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莉  李旭成 《西部医学》2010,22(3):439-440
本文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设备、技术等差异性,分析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同的技术是无缝衔接的基础、相互沟通是无缝衔接的桥梁及绿色生命通道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必由之路。如果院前院内能在救治技术上保持一致,药品、器械有良好的相容性,院前院内人员良好沟通,将使院前院内衔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使急诊急救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规范地衔接。方法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结果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全程急救服务体系,急救工作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荣峰 《中国医院》2003,7(11):14-16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平和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江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20-12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链接方法。方法通过对本地区院前急救队伍的现状、日常急救转运原则、日常管理、设备设置的调研,分析断链存在的主要原因。结果院前、院内急救队伍人员年龄均较轻,分别为(30.82±6.18)岁、(31.93±7.39)岁;技术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从事急救工作时间院前为(4.38±4.65)年,院内为(5.58±4.77)年;在转运原则选择上,以“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的比例最高,占38.1%,其次为“根据就急、就近”原则,占33.1%,就“医院能力”意愿者为21.9%;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病历资料存在断链,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院前、院内急救技术上未达到有效衔接。结论加强院前、院内急救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急救网络、设备配备,提升急救技术,可使院前、院内急救有机衔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筹院前院内急救资源,建立院前院内衔接路径与衔接机制,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方法:基于院前院内急救医疗应用场景要求,遵循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开发理念,采用Netty框架及Kotlin开发语言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和移动端应用.结果:有效整合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统一急救信息输入与输出路径,实现了26...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当前全市120院前急救与我院院内急救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院内急救队伍中成员的个人水平、工龄,以及120院前急救与我院院内急救的衔接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院内急救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41岁,平均工龄为8年,院内急救人员具有较高水准,但是当前我市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中存在病例"断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不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结论:当前我市在120院前急救和我院院内急救的衔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患者的及时治疗和康复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对120院前急救和我院院内急救进行优化和建设,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在我国仅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包括: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近年来随着院前急救指挥电话“120”的开通,构成了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EMSS)。长期以来我国的急诊医学专家对EMSS,尤其是急救指挥中心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不同的看法和运作模式,现介绍如下。 1 国内城市急救中心的几种模式 1.1 广州模式:广州于1990年建立了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作为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以25家医院急诊科为区域,按医院专科性质分片分科负责急救的模式。急救指挥中心与各医院无行政的隶属关系,但具有全市院前救护的调度指挥权,急救指挥中心本身没有院前、院内急诊,是个单纯性的指挥  相似文献   

8.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比研究院前院内联动、院内多学科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的新模式治疗的116例创伤患者和到院后再行院内分诊、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传统模式治疗的86例创伤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新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为(58±29)min及(28±15)d,传统模式为(125±60)min及(40±1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急救新模式比到院后院内分诊的传统模式大大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提高了创伤后黄金1h的利用率,有利于急诊抢救和术前准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与机会,提示建立院前院内联动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前与院内急救与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后死亡发生率为6.25%(3/48),住院康复时间为(15.23±2.11) d,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8/48),剩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强化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的中毒症状,控制患者疾病进程,减少死亡及并发症现象的出现,提高急诊救治及护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吉林医学》2005,26(11):F0002-F0002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救医学科是一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临床科室,是吉林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将院前急球——院内急诊——ICU病房融为一体的独立建制的急诊急球中心和争球绿色通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高风险的医疗行为。通过分析院前急救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即基于疾病特点的分析、社会因素的分析、急救部门职能变化的分析等,提出对于急救人员,做好院前急救工作需要做到加强医德修养,严守医疗规则;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急救知识宣传、统一院前急救伦理规范;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急救流程。  相似文献   

12.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的传输稳定性问题,提高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方法: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内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院前院内急诊系统进行标准化数据传输、医联体院前急救模式改造和统一调度平台建设,打通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结果:院内医生可提前查看院前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诊疗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与患者或医生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或指导。结论: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资源共享、院前院内急救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投诉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急救中心的满意度。方法对云南省急救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0月94次投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云南省急救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0月出诊量约16万人次,投诉94次,占O.059%;最常见的投诉原因是患方对服务态度和急救收费不满意,各占22.3%和20.5%。结论医疗投诉不可避免,但通过及时处理,避免医患双方严重冲突,并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制定与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急救平台顶层设计,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调研组走访院前急救中心、分中心、急救站及院内急诊,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北京地区急救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用户需求,构建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顶层设计。结果/结论 顶层设计包括总体架构、数据架构和支撑平台,围绕调度指挥、医疗服务、应急保障、决策管理、公众服务等7大急救职能提出系统功能规划,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模式及效果.方法 2006-01/2010-10月,院前救护站4人和应急医疗队的4、8、12和48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全组展开救护510起,救治严重交通伤病人1976例,对有关伤员现场分类,心、肺、脑复苏,急救手术;后送途中的有效处理;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且...  相似文献   

18.
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多发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及其效果。方法结合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等综合治疗,实行院前快速有效的基础创伤生命维护,院内早期综合复苏,选择合理术式施行手术和重症监护,完成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结果115例多发伤患者治愈93例,死亡22例。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是有效治疗多发伤患者的先进模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急诊科与下属7所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协同双向接诊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时有社区全科医师和第一目击者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只有医院急诊科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到达时间、患者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外伤和心脏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康中心在实施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