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定波  肖继伟  易颖 《西部医学》2019,31(8):1219-1122,1127
目的 探讨骨肉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DH、ALP及TSGF水平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80例(观察组)及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对照组)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以对照组为参考,比较观察组化疗前后相关血清水平变化情况;根据观察组治疗后LDH、ALP和TSGF水平是否恢复正常分为正常者与异常者,随访5年,观察其生存率,并制作生存曲线。将影响预后的单因素纳入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化疗后,观察组LDH、ALP和TSGF水平均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LDH、ALP、TSGF正常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异常者;COX分析结果显示,Enneking分期、化疗后ALP、TSGF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骨肉瘤患者化疗后血清LDH、ALP及TSGF水平显著下降,且化疗后水平正常者短期内生存率高,Enneking分期、化疗后ALP、TSGF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死亡率仍较高。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于评估骨肉瘤预后的意义尚有不同观点。文中分析骨肉瘤患者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08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骨肉瘤患者,经过6个月~8年(平均5.6年)随访。回顾分析治疗前患者血清LDH、ALP浓度与骨肉瘤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 LDH、ALP升高组患者PFS和OS短,与LDH、ALP不升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肉瘤治疗前血清LDH、ALP浓度反映患者预后,可作为预示骨肉瘤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碱性磷酸酶骨同工酶的测定及其与骨肉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骨肉瘤的诊断、化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判断以及对骨肉瘤复发和转移的量化性监测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捕获法检测42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血清中BALP,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取治疗前活检组织及手术中肿瘤组织标本,计数肿瘤细胞坏死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随访5~49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期间18例出现复发转移,16例死亡,其余患者均为无瘤生存。BALP比ALP在骨肉瘤的诊断上具有更高的灵敏性(P=0.015);手术后ALP和BALP均降低至正常范围。化疗后BALP的降低比值与肿瘤细胞坏死率的升高呈正相关(P=0.001 r=0.642)。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转移组与无瘤生存组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在BALP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BALP作为骨肉瘤血清学检查的一个指标,具有比ALP更高的灵敏度,在骨肉瘤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和预后的判断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骨肉瘤治疗中化疗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评价骨肉瘤术后化疗、术前介入化疗 术后化疗、新辅助化疗3种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9—1999年入院手术的65例ⅡB期肢体骨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化疗方法:单纯术后化疗31例,术前介入化疗 术后化疗16例,新辅助化疗5例,未作化疗13例。手术方法:保肢手术36例,截肢术29例。所有病例经过3~13年随访,平均7.6年。结果 65例总3年生存率为41.5%,其中化疗组48.1%,非化疗组15.4%,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复发率也有显著差异(13.5%:38.58%)。介入化疗组与单纯术后化疗组比较,术后复发明显降低,但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新辅助化疗初步评价患者无瘤生存率为60%。结论 骨肉瘤治疗模式应以全身化疗为核心。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无瘤生存率,介入化疗对降低肿瘤复发有益,两种手段应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化疗在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83例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术前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A组),53例接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B组).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结果 A组术前化疗有效17例,无效13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较B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化疗有效患者1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较无效患者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化疗可改善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并可对预后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老年直肠癌淋巴结中GCC mRNA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能否作为判定淋巴隐匿性转移的有效指标。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8例早期老年直肠癌淋巴结中GCC m RNA表达水平(GCC m RNA阳性组12例,GCC m RNA阴性组36例),并分析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无瘤生存率(DFS)、3年总生存率(OS)与不同GCC m RNA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GCC m RNA阴性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更低,3年无瘤生存率更高(P0.05)。两组3年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老年直肠癌淋巴结中GCC m RNA不同表达状态患者的预后有差异,GCC m RNA可以作为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检测指标,可以作为甄别早期老年直肠癌高危患者的可靠分子学指标,有利于高危患者后续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xL、Bcl-Xs/L以及Bcl-6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xL、Bcl-Xs/L以及Bcl-6在41例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无瘤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Bcl-xL、Bcl-Xs/L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3.7%和75.6%,而Bcl-6为阴性表达,是否行术前化疗不影响Bcl-xL的表达(P>0.05),Bcl-xL表达阳性者无瘤生存率较阴性者低(P<0.01),而Bcl-Xs/L表达与复发转移及无瘤生存率无相关关系。结论:Bcl-xL、Bcl-Xs/L在骨肉瘤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Bcl-xL的表达与预后相关,Bcl-xL阳性表达者复发、转移率高,无瘤生存率低,这与Bcl-xL抑制骨肉瘤细胞凋亡导致化疗耐药的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肢体骨肉瘤经动脉新辅助化疗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化疗泵皮下埋置术前经动脉化疗、局部肿瘤广泛切除加术后辅助化疗治疗111例Ⅱ B期肢体骨肉瘤患者.结果 标准治疗组中77例(89.53%)接受保肢治疗,非标准治疗组中9例(37.5%)接受保肢治疗.Kaplan-Meyer生存曲线分析,111例骨肉瘤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68.3%,无瘤生存率为65.9%.非标准动脉化疗组与标准动脉化疗组随访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9%、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无瘤牛存率分别为30.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标准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较非标准经动脉诱导化疗对ⅡB期肢体骨肉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华 《中外医疗》2014,(11):44+46-44,46
