。伤椎脱位复位基本复位,无椎间隙过度在撑开,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19例合并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病例,术后按Frankel分级比较,16例有1-3级的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阶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保持Cobb角矫正度、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余雨  王娟 《海南医学》2010,21(6):29-30,3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重度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Ⅵ-Ⅴ度骨折脱位的患者经后路行椎管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骨折脱位椎体均获得完全复位,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A级10例,B级6例,C级2例。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重度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固、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椎弓根定量植骨和骨髓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并经椎弓根植入定量自体松质骨和骨髓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或加经椎弓根移植自体骨和骨髓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时期伤椎的前后缘高度比、楔变角、后凸角的变化。结果:35例病人术后早期椎体高度和形态得到明显恢复,Cobb’s角、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也得到改善,但远期效果二组有明显差别,定量植骨组矫正角度丢失及高度丧失比未植骨组少。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定量移植自体骨和骨髓能增加远期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程建崇 《浙江医学》2007,29(5):480-481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已普遍运用于临床,其优点是固定节段少,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是对于椎骨前缘高度压缩≥50%者,单纯依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并不理想,远期随访断钉、断杆、螺钉松动、Cobb角增加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2002年11月至2004年12月,我们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RF、AF、GSS-2型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22例椎体高度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平均为45%,术后恢复到95%,Cobb’s角术前平均为28°,术后恢复到5;°1例2处椎体骨折患者,上位椎体高度恢复差,术前为35%,术后为40%。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操作简易,固定牢靠,安全性高,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后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2001年,环椎环椎管减压,结合具有钉杆角的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横突及小关节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治疗128例病人,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128例病人脊髓神经损害无加重,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伤椎高度恢复理想,Cobb角明显减少,植骨融合成功108例(占84.4%),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伤椎复位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好,应重视植骨融合以获得良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李良  李海波  陈运庆  伍星 《海南医学》2013,24(21):3211-3213
目的 总结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结果 术前Cobb角为13°~39°,平均27°;伤椎前缘压缩50%~80%,平均60%.后缘压缩10%~35%,平均20%.术后Cobb角0~120°,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0%~95%,平均91%.后缘压缩0~10%,平均6%.随访18~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12个月时Cobb角0~12°.内固定物取出5例,随访8~12个月,取出后脊柱后凸矫正角、椎体高度及相邻椎间盘等较取出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矫正角度及高度的再丢失,避免继发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自体骨粒植骨在老年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1.5岁,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自体髂骨粒植骨同时采用后路短节段钉棒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结果: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及CT检查,随访平均11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再丢失,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老年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椎弓根伤椎自体骨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促进伤椎骨愈合,防止术后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和内固定器械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6.
李军鹏 《重庆医学》2014,(25):3367-3369
目的:探讨自制植骨漏斗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应用此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8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伤椎高度由57.8%恢复到正常的85.9%,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21.6°矫正至7.2°,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恢复1级及以上。结论自制植骨漏斗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很好恢复椎体高度、加强了椎体内部强度、克服了单纯椎弓根钉固定和后路植骨的缺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钟斌  邵高海 《海南医学》2010,21(7):75-77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我院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测量椎体高度、Cobb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并发症。结果随访10—27个月,平均16.5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重建椎体高度,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加速骨折的愈合,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X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5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后路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琦  张西金 《当代医学》2008,(11):86-87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5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后路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