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mRNA、TGF-β1mRNA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初诊ITP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数升高的ITP患者的CD19+ CD24hi CD38hi B细胞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前的ITP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IL-10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ITP患者IL-10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TGF-β1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经治疗后TGF—β1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及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19~+B细胞的表达,分析血清Breg在ITP患者中的变化和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次诊断为ITP患者68例(ITP组),选取同时段到我院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19~+的表达率和外周血Breg细胞表达水平,对比治疗前、后ITP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采取RT-PCR检测各组IL-10mRNA、TGF-β1 mRNA水平,分析ITP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值与IL-10 mRNA、TGF-β1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ITP组CD19~+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TP组血清Breg细胞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血清Breg细胞表达水平低;初诊ITP组IL-10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治疗后其IL-10 mRN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初诊ITP组TGF-β1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其TGF-β1 mRNA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外周血Breg细胞比值与IL-10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968,P 0.05),但外周血Breg细胞比值与TGF-β1 mRNA表达无相关性(r=0.502,P0.05)。结论:ITP患者CD19~+细胞表达增强,临床中Breg细胞参与ITP发生发展,Breg细胞表达异常与ITP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3(ILT3)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3+CD8low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选择80例胃癌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者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的ILT3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外周血CD3+CD8lowT淋巴细胞亚群中ILT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胃癌患者与健康人对照者PBMC的IL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465±0.674和6.234±0.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5);低分化和中、高分化胃癌患者PBMC的IL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217±0.433(n=66)和3.656±0.195(n=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2,P<0.01);肿瘤未侵及深肌层与侵及深肌层比较,PBMC的IL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95±0.243(n=24)和7.316±0.404(n=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1,P<0.01)。胃癌患者和健康人对照者CD3+CD8lowT淋巴细胞亚群ILT3阳性率为(75.53±2.20)%和(12.83±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1)。 结论:胃癌患者PBMC的ILT3 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和浸润程度有关。ILT3在胃癌患者CD3+CD8lowT细胞亚群的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与FOXP3+CD25highCD4+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取30例POF患者及12例健康妇女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和Treg细胞相关因子IL-17、RORγt、FOXP3、TGF-β、IL-1β及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POF患者外周血中TH17/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妇女(P<0.01),Treg/CD4+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妇女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H17/Treg细胞比例的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妇女(P<0.01)。POF患者PBMCs中,IL-17、RORγt、FOXP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妇女(P<0.01),而IL-1β、IL-6则明显低于健康妇女(P<0.01,P<0.05),TGF-β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POF患者可能处于一种THH17细胞明显增多并趋于优势地位的炎性状态,这一机制可能参与了POF的发生、发展,但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CD4+Th细胞内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表达水平与Th1/Th2平衡的关系,初步探讨LSD1介导的组蛋白修饰对慢性乙肝患者CD4+Th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65例,分为丙氨酸转氨酶(ALT)高水平组与低水平(≤4×ULN)组,HBV-DNA高载量(≥106拷贝/mL)组与低载量(<106拷贝/mL)组。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h细胞;提取CD4+Th细胞总蛋白,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LSD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含量;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慢性乙肝组患者外周血CD4+Th细胞中LSD1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0.52±0.21 vs 0.28±0.09,t=-7.49,P<0.001)。慢性乙肝患者中,CD4+Th细胞中LSD1表达量在ALT高水平组(n=38)低于低水平组(n=27,0.39±0.18 vs 0.64±0.16;t=-5.79,P<0.001),在HBV-DNA高载量组(n=32)高于HBV-DNA低载量组(n=33,0.69±0.08 vs 0.35±0.16;t=10.80,P<0.001)。与健康人相比,慢性乙肝组血清IFN-γ含量降低、IL-4含量增高、IFN-γ/IL-4比值减小(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Th细胞中LSD1表达量与其血清ALT水平(r=-0.590)、IFN-γ水平(r=-0.379)及IFN-γ/IL-4(-0.285)负相关(P<0.01),与HBV-DNA载量正相关(r=0.880,P<0.001),与血清IL-4水平无相关性(r=0.169,P=0.102)。