目的:研究和探讨原发性骨肉瘤的具体治疗方法与预后效果。方法对该院所收治的原发性骨肉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选取手术前化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化疗的作为对照组,所有的患者都是采用保肢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然后观察该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以及生存率。结果经过12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7.6%),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生存率和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骨肉瘤患者在实施保肢手术以前,先采用MMIA的化疗,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骨肉瘤和耐药性细胞的活性,从而更好的降低了局部的复发率,提升了生存率,临床预后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抑瘤治疗对降低进展期肝癌(pTNM分期:Ⅲ、Ⅳa)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于我院接受肝移植的36例Ⅲ、Ⅳa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抑瘤组患者(20例)术前均接受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无水酒精瘤内注射(PEI),术中、术后均采用阿霉素 5-氟尿嘧啶 顺铂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以未接受任何抑瘤治疗的16例患者为对照(非抑瘤组),比较两组的肿瘤复发率、累计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抑瘤组肿瘤复发率(12/20,60.0%)明显低于非抑瘤组(14/16,87.5%)(P<0.05).抑瘤组和非抑瘤组1年、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抑瘤组1年、2年无瘤生存率亦显著高于非抑瘤组(P<0.05).术前接受TACE联合RFA/PEI治疗的患者肿瘤坏死范围明显优于单用TACE者.结论 对于进展期肝癌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采取TACE RFA/PEI治疗以抑制肿瘤进展,术后配合全身辅助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肿瘤复发率.阿霉素 5-氟尿嘧啶 顺铂化疗方案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8例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128例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生存,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期分别为49和64个月,5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率分别是44.7%和53.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与生存不相关;淋巴结转移个数大于20、转移淋巴结比例大于0.8和有脉管瘤栓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较差;受体阴性者总生存较差;放疗可改善无病生存,辅助化疗不低于4周期和内分泌治疗对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有改善;多发转移者生存明显低于局部复发者,亦低于单发转移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淋巴结比例和脉管瘤栓是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独立预后因素;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使复发和死亡风险分别下降43%和65%,放疗可使复发风险下降72%;4周期以上化疗可使死亡风险下降51%;复发转移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受体状态成为独立预后因素,积极解救治疗可改善生存。结论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具有高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与肿块大小无关,淋巴结转移比例、脉管瘤栓是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积极的多学科治疗可以提高本组患者疗效,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改善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完成调强放射治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19例,其中52例患者行单纯放疗,67例联合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2~6周期。靶区剂量分别为:鼻咽原发灶66~73Gy,颈部淋巴结66~68Gy;高危区60~66Gy,预防区54~59Gy,分30~33次完成,用Kaplan-Meier法测定区域控制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1个月(1.6~85.3个月),失访率9.24%;远处转移病例占治疗失败病例的84.6%,死亡病例的63.9%;全组中9例和33例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0.2%,69.6%,55.5%,68.1%;中位年龄55岁,≤55岁年龄组和>55岁年龄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66.7%VS 53.1%,P=0.006)和3年总生存率(82.4%VS 52.7%,P=0.009)有统计学差异;3年局部控制率(93.6% VS 86.1%,P=0.171)和3年无转移生存率(73.6%VS 64.8%,P=0.292),无统计学差异。单纯放疗与放化疗综合治疗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2%VS 76.7%(P<0.05),不同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放疗+辅助化疗、诱导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诱导化疗+放疗+辅助化疗)间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MRT联合化疗较单纯IMRT治疗可提高鼻咽癌的3年总生存率,远处转移是鼻咽癌IMRT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介入性隔离动脉内灌注治疗下肢骨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性隔离动脉内灌注(Interventional Isolated Limb Perfusion IILP)治疗下肢骨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技术隔离下肢血液,动脉内灌注化疗骨肉瘤17例,IILP后视病情二期保肢手术,最长随访75个月。结果:疼痛消失,肿瘤缩小,关节功能改善,肿瘤治疗有效率94.1%,16例二期切除肿瘤达保肢目的:局部复发率11.7%,手术切除肿块坏死率90%以上占58.8%,造影与病理相符,结论:介入性隔离动脉内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对肿瘤细胞具很大的杀伤作用,是保肢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对胰腺癌R0切除术后无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纳入161例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运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持续3个月及以上,将患者分成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84例)和非中药治疗组(简称"非中药组",77例)。