结论: LSD1高表达可能是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Th2失衡、Th1反应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并导致机体清除HBV能力减弱或抑制HBV复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HMGB-1)、辅助T淋巴细胞(Th)亚群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98例轻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和3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以及健康者外周血CD4+干扰素-γ+(IFN-γ+)T细胞、CD4+白细胞介素-4+(IL-4+)T细胞百分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HMGB-1、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HMGB-1、Th1/Th2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哮喘患者HMGB-1、CD4+IL-4+T细胞百分比、IL-4、IL-5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者HMGB-1、CD4+IL-4+T细胞百分比、IL-4、IL-5高于轻、中度患者。所有患者CD4+IFN-γ+T细胞百分比、IFN-γ表达均低于对照组;重度患者CD4+IFN-γ+T细胞百分比和IFN-γ表达低于轻、中度患者。HMGB-1、IL-4水平与肺功能负相关,IFN-γ水平与肺功能正相关。结论:HMGB-1和IFN-γ、IL-4可作为评价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比例的变化,探讨病毒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方法 LH750血液分析仪及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与比例(%)。 结果 H1N1 病毒感染后血液中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数量下降,治愈后恢复正常(P<0.01)。 结论 H1N1病毒感染后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甲型H1N1流感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miRNA-150与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在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接受诊治的ITP患儿93例,其中新诊断ITP患儿(病程<3个月)56例,持续性ITP患儿(病程3~12个月)37例。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外周血miRNA-150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 结果ITP患儿外周血miRNA-150表达高于对照组,且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ITP组外周血miRNA-150表达高于新诊断ITP组,而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低于新诊断ITP组(P<0.05)。全反应(CR)组外周血miRNA-150表达低于反应(R)组和无效(NR)组,且R组低于NR组(P<0.05)。CR组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率高于R组和NR组,且R组高于NR组(P<0.05)。外周血miRNA-150对ITP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18%和60.53%;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对ITP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3%和71.05%。miRNA-150与PLT呈负相关(r=-0.738),而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与PLT呈正相关(r=0.796)。 结论外周血miRNA-150在ITP患儿中高表达,而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在ITP患儿中低表达,且外周血miRNA-150和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表达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及与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探讨以上指标在ITP患者发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该院血液病科收治的初诊患有ITP的住院患者35例,治疗前PLT<30×109/L(ITP治疗前组),治疗后PLT>50×109/L(ITP治疗后组);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reg和Treg细胞的表达,采取流式Aimplex法检测外周血IL-10、TNF-α水平。分析ITP患者治疗前后Breg、Treg表达与IL-10、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reg细胞占CD19+细胞的百分比及Treg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在ITP治疗前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治疗后组较健康对照组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TP治疗后组较ITP治疗前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6917,P<0.01),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632,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治疗前组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降低;与ITP治疗前组比较,ITP治疗后组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Breg细胞占CD19+细胞百分比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471,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TP治疗前组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ITP治疗前组比较,ITP治疗后组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Breg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对Treg细胞的表达进行调节,Breg、Treg细胞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ITP的免疫调节与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急性ITP患儿外周血 CD4+ CD25+ 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它们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浆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ITP患儿外周血TR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83±1.05)%vs(5.07±0.59)%,P<0.05];ITP患儿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IL-10:(29.48±13.69)pg/mlvs(43.10±14.95)pg/ml;TGF-β1:(170.04±91.58)pg/mlvs(254.75±130.41)pg/ml,P<0.05]。ITP患儿外周血TR细胞在CD4+细胞中所占比例与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均呈正相关(r1=0.54,r2=0.66,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的减少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降低可能与急性ITP患儿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3+CD16+CD56+天然杀伤T(NK T)细胞和CD3+CD4-CD8-双阴性T(DN T)细胞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32例SLE活动期患者作为SLE活动组、30例SLE稳定期患者作为SLE稳定组、25例健康人作为健康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对象外周血中NK T细胞和DN T细胞的比率,并比较其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活动组外周血NK T细胞比率(3.47±1.49)%显著低于SLE稳定组(5.30±1.83)%及健康人对照组(6.24±2.11)%,P均<0.01,但SLE稳定组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组外周血DN T细胞比率(5.16±1.97)%显著高于SLE稳定组(4.00±1.37)%及健康人对照组(3.15±1.06)%,P均<0.01,SLE稳定组亦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NK T细胞比率与SLE DAI呈显著负相关(r=-0.439,P<0.01);SLE患者外周血DN T细胞比率与SLE DAI呈显著正相关(r=0.446,P<0.01);SLE患者外周血NK T细胞比率与DN T细胞比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15,P>0.05)。