采用门诊随访、定期电话随访或信访方式,记录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及1、2、3、5年无病生存率;采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DFS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入组时KPS评分(P=0.000)及中医药治疗(P=0.000)是胰腺癌R0切除术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中药组中位无病生存期(MDFS)为15.8个月(95%CI:12.545~19.055),非中药组MDFS为8.2个月(95%CI:6.062~10.338),中药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非中药组明显延长(P=0.000)。中药组患者的1、2、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0%、29.3%、21.9%、15.6%,非中药组分别为29.9%、2.8%、1.4%、0%,中药组的1、2、3、5年无病生存率均高于非中药组(P0.05,P0.01)。结论: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是影响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在延长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DFS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复发转移后生存5年以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就诊、确诊时为Ⅰ-Ⅲ期、在之后的治疗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转移,且复发转移后生存期长于5年的乳腺癌患者7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复发转移时中位年龄46岁,原发肿瘤≤5cm者80.5%;腋窝淋巴结转移0~3个者69.5%;受体阳性者74.5%;以软组织转移为主者69.4%;中位无病生存期为31个月。一线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42.5%,中位完全缓解持续时间达26个月。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是总生存期(P=0.03)和复发转移后生存期(P=0.04)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复发转移后长期生存的乳腺癌患者通常具有更多有利的临床病理指标并且在复发转移后接受了合理的综合治疗。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有长期预测总生存和复发转移后生存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顾咸庆  杨雪琴  杨宇馨  金丰  王东 《重庆医学》2012,41(11):1047-1050,1054,1145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36例NSCLC组织APE1、VEGF的表达,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分析APE1、VEGF与MVD之间及三者与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APE1、VEGF高表达率分别为77.94%和66.18%。APE1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VEGF表达和MVD值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APE1与VEGF、APE1与MVD和VEGF与MVD分别呈正相关(r=0.369,P=0.000;r=0.256,P=0.003;r=0.387,P=0.000)。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APE1和VEGF表达、MVD与DFS密切相关(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VEGF表达状态是影响NSCLC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E1、VEGF的过表达与NSCLC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影响NSCLC患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等无病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7.
AFP联合三项血清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各200例AFP、GGT、ALP、LDH血清含量,比较两组血清酶学指标水平差异,分析单项检测AFP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血清AFP、GGT、ALP、LDH水平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GGT、ALP、LDH单项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67.5%、60%、35.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阳性率达93%,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AFP、GGT、ALP、LDH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87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55例,髓样癌24例,原位癌8例;TNM分期Ⅰ-Ⅱ期134例,Ⅲ期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植入剂组95例和对照组92例。植入剂组在肿瘤下方、腋窝、锁骨下血管区域、胸大小肌之间多点撒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总剂量为600mg。对照组无植入。术后常规化疗。观察术后切口感染、渗液或裂开,患肢水肿、组织溃烂情况及局部疼痛、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等局部不良反应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及谷丙转氨酶、血肌酐水平;观察患者肿瘤局部复发情况和3年生存率。结果植入剂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渗液或裂开及患肢水肿、组织溃烂情况;局部疼痛、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植入组分别为8.42%、15.79%、10.53%,对照组分别为6.52%、11.96%、11.9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全身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植入剂组术后局部复发6例(6.3%),对照组术后局部复发15例(16.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植入剂组死亡6例(3年生存率为93.7%),对照组死亡16例(3年生存率为8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是安全、有效的,是乳腺癌术后局部化疗的有效途径,可减少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前乳腺癌仍然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的远处转移是乳腺癌患者规范化治疗后的首要致死原因。本研究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固有免疫应答物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88,MyD88)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的关系以确定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2005—2007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且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进行了分析。 结果 153名(76.50%)患者是无复发转移的,47名(23.50%)为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MyD88和TLR4之间是有着显著的相关性(P<0.001)。高表达MyD88和TLR4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死亡及复发/转移事件(P<0.05)。低表达MyD88及TLR4较二者均高表达的患者表现出更长时间的DFS及OS (log-rank test,P<0.05)。低表达MyD88及TLR4的较二者任一高表达的患者表现出更长时间的DFS及OS (log-rank test,P<0.001)。在多因素分析中,MyD88的高表达是D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adjusted HR为3.322;95%CI:1.663~6.631;P=0.001),同样预示着较低的OS (adjusted HR为4.500;95%CI:1.544~13.098;P=0.005)。 结论 TLR4-MyD88信号通路的活化或者MyD88的活化将会预示着乳腺癌患者不良的预后,二者将会成为乳腺癌新的生物调节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