结论外周血中NK T细胞及DN T细胞比率改变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且可能与SLE的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外周血CD39^+CD73^+B细胞亚群在B细胞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其与PBC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苏苏州吴江区和常熟地区PBC患者60例,健康人对照者40例,以流式细胞术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CD39^+CD73^+B细胞在B细胞中的比例,多重微珠流式荧光法定量分析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统计分析CD39^+CD73^+B细胞比例的组间差异及其与自身抗体和肝脏酶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PBC患者CD39^+CD73^+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5.6%(44.9%,60.5%)vs 73.0%(69.8%,74.9%),P<0.001]。PBC组CD39^+CD73^+B细胞比例与AMA-M2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349,P=0.027)。抗糖蛋白210抗体(anti-GP210)阳性患者CD39^+CD73^+B细胞比例较anti-GP210阴性患者明显降低[44.6%(38.2%,49.9%)vs 58.7%(49.8%,63.8%),P<0.001],抗核蛋体100抗体(anti-SP100)阳性和阴性患者间CD39^+CD73^+B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6%(47.9%,62.7%)vs 51.6%(44.7%,60.4%),P=0.292]。结论:PBC患者外周血CD39^+CD73^+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且与特异性自身抗体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该群B细胞在PBC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71-73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协同以干细胞因子和FL为主的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脐血CD34+细胞,以SCF+IL-3+IL-6+FL+EPO组合高效扩增CD34+细胞[1],并结合该细胞因子组合接种到预先照射(20Gy)的hBMSC上,d10结束培养,收获细胞分别作细胞计数、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数.结果本法获得的脐血CD34+细胞纯度较高(92±0.04)%,在hBMSC组培养的d2,造血细胞几乎都粘附到hBMSC上,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D34+细胞比例不断下降.hBMSC组与无hBMSC组相比,除细胞总数扩增倍数外,CFU-GM、BFU-E、CD34+细胞扩增倍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粘附于滋养层上形成造血灶,且10d后造血细胞仍具有体外集落形成能力,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可支持并维系体外造血;②hBMSC协同外源性细胞因子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肿瘤进展中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NPC患者、8例鼻咽黏膜慢性炎(nasopharyngitis,NPi)患者、7例头颈部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术前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含量在预测肾细胞癌(RCC)患者术后复发的效能。方法术前检测33例接受肾癌根治术的RCC患者外周血CD8+CD28-Treg含量,术后进行为期60个月的随访,观察CD8+CD28-Treg与复发的关系,并与术前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进行对照。结果共有9例患者出现复发,占27.27%,平均复发时间均数为术后24个月;复发患者的CD8+CD28-Treg及NLR数值均大于非复发组(P=0.034、0.041)。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CD8+CD28-Treg及NLR均与RCC存在显著相关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及0.703(P=0.004及0.021),且当CD8+CD28-Treg为8.21%时,其预测复发的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90.5%,显著高于NLR。结论术前CD8+CD28-Treg在预测RCC患者术后复发具有较理想的准确度,对于术前该细胞百分含量高于8.21%的患者需在术后2年内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颅内压变化与CD8+CD28-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 方法 以56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以3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的患者作为阳性对照(B组),并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C组);比较以上3组外周血及脑脊液内CD8+CD28-Treg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百分含量,并监测A组在不同时间点颅内压、CD8+CD28-Treg、IL-10及TGF-β1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A组术前CD8+CD28-Treg、IL-10及TGF-β1均不同程度低于B及C组(P<0.05),但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推演,A组患者颅内压逐渐降至正常,而外周血及脑脊液内CD8+CD28-Treg、IL-10及TGF-β1均逐渐回升。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压与CD8+CD28-Treg、IL-10及TGF-β1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CD8+CD28-Treg及其细胞因子降低是颅脑损伤的重要免疫学现象,且与颅内压升高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改善脐血CD34^ 细胞植入经大剂量化疗预处理的成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的能力(移植效率)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BMSC体外长期培养,光镜和电镜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5-氟尿嘧啶(5-FU)对hBMSC的损伤及损伤后加入bFGF对hBMSC动力学的影响,以及bFGF改善脐血CD34^ 细胞对受损hBMSC的粘附能力。结果 5-FU作用hBMSC 3h后,细胞形态及DNA周期时相发生显著改变,电镜表现为细胞核裂解,伪足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显示基质细胞G0/G1期前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G0/G1期和G2/M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S期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植入脐血CD34^ 细胞2h后,加入bFGF的干预组与损伤组比,脐血CD34^ 细胞在基质细胞粘附层的比例有明显提高,分别为12%和29%,但仍未达到正常对照组的比例(36%)。结论 5-FU可使体外培养的hBMSC形态和DNA合成受损;bFGF在短期内具有对受损hBMSC的修复和明显改善人脐血CD34^ 细胞与hBMSC粘附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D14+CD16-HLA-DR+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D-1单抗进行干预治疗;采用RECIST Version1.1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追踪,记录患者生存率。结果CD14+CD16-HLA-DR+组患者采用PD-1单抗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CD14+CD16-HLA-DR-/lo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CD16-HLA-DR+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CD14+CD16-HLA-DR-/lo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CD16-HLA-DR+是非小细胞肺癌采用PD-1单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PD-1单抗治疗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CD14+CD16-HLA-DR+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生存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